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
我们又见面啦 ??
本期名师推送,
欢迎大家跟我们一起走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FM101.8
《阳光芳草地》栏目,
一起收听……
2017.03.31
孩子,你为什么这么“自私”
谈话开始啦!
1
项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节目主持人,都市之声《阳光芳草地》栏目当家主持。
主持人
这段时间我不断被胡华老师各种“折磨”着,你看人家的小生活,自己弄一个园子,种种菜、养养花、养养猫,经常出去玩,感觉生活满满的都是爱。这样的生活状态我非常羡慕,希望我到了这个年龄也能够达到。所以说,在这样的人生状态之下,生活中的点滴也能去做一个深度的思考。今天我们的选题就是这样来的。今天,我们准备了好几个选题,但是最后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个话题。胡华老师把每一个选题都非常仔细认真的给我解释了一下,我发现,每一个选题都是她这段时间在外面去走、去看、去体会、去听,然后发现的一些东西。
胡华
其实每次来做节目都特别愉快。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一个平衡。如果你在一件工作上专注得太久,可能很难跳出来看自己的工作。我的工作严谨认真,但是生活散淡轻松,这也是我追求的一个意境。今年的冬天过得还是挺有意义的。我从大西北出发,24小时之内飞到了大东南,去了台湾,体会了完全不同的自然景象。感觉每一次出去内心都会有一些新的改变及认识。但是,总的感觉是,当你的眼界越来越开阔的时候,你的心灵反而会变得越来越简单。老子说过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你的知识要每天增加,你悟的道却每天在减少,最后变得很清澈。当你保有这样一种状态的时候,你会看到,生活中不经意看到的都会触发一些思考。
从台湾回来不久,有一天外出吃饭,听见背后一个小孩一直在哭,听见那个孩子一直在恳求妈妈:“我不这样了……”,但是妈妈还是不理她,最后这个小女孩想靠在妈妈身边时,妈妈却说,躲我远点儿。后来妈妈走了,我就走过去劝这个小女孩,“你很难过吗?”小女孩回答是,对面的一个妈妈的朋友告诉我说,她太自私了,她把她喜欢吃的东西放在了自己面前,妈妈认为她不能和别人分享,就一直批评她,斥责她,惩罚她,不让她吃她想吃的东西,也不许继续吃饭了。我的心里很难受,作为儿童教育工作者,我觉得自己特别能听得到孩子内心的声音。那个孩子哭得很伤心,撕心裂肺的哭,“妈妈,妈妈,妈妈……”一会,那个妈妈回来了,还是特别生气,还生气地斥责我,碍你什么事儿?!结果,我只好讪讪地坐回去了。后来,我就在想,为什么大人总是喜欢给孩子贴一些标签呢?今天讨论的话题就是从我的一个真实感受而来的。
2
“你为什么那么自私?”
“自私的孩子怎么管?”
主持人
我们今天第一个小时和大家互动的话题是, “自私的孩子怎么管?”“你为什么那么自私?”其实从这个话题的设置上,明显感觉到第一个话题是说给家长的,家长怎么对待自私这件事情。第二话题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说,你为什么那么“自私”?
我们希望读懂,孩子的“自私”是从哪来的?是人之初本来就自私吗?还是哪个年龄段会表现出自私呢?小朋友的表现在大人看来,也许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但是在孩子的心目中,他知道什么是自私吗?他这样做的初衷是想自私吗?我觉得要读懂孩子的话,还是得要胡华老师来。
胡华
我们专业工作者脑子里总是有一些特殊的认识和想法。我和那个妈妈说了一句话,可能她不爱听。我说,如果我们大人喜欢吃的东西我们会多吃一点吗?我们能说我们很自私吗?如果我们很爱吃的菜,我们可能要多做一份,因为喜欢吃。而在一个社交的背景下,当一个孩子表现出她的本心的时候,为什么我们却认为她自私呢?
主持人
对,今天的前一小时我们也讨论过一个事,孩子不懂得分享,尤其是玩具一类。
3
不分享就是自私吗?
