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9月13日电(记者 毛咏)每天,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努尔波拉提都要把大量的汉语 新闻 稿件翻译成哈萨克文。他知道,他远在新疆伊犁大草原上的妈妈和乡亲可以通过收音机听到他翻译的这些哈萨克语。
如今,新疆的“双语”教育已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双语人才,他们正在成为新疆各少数民族语言优秀的传承者。
得益于“双语”教育的努尔波拉提是从伊犁大草原上长大的哈萨克族小伙子,精通汉语和哈萨克语使他在北京顺利就业,如今已拥有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住房。“多掌握一种语言就会大大增加你的活动半径,你的机会就在你的努力中。”
努尔波拉提认为,民汉兼通和语言方面的特长应该成为新疆人的一个特质,“因为大家从小就生活在多民族的大家庭里,有这个语言环境和条件。”
在新疆南部的疏勒县巴仁乡中心双语 幼儿园 ,5岁的玛依拉用流利的汉语告诉记者:“我现在最喜欢看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我还会用维语翻唱里面的歌呢。”
巴仁乡中心双语 幼儿园 是在新疆南部建立的第一所村级双语 幼儿园 , 园长 古丽巴哈・艾买提说:“我们这所 幼儿园 建立后,周围群众就都把 孩子 送来,都想上双语 幼儿园 。”
双语 幼儿园 作为学前“双语”教育的延伸于2006年9月在全疆范围内推开。目前,全疆已有学前“双语”班、双语 幼儿园 近3千所,在园儿童9.3万多人。
如今,在新疆的各大城市“双语”随处可见。所有临街招牌不论是商场还是单位名称一律是维吾尔文和汉文书写;在商场购物或公交车上经常可以听见流利的汉语和维语相互精彩转换的对话,而对话者有维吾尔族亦有汉族。当地人说,“这也是新疆特色。”
“双语”正在越来越成为简便生活、沟通感情的工具。当地的电视台除播出英语学习节目外,还有“每周两句话”教授维语或哈语;从2005年10月开始,维吾尔文、哈萨克文以及柯尔克孜文有了计算机“标准通用语”,不会汉语的少数民族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就可以网上办公;维文、汉文、英文随意转换的手记面世,不会汉语不再是现代通讯的障碍。
记者从新疆教育厅了解到,国家在推广“双语”教育方面投资巨大。自2003年起,国家和自治区每年投入1.9亿元,使新疆56个县205万名各民族贫困学生享受资助;2006年3月起,国家和自治区每年投入7.42亿元,实施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全部农村中小学生杂费。
自治区教育厅党组书记赵德忠说:“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提高的突破口在于推动双语教育,并由此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使我们的少数民族 孩子 从小就能接受到高素质教育。”
var cpro_id = “u208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