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未后悔过自己的专业选择。
这些年,愈发感觉到,这不像是一次选择,
更像是一种命运的召唤!
——胡华
记忆
时间
高考
选择
专业
人生
这一周,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如期而至。
让我不禁想起了我的高考故事。
1982年的夏天,我未满18岁。
七月,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虽说那个年代,高考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但在我们生活的高校环境里,大人的共识是,孩子一定要读书。住在我们家前排的包叔叔、郭阿姨的儿子考上了清华大学,这对我的父母来讲似乎是一针“强心剂”。要读大学,成了我和哥哥当时唯一的选择。
@1969年,我和哥哥第一次来北京
读大学要选专业,我们开了个家庭会议,父亲想让我学中文,我自己有点想学医,妈妈说,你不是喜欢小孩儿吗?为什么不学一个和儿童相关的专业呢?那时候,只有北京师范大学有学前教育专业,招生简章里的专业课程描述特别动人,要学习钢琴、舞蹈,嗯,都是我喜欢的课程。还有,不知什么原因,从小我就特别喜欢孩子,看到别人家的小孩儿都想抱一抱、亲一亲。我喜欢他们的眼神,清澈、摄人魂魄。
那一年的高考,对生活在乌鲁木齐的我而言,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乌鲁木齐和北京有两个小时的时差,而当时是全国统一考试,我们必须要在八点钟进入考场,这就意味着,要比平时要早起两个半个小时,记得自己是披星戴月走进考场的。
高考我发挥出色,被第一志愿北京师范大学录取。虽说北师大学前教育专业当时的定位是培养儿童教育的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但得知我被这个专业录取的时候,同学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他们问我:你将来要当一个幼儿园阿姨吗?
但无论怎样,我还是带着喜悦和满足的心情,奔赴北京,开始了新生活。火车一路晚点,我坐了三天四夜的火车才来到了学校。一进校门,两排高高的白杨树,冲淡了我的忧伤。
@1986年,我和好朋友黎凤环在北师大教7楼前留影
我入住的是中北楼的235宿舍,宿舍里一共有7名同学,来自不同的地方。交流起来得知,我们同学里有些人选择这个专业是像我这样以第一志愿被录取的,但也有人是报了其他专业被划拨过来的。
@今年恰逢母校学前教育专业成立65周年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四年的专业学习。之后,我进入北京幼儿师范学校教书,再之后,调入中国儿童中心科研处工作,再之后,创办了这所幼儿园。
很多人说,“高考改变命运”。
至少在花草园里,我们的相遇,缘自于每个人那一年的高考。
壹
第一次选择
专业之路的选择
@田巍老师
我是1999年参加的高考。进入学前系是偶然的选择,渐渐地发现教育是与心灵最近的东西,越是了解,越是喜欢。毕业时对世界充满好奇,希望自己体验各种职业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一直做下去。没想到我是那么幸运,只做了这一个职业就发现这是我一生所爱,并且一干就是十几年。我是幸运呢?幸运呢?还是幸运呢!
@王海霞老师
2003年,我们是先估分,再填报志愿。报志愿时,我的原则是不报省内学校、不报与数学有关的专业,想当老师。在城市、学校、专业之间做好排序后,选择了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实现了我当老师的理想。
@王玉洁老师
2005年我高考,翻志愿书的时候看见中华女子学院还真动念了,还有这种学校,谁会上这种学校?结果最后真的选了她,并被录取了。我的第一志愿就是学前教育,因为叔叔说同事家孩子上幼儿园学费都很高,老师的待遇应该也不错,我自己从小也喜欢跟小孩玩,觉得当老师也不错就报了。
@玉洁老师的录取通知书
@罗希悦老师
2009年高考前夕,我在《今日说法》的节目上看到中华女子学院的大名,李明舜老师作为法律专家嘉宾,我秒变迷妹。跟家人商议之后,我选了女院的学前教育专业。
@张芬老师
2010年的高考,我选择学前教育这个专业的过程有些戏剧化。中华女子学院这个学校是我在填报志愿的那天早上临时更改的第一志愿,学前教育这个专业也没有在我的志愿专业的排序中。当得知录取我的专业是学前教育的时候,自己还特生气,想着我念完大学出来就为了带小孩呀,那也太亏了吧!?我妈安慰我:你看看,这个专业可以学钢琴、学画画、学唱歌、学跳舞,你这是交一份专业的钱学了好几门专业呀!你太值了!我接受了老妈的忽悠,安然地等待着这个不知道是惊喜还是惊吓的专业。
@晁妍老师
从2011年至今,高考已经过去了6年,但还记得自己填报志愿时的紧张心情,当时中华女子学院是我填报的第一志愿,学前教育是我的第一专业,查了往年的录取情况,11年在我们省的计划录取名额好像是三个,等录取结果那段时间瘦了10斤,入学后得知当年录了四个,和几位同省的同学说到分数,我竟然是最低的,不得不感叹自己真是幸运。
@2014年,女院学前教育专业大三的学生来实习
@张郝晶老师
我的幼教之路还是有点曲折的,2011年我被女院录取的专业并不是学前教育,但内心还是充满着对孩子深深的喜爱,于是我向学院提交转专业申请,虽然过程坎坷,但最终达成心愿。如今已成为一名幼儿教师,经过与孩子朝夕相处,每天看见他们那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让我更加坚信,曾经的选择是正确的!