胡华
从心理学上来讲,自私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很多人觉得自私是贬义词,其实对儿童来讲,“自私”是他心理发展的一个重大的进步。一个人从“分不出你我”到终于有了“我是我”,之后开始有物权意识,我想要,我想吃,我要做,我喜欢,我讨厌,这是一个多大的心理上的进步啊!从开始的时候妈妈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到他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所以,“自私”在儿童发展中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当儿童开始“自私”的时候,他有了自我意识。
主持人
所以我也想问一下,既然是有阶段性的,一般孩子会在某一个年龄段呈现出来,慢慢的再好过来,什么时候会出现?什么时候会好?我觉得这个东西也决定了很多父母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如果我家孩子正处在一个自私的阶段,那你说他就没有什么问题,如果过了这个阶段还有这种表现那可能要注意一下,是吧?
胡华
一岁多的小孩开始有了所谓的“自私”行为,你会看到,他什么东西都是我的,好吃的都要放在自己面前,但是这个行为他会一直持续。分享其实是一个社会化的行为,就是我们讲的习得。人必须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克服掉很多他原有的本性的东西来适应社会。如果一个孩子在两至三岁之前爱始终不充足,父母始终不能给他更多的关心,这个“自私”行为就会一直持续下去。这也是我要讲的第二个观点,要在关系中谈自私,没有关系谈自私是没有意义的。
4
孩子的“自私”行为,
是亲子关系的“照妖镜”
主持人
也许孩子的某种“自私”行为恰是亲子关系的“照妖镜”?
胡华
没错,你这个词用的好。你会发现,有的人到了70岁还是一个特别自私的人。这源于他在成长中从来没有被别人爱过、关照过,他只有自己给自己关心和爱,而那个自私是他赖以生存的东西。
主持人
我也咨询了在一位在心理咨询岗位上坚持了二、三十年的专家。她告诉我,她看的所有病人当中,只有一种病人最难看,就是小的时候亲子依恋关系缺失的那种,以后的毛病最难治,基本没有办法根治。
胡华
比如你婴儿期亲子关系就出了问题,可能影响更深,长大会更有问题。最深的问题都是在婴儿的早期。
5
一个对自己不宽容的人,
对孩子也是不宽容的
主持人
所以,在我们平时生活的一点一滴当中,天天和孩子打交道、去交流,你可能意识不到什么地方自己做错了,反而你会给自己戴高帽,我爱他,我是为他好啊……但是在你身边出现像胡华老师这样的人给你点出来,你还是不接受,那我只能说,你是自作自受。
胡华
我和你的感觉是一模一样的。那天回来之后我就想了一个问题,她的孩子内心开始有了拒绝和绝望,将来等她老了,她要她的孩子怎么对她呢?因为每一个人想对一个人好,不是用外在或是孝道就能捆缚住的,而是内在的情感流淌,而这个流淌不在的时候,所有的情感都不真挚。我就觉得这个母亲如此残酷地拒绝了这个孩子,而且不给孩子成长和改正的机会,这个大约四岁的孩子尝试用各种办法说服妈妈来接纳她,但是妈妈都拒绝了,而且我和这个妈妈打照面的时候,我看见她的脸上特别的冰冷,而且也很消瘦。我觉得,她自己有问题的时候,就不能接受自己孩子的问题。一个人对自己不宽容的时候,对孩子也是不宽容的。
主持人
这一点,我严重同意。我想说两层意思,中国人老是拿吃饭教育孩子自私这样的事情,可能和我们听到的故事有关,孔融让梨。一到吃的时候,特别强调懂得分享,要把好吃的给别人,从小给孩子灌输的和我们自身的需求相违背。好吃的一定要多吃,而我们往往给他们灌输的是好吃的你要分享给别人吃,先想到别人要不要吃,这个事确实是挺拧巴的。第二,妈妈在气头上的时候就更加不加包容自己的孩子,有时候我也特别理解自己的老婆,因为她每天都要陪着孩子,有的时候孩子的不良情绪会影响到她的身上,她也会带着情绪。如果她在处理工作的时候遇到事情就特别容易着火。
胡华
我们谈儿童教育的时候必须谈夫妻关系。你是一个特别好的老公和爸爸,因为你有视野,在这个视野下不被激惹,能看到问题,而且能包容妻子,不会去评判你的妻子。但是我还有更好的办法,就是夫妻之间应该彼此成为“容器”。如果在这个时候你换一种说法,问妻子,你很生气吗?你生气的事情晚上回去告诉我。这里边有两步,第一步是看到,看到你很生气,然后我接纳了你的生气;然后给出建议。其实这个技巧对孩子同样有用,比如说如果我是那个孩子的妈妈,我可能会说,你很喜欢吃这个是吗?妈妈有两个方法给你,一个是再点一份,一个是我把你喜欢吃的先放在你的盘子里,吃完你可以再加。我估计,那天可能是有两个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那个妈妈觉得自己的孩子有点丢人。其实很多人就是面子问题,但是又没有能力来处理这些问题。如果她能像我说的这样,那个孩子就接纳了自己,也接纳了自己和别人能够和平相处,来共享一顿午餐。
