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到哪儿,她总喜欢拿着一支笔。50多年前,她用手中之笔编写了新中国第一套 幼教 教材;逢年过节,她亲笔给朋友们写贺卡,“好好工作,注意身体”是最常用的祝福语。
 她喜欢在家中小竹篮里摆上些糖果,离休后她常请老同事们到家里小聚,聊起工作时热情不减当年。
 自从1945年入党,她每月交100元党费雷打不动。住院期间,她特意请家人准备了一个小本子,记下每位看望者的姓名,“得记着别人对我的好”。
 她就是中国 幼教 事业的开拓者、上海幼儿师范学校名誉校长左淑东,后辈称她为“左先生”,同行记忆里的“大将军”。半个月前,90岁高龄的她安详地离我们而去。昨天下午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追思会上,许多人回忆起左先生昔日忙碌的身影,想起她教书育人的风采。
 火一样的热情
“近两年她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但每次见到她,她总是坐在藤椅上写回忆录,左校长说要抓紧时间把自己的心得都记下来,与后来者分享。”――上海市托幼协会常务副会长谭星
 谭星是上海幼儿师范1963届的学生,没进校前,她就听说左先生曾亲自把一台台风琴送到郊县 幼儿园 供同学实习,学校里流传着“有困难,找左校长一定能解决”的说法。进校后,她真切感受到左校长“火一样的热情”。每次出国考察回来,她都会在全校大会上把见闻告诉大家,通过对比坚定大家搞好我国学前教育的信心。
 总为别人着想
“过年前,我买了一大束鲜花去医院看望左校长。见我来,她精神很好,但怪我‘买得太好了’。她就是这样的人,时时事事为别人着想,却不让别人为她操一点心。”――市教科所学前教育室主任郑美玲
 和左先生共事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但年届古稀的郑美玲说起当年的故事依然激动不已。当时担任市教育局师范教育处处长的左先生把提升教师素养作为发展 幼教 事业的基石,一边筹划着和华师大教育系合作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一边为各个区县的业务骨干办业务培训班。 幼教 处成了局里最忙碌的科室,大家经常是最后一批去食堂吃饭的人。起初大家忍着饿谁也没说,最后,有人提议“利用”左先生对他人的关心,告诉她如果总是这么晚去,食堂的工作人员就得加班了。果然,这种激将法发挥了作用。
 从善如流好领导
“最后一次去看左先生时,虽然她念叨着自己身体可能‘不行了’,但我能感受到她心底里的幸福。”――原市教育局师范教育处 幼教 组组长徐润秋
 爽朗的徐润秋不愿用泪水送别左先生。上世纪50年代初,徐润秋担任市机关 幼儿园 园长 ,开始和左先生有了接触。正是在左先生开设的学习班里,她明确了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设置课程的思路,然后亲历着上海 幼教 质量的逐年提高。虽然岁月带走了细节的印记,但在她心中,左先生永远是一位可以让人随便“提意见”、从善如流的好领导。
 让人受用一生
“去年年底我去看她,她还问起我们一些老朋友的身体情况,知道我从业务岗位调到行政岗位,她叮嘱我‘不管做什么都要做好’,这句话让我受用一生”。
 1977年,年轻的宋旭辉带着“幼儿工作是小儿科”的情绪接过了《上海教育》“ 幼儿园 地”栏目的编辑任务。左先生带着她拜访一家家 幼儿园 ,参加一次次研讨会,告诉她只有“沉下去”才能了解 幼教 ,写出佳作。左先生还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呼吁上海应出版一本学前教育专业杂志。如今,当年的8页栏目发展成了《上海托幼》杂志,杂志上一个名为“三色堇”的小栏目正是2002年改版时在左先生的建议下设置的,而开策划会的时候,左先生已经患了严重的骨质疏松症,但是硬是坐了一下午参与讨论,提出应该总结上海市一些优秀学前教育特级教师的经验供年轻人分享。
【相关链接】
 左淑东,著名幼儿教育家,原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理事长,长期从事 幼教 工作者的选拔和培养。1952年,受上海市教育局委派创办中国首家幼儿师范学校――上海幼儿师范学校,并任校长、名誉校长直至离休。从1957年起,同时担任上海市教育局 幼教 行政领导工作30余年。
 左淑东曾当选市人大代表,第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有突出贡献的儿童少年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宋庆龄基金会颁发的中国妇幼事业樟树奖、国务院妇女儿童协调委员会颁发的“热爱儿童”荣誉奖。
var cpro_id = “u208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