@田悦老师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班里有一位和蔼的保育老师,我们总是亲切地叫她“姥姥”。在短暂的幼儿园生活中,我感受到了她带给我的温暖。所以在2012年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名可以温暖人心的幼儿老师。
@吴婷婷老师
2011年,我参加的高考,其实当时填报的是中华女子学院的金融专业,并非学前教育,但由于分数不够金融专业,所以被调剂到了学前教育。在刚开始,对这个专业很抵触,并不是我真正想学,直到那是正式上大学的第二个月,我们来到了附属幼儿园参观,当时虽然没有树屋、没有雨水花园,但是刚走进幼儿园扑面而来的青草香味却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美好悄然扎于心,翻看过去的照片时,发现原来在六年前我就记下了女幼的样子。
@2011年还在念大一的婷婷老师与女幼的初见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导师。
我们给自己搭建一个幻想的世界,
然后在现实中让这个幻想慢慢实现。
贰
第二次选择
就业之路的选择
对专业的坚持是我们留在这里的意义。
——罗希悦
@申洁文老师(教龄1年半)
在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担任教师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在这里,每一位教师都面带微笑,每一个孩子都可爱又有灵性。这是个可以让我的心灵发光的专业,在这里的每一天,我都有所期待。
@晁妍老师(教龄2年半)
毕业后很幸运来到了女幼工作,转眼间2年多过去了,在幼儿园的工作中我成长了很多,与孩子的互相陪伴中,让我更坚定,也越来越觉得自己当初的志愿填得真是对极了!
@2014年&2015年&2017年
跟着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小妍老师
@张芬老师(教龄3年半)
来到女幼后,我被“成为我自己,我们在一起,按自己的节奏呼吸与思考”这句话深深地吸引,渐渐爱上这里,也在这里跟孩子们一起,体验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美妙感觉,在教育中感受到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的生命交相辉映的美好,我觉得我就是属于这个行业的。我崇拜孩子们,在花草园里,我和孩子们一起体验着生命中一点一滴的美好。
@2014年&2015年&2017年
在幼儿园成长的芬老师
@罗希悦老师(教龄4年半)
刚来女幼时,对自己的“专业素养”很担忧,担心自己没有钢琴基础、不会手指谣、也没得过朗诵讲故事之类的比赛奖,没法办在幼儿园里教孩子们太多相关技能。可是在女幼的这四年半里,胡老师从来没有考评过那些所谓的教学技能,而是在专业成长方面帮助我们提升教师智慧,扩展教育情怀。我庆幸自己能在这所对于新教师成长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的幼儿园里收获满满的真善美。
@2012年&2014年&2016年
在幼儿园成长中的小悦老师
@王玉洁老师(教龄8年)
大学的时候来幼儿园实习过,觉得附属园的孩子都好聪明,对比以前实习的园所,这里应该更严格、更正规、更专业。想着自己年轻应该多学点东西所以来到这里。巧合的是,我参加工作报到的那天还是我的生日。当然,工作在这,我才明白为什么这里的娃更聪明,更准确的说是更有灵性。以前还老做高考复读的梦,如果报了别的学校,选了别的专业,我想,可能就不会遇见这所幼儿园。从高考到现在,一步一步都是我自己的选择,也是冥冥中的缘分吧!