6
成为智慧妈妈
是一个母亲毕生的功课
胡华
其实,成为一个智慧的妈妈是一个女人毕生的功课。虽然现在我的孩子20多岁了,我依然觉得要学的东西特别多,还要改变。所以,一个好的父母应该是一个容器。我在每一次分享的时候都特别强调一个观点,就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干嘛的?他不是来让你斥责,让你来塑造的,他是来让你变得更好,她是来度你的,而变得更好的过程就是让你有更多的思考。
因为小孩都是本心本性,他能照见你自己,就像刚才说照妖镜,能照见你心里的妖,你心里的妖在哪里?比如妈妈陪孩子玩的时间很长她很烦躁,她的妖在哪里?她的妖是这个孩子不能顺从她,她的控制感被打破。所以当我们能够看到她、接纳她,然后再给她另外的一个通道时,任何一个妈妈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好妈妈。
主持人
我觉得这点说的太好了,大道无形。它的道理都是在无形之中的点点滴滴,好像不是什么道理,但是真的这么去做,本着一个原则,就会成为很好的爸爸和妈妈。
胡华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道理,“大道至简”。其实自私问题背后的问题是我更愿意谈的,因为背后的问题解决了,对“自私”的看法就变了。
主持人
其实,我想到不是人之初就会自私,而是人到了一个阶段,“自私”是一个里程碑,一定会出现。
7
食物分享背后的
文化习俗
胡华
真正的要让孩子保持一个好的状态,内在的能量要流动。当然很多大人逗小孩,我是比较反对的。什么给我吃一口,其实可以和孩子谈,这个东西是很好吃的,它是什么味道的,你吃起来的感觉是什么?这个就比你说的“你要给我尝一口”显得有意义。我们中国人那么喜欢要别人来和自己分享食物,这和我们一直是一个食物很匮乏的民族有关吗?
主持人
我真的听过这种观点。中国人现在不会吃,是因为一直在饿肚子,到现在才变得不用那样。我们愿意吃饭吃饱,这可能都是过去几千年来我们不能吃饱的一个状态所决定的。
胡华
我们对食物没有安全感,当我最喜欢的那个人肯把食物让给我的时候,我才会有安全感。所以我们刚把自私的本性探讨到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就是自私的所谓的社会意义,从文化的角度来讲,中国文化尤其不能接受一个人特别自私。我们都是喜欢热闹地生活在一个群体中,其实我们为什么会喜欢大家在一起,当然有我们讲的大文化,还有一个问题是,在一起我们才会有比较。说明我们还是匮乏的,因为人越炫耀什么可能就匮乏什么,所以我们对那些东西很在意。
比如说就像我们讲的这个孩子,她只是安心的、很专注的在吃,我们总讲学习的专注力是好的,吃的专注力难道不能迁移吗,所有的能力都是相通的。当我能专注的吃饭的时候,我们怎么就不能确定这个人专注迁移到学习上呢?所以,有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能够让孩子保持一颗本心、本性吗?吃的时候就是专注在吃,很享受那个感觉,然后你和他一起来分享他的感觉,就是不要touch 到他的空间里去,你一直是在外围和他互动,而他自己的感受保留了一个完整性,这个“自私”就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自私”。
其实一个成年人都需要有很自私的空间。比如一个朋友今天相约你出去,你说今天我很累了不想出去,那个朋友可能就会指责你真自私,可是你的自私是有道理的。可是我们在家庭中就讨厌这种自私,比如说父母不愿意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总是希望他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
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在界定“自私”时的边界,未免有点过于宽泛了,我的东西不给别人吃就是自私,我的玩具不给别人玩就是自私,其实这里边都投射出某种无力感。
8
幼儿园是这样对待孩子的“自私”的
教育责任
为每一个儿童成长负责。
胡华
在我们幼儿园里是这样做的,比如一个小孩特别喜欢一本书,他不肯和另一个小孩分享,我是不会教育这个孩子的,我们会尊重他的选择。做法是,既然这本书大家都喜欢看,我会买很多本,孩子一起来分享,一起来讨论,因为我们不想轻易给孩子贴标签。每一个人都不要为自己的自私而羞愧,他的行为就没有被绑架。所以在我们幼儿园里,有的小孩不仅仅是不能分享,有的小孩还会把很喜欢的玩具拿到自己的家里去,那在我们的文化的评判中这是很糟糕的行为,私拿玩具,但是我们老师也会和他谈话,你是不是因为特别喜欢这个东西才拿回家的,如果特别喜欢,你可以告诉我,我们甚至生出了一个玩具和图书的借阅制度。
主持人
