中新浙江网10月18日电 反对者说:“隔代抚养”隔离了亲子之情赞成者说:“隔代抚养”“纵容”出创造力老人说:“你也是我带大的,没见带坏了。”
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家长来到“情感热线”办公室,声泪俱下地“控诉”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如何顽劣不驯,不但上课捣乱天天被老师告状,还乱花钱,放学时在校门口的小店里一次就能花掉30多元钱。末了,她总结说,儿子被他奶奶宠坏了,她不给儿子零花钱,奶奶就偷偷地给孙子。为此,媳妇怨婆婆没原则,婆婆怪媳妇太狠心,两人没少拌嘴。
无独有偶,市区的吴先生也倒苦水说,每当他教训儿子,他父亲就要教训他,弄得他在自己儿子面前一点没有威信。当他抱怨自己的父亲太溺爱、袒护孙子时,老人气愤地拍起桌子:“你不也是我带大的吗,也没见带坏了。”
类似的情景剧,每天都在不少家庭里上演。当一些年轻的父母无暇抚养和照顾孩子,爷爷(外公)、奶奶(外婆)毅然挑起了照料第三代的重担,“隔代抚养”模式在中国城乡成为普遍现象,而由“隔代抚养”所产生的家庭争议,也成为当下不少家庭中主要的矛盾之一。
隔代抚养最现实的选择
记者在金华新闻网上开展调查,有70多名家长回帖参与了讨论,超过90%的家长认为,“隔代抚养”弊多利少,隔代教育代替不了亲子教育,家长亲自教养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但是,年轻父母的想法与他们的实际情况显然有差距。在调查中,52.6%的家长白天把孩子交给长辈带,晚上再自己带;21%的家长则把孩子完全托付给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另外有7.8%的家长把孩子交给保姆带;只有10.5%的家长坚持自己独立抚养孩子。
年轻父母把孩子托付给祖辈照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工作太忙,无暇照顾孩子;因离婚、丧偶、再婚或夫妻两地分居,住房紧张;出国工作或到外地工作;民工夫妻双双外出打工;怕辛苦,年轻父母无经验或希望保留二人世界;祖辈主动要求抚养孩子,为年轻父母分忧。看来,在自己没有能力或精力的情况下,将学龄前孩子交给祖辈照看是年轻父母最现实的选择。
利弊之争众说纷纭
在讨论中,反对和支持“隔代抚养”的网友旗帜鲜明地分成了正方和反方两大阵营。
站在反方阵营里的网友家长占了大多数,网友家长的部分观点很有代表性。
网友“南齐”认为:我们这代人和父母在文化和观念上就存在偏差,他们与我们的子女偏差就更大了,“隔代抚养”会使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大打折扣。
“酸风”则担忧:孩子具有模仿的天性,由老人抚养的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模仿老人的一些习性,比如动作慢,做事缩手缩脚。网友“米了”对此有同感,她说,老人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处事待人、探索新鲜事物都缺少了积极主动性,直接影响了下一代的性格形成,万万不能诱导孩子老年化。
老人易“重养轻教”,老人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而老人对孩子过分保护,也会扼制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增加孩子的依赖性,使孩子变得更加娇气,胆小怕事。身为幼儿园老师的“江南玉”说,班上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上中班之前,孩子的奶奶几乎每天中午都要来幼儿园,先是躲在门口看孙子吃饭,后来干脆强行进教室给孩子喂饭。在老师的坚持下,后来孩子的奶奶终于不来幼儿园照顾孙子了,但那孩子在班上还是不太合群,胆小孤僻,动手能力差,在同伴面前显得有些自卑。
还有不少网友担心的是,长时间地让祖辈带养孩子,孩子更喜欢依赖老人,而在感情上与亲生父母疏远,造成亲子隔阂。刘女士就说,她女儿上幼儿园前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奶奶家,因此在孩子的眼里,最“亲”的不是爸妈,而是奶奶。如果自己与孩子的奶奶意见不合,孩子肯定站在奶奶一边,一旦孩子不听话挨几句责骂,孩子就向奶奶告状,奶奶成了孩子的“避风港”,使她管教孩子更加困难。从江西来金华打工的小李夫妇也有同样的苦恼,他们夫妇在外打工7年,9岁的儿子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夫妇俩一年最多回家探亲两次,儿子与他们生分得很,除了在电话里叫声爸爸妈妈,见了面反倒像陌生人,话都不肯说,夫妇俩为了与儿子培养感情还得想方设法套近乎。由于“隔代抚养”而导致“隔代亲”的现象成为很多年轻父母心头之痛。