@2009年&2014年&2017年
在幼儿园越变越美的玉洁老师
@王海霞老师(教龄10年)
从07年毕业来到幼儿园工作,至今已整整十年了。在这十年里,我不仅完成了个人成长的蜕变,从青涩到成熟,从愤青到有包容心。也完成了自己职业的蜕变,从教师助理,一路成长为配班教师,主班教师,园长助理。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我是花草园里的一份子,得益于有一个亦领导、亦师亦友的胡老师。
@2013年&2016年&2017年
在幼儿园里逐渐蜕变的海霞老师
叁
第三次选择
心灵之路的选择
反思之路
@李洋老师
孩子们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值得探究的本质,当我们发现问题时,一定要拨开现象看本质。一个小小的教育实践也许起不了多大的教育作用,但教育的力量会水滴石穿。
@朱梅画老师
当孩子们一起游戏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并不是那么在乎输赢,他们在乎的是一种感觉。当我们能像孩子一样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就会获得很大的成长。
@李文老师
孩子们做每一件事情都认真而充满热爱。生活中成人看似无趣的事情,孩子们都会从中发现乐趣。如果我们成人能够拥有孩子看待周围世界的心态,我想孩子会更加灵动而充满幸福感。很欣慰我们的课程和老师们能够很好地对待和呼应孩子们成长的每个瞬间。让他们在这里的每一个瞬间经历的每一个事件都充满了意义感。
@《小王子》,永远的经典(图片来自网络)
“遇见”儿童,就是遇见自己。
修心之路
@田巍老师
每周日的晚上我们都会学习哲学。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世界观里特别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它的逻辑并不是A到B到C到D。是A到B,B一定含蕴AB,B到C,C一定含蕴着ABC,C到D,D一定含蕴着ABCD。这样一来,A一直是贯穿的,A就是修身,修身是越来越难,但修身不能放弃。好好读书,努力工作就是修身的途径之一。
@张芬老师
在幼儿园里,我们的每一天都是在“修道”的过程。通过修道就能够达到“明诚”的状态。为了达到与天地参,只需要做普通而平常的事(庸常),做到恰到好处(中和)而且明白其全部意义(明诚)。
@每次读《中国哲学简史》,老师们都会认真做读书笔记
@罗希悦老师
有句话说:每个事物都包含自己的否定。当我们陷入某一种困境的时候,也许停下来是种方法,而从其相反的一面换角度思考也是种更好的方法。我们与万物的链接也有诸多方法。没明白就停下来酝酿一下,再开始,就有了新的领悟。
@李文老师
每周的读书会胡老师会带着我们一起读哲学。自己感觉所有的哲学都是为了修一颗心,今天的我们也在和儿童相处的过程中修心,当我们能明心的时候自然就会“明亮”。
找到内心世界中可以突破的地方去突破,
找到那些不能突破的地方去接纳。
肆
名师视角
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与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些什么、感受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怎么样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脚本。
高考故事就是人生脚本中的重要部分……
@田巍老师(1999年参加高考)
高考时和闺蜜计划约好一起考北京的学校,一起去走遍胡同、逛遍图书馆……结果只有我一个人来了这里了。
@2005年,来幼儿园一年的微微老师
@马静老师(2001年参加高考)
在我的印象中,高考前后一定是会下雨的,一个凉爽的天气,可以帮助考生们镇定心神。回想起16年前,我和同学相约,让爸爸妈妈在家中安心等待,考完一科中午回家,爸爸端上了热腾腾的蔬菜面,上面卧了两个圆圆的荷包蛋,爸爸说面条和鸡蛋预示着好成绩。
@王海霞老师(2003年参加高考)
高考第一次提前到了6月份进行。高考赶上了SARS。在我们学校有个传统,高三的学生在学校最古老的工字楼里学习。我们每天要测体温,保室每天上午、下午两次的教室消毒。所以,感觉高考带来的紧张,远没有SARS带来的恐惧更让人害怕。
@2004年参加大学军训的海霞老师
@王玉洁老师(2005年参加高考)
关于高考记得最深的是有一场从考场出来走到校门口看见了我妈,那时候我住校,也没有手机联系,妈妈也没告诉我要来看我,校门口那么多人,居然看见了妈妈,然后我们接着就跟学校的车走了,只是简单说了几句话。看到门口那么多家长,我才恍然感觉高考真的是件大事。
@玉洁老师的准考证
@李娜老师(2010年参加高考) 2010年6月,我参加了高考。作为一名山东考生,高考最特别的记忆就是“基本能力”的考试了,别人的高考是两天,我们则经历了两天半的考验。
你所做的事情,堆积起来,就是你的人生。
@我更喜欢现在的自己
PS:
所有的选择和相遇都是我们人生中的礼物!衷心祝愿考生们取得好成绩!
? end ?
编辑 丨 罗希悦老师
照片 丨 老师们的“时光机”
胡华名师工作室
自然丨灵性丨趣味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