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19日电 台湾经济不景气,许多弱势家庭,亲职能力不彰,无法提供足够的教育刺激。不少康出生的孩子,因家贫等家庭问题渐渐走入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的困境。但因孩子的生命安全尚未受到伤害,社会福利单位无法介入,只能劝告家长尽快让孩子接受早期疗育,免得耽误孩子一生。
据台湾媒体报道,一位台湾妇人“阿辉妈妈”和丈夫离婚,年纪轻轻的她生了三个孩子,由于亲职能力不足,环境刺激不够,出生时智能正常的长子、次子逐渐产生认知、学习障碍,2岁的小儿子“阿辉”是脑性麻痹。
“阿辉妈妈”在社工建议下,让孩子接受早期疗育,两年多来,大儿子渐渐进步,阿辉也学会用吸管喝水、握汤匙吃饭。
社工表示,“阿辉妈妈”是积极寻求帮助的早疗儿童家长;她不顾长辈反对,坚持带孩子上课,成果自然显著。但有些家庭不愿孩子接受早疗,孩子的学习、情绪障碍,往往较难扭转。
单亲母亲阿莲(化名),则是和同居人生了三个孩子,出生时都是正常的宝宝,但由于阿莲的亲职、教育能力不足,孩子的衣服总是散发异味、手脚满是蚊虫叮咬的痕迹。加上她习惯用打骂教育孩子,五岁的长子有严重的情绪、认知和语言障碍,两年前开始接受早疗,现在语言和人际互动都逐渐进步。
一年多前阿莲又怀孕了,社工人员看在眼里,只能劝告她改变教育方式。但阿莲配合度不高,最近,社工发现阿莲一岁多的小女儿也出现学习迟缓、情绪障碍。但碍于经济压力,阿莲付不出小女儿的幼儿园学费,早疗面临中断的危机。
社工私下表示,碍于法令,只要没有危及儿童生命安全,就算明知某些家庭亲职能力不彰,社会工作部门也无法强制介入孩子的安置。看着阿莲的小女儿,从康渐渐走入学习、情绪障碍。早疗中心人员也很无奈,只能鼓励家长让孩子接受早疗,改善问题。
var cpro_id = “u2085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