网友“小邪”说出了很多年轻父母的心里话,她说,没有什么教育可以取代父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父母对于孩子身心成长的意义比人们想象的重要得多,更多地参与孩子的培育,对孩子也是一种更持久的幸福。但是,正如“wxty99”一样,宝宝出生后也想自己带,可是生活压力太大了,没办法,只有交给父母带。
虽然是少数,还是有一些家长对“隔代抚养”表示认可。
网友“迟桂花”生活在三代同堂的家庭,她女儿出生后,孩子的奶奶就主动担起了照看孙女的重任。奶奶是医生,经验丰富,孩子从小很少生病。奶奶的几个子女都比较孝顺,经常回来看看父母,家里总是很热闹,孩子耳濡目染对长辈也懂得尊敬。不过,“迟桂花”在心里还是有个界限的,生活方面的问题由孩子奶奶做主,孩子的早教她则亲力亲为。这样的默契分工,喜欢热闹的奶奶照顾孙女乐此不疲,“迟桂花”也省了不少心。
网友“墨鼠9911”和“lili”也认为,有不少有知识、修养良好、人生阅历丰富的老人对孙辈的教育也很成功。这样的“隔代抚养”说不定比父母自己带还要好。比起争论孰是孰非,上下辈之间的沟通对于带好孩子可能更重要。金东区含香中心学校的老师陈鸾英认为,爷爷奶奶只会宠坏孙子的说法是错误的。爷爷奶奶比父母更经常夸孩子,给他们充分的选择和自我表现空间,对他们总是有求必应,干什么都由着他们的性子,恰恰是这种“纵容”有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而父母的严格要求和动辄惩罚的严厉教育方法反而会扼杀了孩子的天赋。
让“隔代抚养”成为特色教育
不管赞成也好,反对也好,“隔代抚养”是当代社会无法回避的国情。让老人带孩子是许多年轻家长的无奈,但也给老年人增添了一分乐趣。相对于年轻父母来说,老人有着较多的育儿经验和耐心,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只要注意更新生活、教育观念和方法,“隔代抚养”也可以一举三得,让父母轻松,孩子有长进,老人有所寄托。金华儿早教QQ群的“超超妈”在这方面就很有心得,她善于和婆婆沟通,主动给婆婆看儿童早教的碟片,使婆媳俩的育儿理念保持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像杭州某社区,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爷爷奶奶育儿培训”服务,教给老年人一些现代化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心理学专家指出,“隔代抚养”只是一个过渡时期,因此在老人带孩子的情况下,父母应该更多地参与孩子的身心成长和教育,尽量和孩子多交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多与老人交换育儿经验,弥补“隔代教育”的不足。
针对“隔代抚养”中的一些问题,心理学专家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
情景一
奶奶:多抱抱孩子,他更容易入睡,也很乖;孩子睡前闹,给他颗糖就好了。
导致结果:孩子只有在抱着时才容易睡着;孩子总要含着糖才能睡着,容易患龋齿。
解决方案:父母尽可能参与育儿,以科学的育儿观念来促进孩子的康成长。孩子入睡前要把他平放在床上,大人可在身边陪伴,注意睡眠环境的安静、舒适,让孩子自然入睡。父母工作实在很忙,可以让祖父母多看一些育儿方面的书籍,并参加育儿培训。
情景二
孩子(五岁):我要喝水。
奶奶:好宝贝,杯子放那么高,你拿不到。来,奶奶帮你倒水,太烫了,我再吹一下,别碰杯子,奶奶喂你。
导致结果:孩子依赖性强,不想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且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别人。
解决方案:父母积极参与到对孩子的教导中,设置情境,在情境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妈妈(或爸爸)告诉孩子杯子放在柜子上,让他自己去取。先教导孩子学会倒凉开水,并及时给予鼓励。在妈妈的训练下,孩子很有成就感,不但学会取杯子喝水,还能为妈妈倒水喝,奶奶也能自然地接受这个结果。
情景三
孩子:外婆,电视上的小孩都在玩小汽车,你陪我到公园里去玩小汽车好不好。
外婆:别吵,外婆要睡觉,你自己在屋里玩吧。
解决方案:父母下班后尽量带孩子到室外玩,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激发孩子的活力,不断给予孩子语言和智力上的良性刺激,引导孩子去探索外部世界,培养他们广阔的视野和良好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