哦,你们这其实很多都是倒着来的,根据孩子的某种表现倒着来,建立这样的一个制度,让它规范化,让它可以。总之,孩子的一切行为在你们看来,规范他,让他可以自己发展,这就是一个理念。
9
爱自己,
才有能力爱别人
胡华
我曾经看过一篇报道,一个美国的大明星,她特别喜欢偷窃,她的行为从哪里来,她从来没有被人关注过。父母的爱没有聚焦过她,她当然会有一些变态的行为了。比如有个孩子拿了玩具,妈妈羞耻得不得了,给我们写的长篇大段的,要我们怎么教育他,但是我们的老师说,放下心,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办法。父母做不到的,我们作为一个专业的机构是应该做到,而且我要求老师必须做到。
我们的原则就是,孩子的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他的合理性,当下的行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变形的,但是背后都有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童年责任
为每一个成长的瞬间负责。
如果一个人的童年期都不能完成一个矫治的话,那么等到成年之后就会变成一个病态了。拿我自己的个人成长来讲,当我得到的爱越来越充分的时候,我发现我就越来越愿意给别人爱。当然,我觉得最根本的变化是我身上有了更多的爱,我就愿意把我的爱分享给任何人,比如,我的亲人,我的员工,我也愿意爱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就是说,只有你有爱,才会把爱给所有的人。而教育就是这样的事,所以我们幼儿园为什么孩子非常喜欢,他觉得比他的父母对他的理解都要多。我看到一个真正发展特别好的孩子一定是沉静而安详的,这个安详来自于他心里能量的聚集,他对他自己是有认同的,有喜欢有接纳的,这是最宝贵的品质。一个人的智力可以有高有低,但是一个人不爱自己,将来他的幸福感,他在这个社会中的生存能力,都会追逐外界的聚光灯所,很难发展成康的样子。
主持人
爱自己,才会有能力爱别人。今天我们和大家聊得是:你为什么那么自私?但是我们引申出很多很多的问题。下半场回来的时候,我们会继续和大家深刻来探讨。
上半场精彩对话暂告一段落,
请大家喝口茶水,换个舒服的坐姿,
继续下半场的聆听……
歇
10
教育的三观要时常刷新
主持人
胡老师来了以后就是来刷我的三观的。但是有时候真的需要这样刷一刷。网友留言:孩子的纯真的心灵不会有意识的去自私,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了,特别同意老师的观点。是大人心里不纯净才投射到孩子的身上,爱不足,又怪孩子,毫无道理。
胡华
当孩子有了物权意识后,他很为那个东西骄傲和自豪,这是我的啊,如果说我的父母要拿给别人玩,又不征得我的同意,认为是你给他买的,有权利来决定这件事情,其实很多父母都这样,给孩子带来的是心灵上的伤害。他会想,我在你的生活和生命中不那么重要,我是你可以随意处置的。我讲这些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说,小孩知道什么呀?有这么严重吗?你们搞专业的人总是喜欢这么危言耸听的。但是我看到的就是这样,可能你说他,甚至你打他,他学会了按照你提的要求做事,但是他内心的壁垒从此建立了,在物质上他能和别人分享了,但是在心灵上,他变得更加自私了,这是更糟糕的一件事情。
11
体验、体证、体悟
主持人
我可以这样的去理解,小的时候他想“自私”的时候你不让他自私,你非让他无私,他长大以后只会越来越自私,这是一个过程。比如小朋友喜欢一跑一跳的,跑着去厕所,尿完之后再跑着出来,老是喜欢在走廊里大声喧哗等,但是打小就限制他,不让他跑,不让他叫,他就一直闷着闷着,但总有一天他还是会跑会跳。
胡华
是这样的。就是说,一个人的社会化行为,他的习得的过程一定是在行动中建立起来的,那个规则是他自己能体悟的到。体验、体证、体悟,都很重要的。可是你总是限制他,不出问题则已,一出就是大问题。
在我们幼儿园,孩子也会跑跑跳跳,我们为了他们跑跑跳跳,用了很多办法,比如在盥洗室里可能会有拥挤,老师就想了一个好办法,某一天是盥洗室游戏日,在这一天里我们可以做很多的游戏,孩子们就很释放。然后我们定几个规则,当你一个人的时候你是可以蹦蹦跳跳的,当两个人的时候你的速度就要慢下来,当人很多的时候,你的行动是和他人相关的,但这个规则是他稳步建立起来的,这个行为是不是就叫做不自私了呢?当然,这个行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样的孩子将来就能够很好的适应环境,比如他到了任何一个地方去他都能观察周围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他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他建立起的建立规则的模式是可以推而广之的。我们不仅仅是只给了他一个标准,然后就把它定在墙上。
