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市优师教研_幼师课件网
2007年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落下了帷幕,会上许多代表、民众对教育问题提出的提案和建议仍然让人们关注和思考,其中有许多关于幼儿教育的问题。
两位家长的寄语
9岁男孩杨一帆的父亲说,自己的 孩子 和周围的 孩子 一样,童年时间大多数在兴趣班和周末培训班里度过, 孩子 现在变得不爱回家,觉得很压抑。 孩子 有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也给家长沉重的经济压力。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发布的文化蓝皮书,中国六成的家庭每个月将1/3的收入用于子女教育。70%左右的35岁至44岁年龄段的人储蓄目的是“为了 孩子 上学用”。
北京的一位媒体人李蓉,她的儿子刚刚满3个月,“可我已经开始为儿子感到担心了。因为刚刚看到一位母亲写的文章,说她的女儿原来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他们周末全家会出去野营,看看电影,她的女儿可喜欢周末了。可自从女儿开始上周末兴趣班后一切都改变了, 孩子 跟她生疏了,她甚至想不起来上一次她看见女儿笑是什么时候。”
李蓉对国家教育部周济部长和两会代表委员提出的希望是:“请尽快采取措施,让 孩子 和家长都能过上轻松的生活。我不想我的 孩子 长大之后只能回忆起一个没有欢笑的童年。”
中国儿童缺少微笑
就在中国的 幼教 问题被两会代表关注的时候,近日召开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传出一条让中国家长担忧的消息。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著名心理学 专家 琳达・卡姆拉斯在会上公布了《中美儿童发展》研究报告。报告在对40多例中美儿童的笑容进行记录、比较和分析之后指出,3周岁美国 孩子 的微笑要比同龄的中国 孩子 多55.6%。
卡姆拉斯说,中国父母往往对独生子女抱有太大的期望,令子女内向孤僻,更容易产生焦虑。卡姆拉斯建议说,中国的父母应多给自己的 孩子 一些笑容,应给 孩子 更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而不要强迫 孩子 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有业内人士指出,卡姆拉斯的报告和建议很好,对那些热衷于让 孩子 上各种兴趣培训班的中国家长来说,无异于敲响了警钟。
早教别走上歪路
5岁的 孩子 念起了奥数,3岁的娃娃学习打高尔夫……近来,各种“幼儿精英教育”在中国兴起,有的甚至要价两万元人民币,报名的家长十分踊跃。其主办者公开宣称,某某项目的教育理念来自某某发达国家。最近,美国 幼教 专家 对不少说法进行了澄清。
幼教 专家 杨一鸣女士说,这样的儿童早期教育“可以说走歪了,走上了一条斜路”,对儿童的身心发育和康有害。
别给 孩子 太重包袱
“社会竞争加剧,作为家长也有了紧迫感和恐惧感,惟恐自己的 孩子 输在起跑线上。天下做父母的,谁不想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一位家长曾这样对记者说。
这样对吗?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对 孩子 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要培养他们具有“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而不被淹没的力量”。现在读起,仍觉得耳目一新。教育 专家 说, 孩子 先天的资质和后来的教育,决定了各自发展的道路是不一样的。对 孩子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 孩子 ,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选择。别给 孩子 背上太重的包袱,让他们都能康、快乐地成长。
var cpro_id = “u208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