当然,我谈教育有一个习惯,一定要谈父母,因为没有一个儿童天生就有问题,所有的问题在我看来都是父母在和他互动的过程中出现的。我有时候甚至觉得,小孩的“小自私”特别可爱,换一个角度,比如一个小孩,今天你到他们家做客,他会此地无银三百两地说:哦,今天我们家没有买蛋糕,然后就挡在柜子门前,你会觉得他特别可爱。
其实一个大人想这样做的时候,他不敢做。大人有扭曲和拧巴,很多大人觉得他会给别人分享,但是他会抱怨,也就是给的不甘心,从外在的评判来讲,他是很大公无私的,可是从他内心来讲,真的是一个大公无私的吗?相反,是一个自私的人,他送上的东西,索要的是情感。
所以,今天的话题讲“自私”,看起来是一个特别小的话题,但实际上投射的依然是家庭教育的大观念和大问题,甚至背后的文化的问题。
主持人
我觉得,我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不光要人在呢,心也要在,更多的心要沉沉的在,要安安静静的在,你要知道孩子某些行为背后,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12
很多父母只看结果,
不看过程。
胡华
孩子没有分别心。所以,我是特别主张给孩子穿便宜的衣服上幼儿园,因为这样家长就不心疼,不责怪他们。我很喜欢的“巴学园”有几个细节特别喜欢,小林校长跟父母们说,请给孩子们穿最便宜的衣服来幼儿园吧!我特别喜欢这句话,有道理。因为成人总是在贵和干净之间纠结,而一个孩子他是没有这些概念的。我们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以前我们在孩子吃饭面前放一张餐巾纸,但是擦不干净,那我们就要改,每次吃饭换一块消毒过的湿毛巾,这样他自己就会擦在上边。所以孩子所有的问题都要“因势利导”,不能一有问题就特别愤怒,特别焦虑。
成人世界约定俗成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讲,每一个行为的学习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都需要有一个心路历程才能真正的变成自己的行为。这一点是很多父母看不到的,很多父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我们做教育做的只是因为能够跟儿童更好的去共情,能理解那种行为背后的东西,也能有办法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通道,所以孩子们在这几年的学习,都会慢慢变成符合社会标准的儿童。
13
孩子永远不是
你的附属品,
他有他自己的
生命的状态
主持人
今天胡华老师谈了这么多,大道理也是谈了很多。我觉得这期节目都是对大家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胡华老师这么多年不光在跟孩子打交道,也在跟很多的幼教领域的工作者打交道,也教他们怎么去看待我们这些孩子。在节目中,她和我们分享了她思考问题的一些方式,我觉得说出一些结论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说这些思考的方式,也希望我们的父母都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观察,能够和自己的孩子和谐相处的爸爸妈妈,需要学的东西真的是太多了,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了什么?胡华老师给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留给大家好好思考。节目就要结束了,请胡华老师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今天您想要表达的内容吧!
?
孩子永远不是你的附属品,
他有他自己的生命的状态,
他应该活出自己的样子!
”
我们只想
把教育做好,等着孩子们来体验。
本次推送内容根据
2017-2-18 “阳光芳草地”谈话栏目进行整理。
如果您对今天的话题感兴趣,
可搜索当天节目收听完整版录音。
编辑 | 罗希悦老师
文字整理 | 徐彦哲老师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点击下方链接回顾往期谈话节目内容
“孩子不爱吃饭”背后的思考
当“规则=舒服”,教育才会有效(上)
当“规则=舒服”,教育才会有效(下)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胡华-名师工作室
Huhua-Edu-Workshop
自然|灵性|趣味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