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最后一天,“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链 接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图片源自网络)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回归与还原儿童本真生活的课程体系”一直强调遵循传统,“二十四节气”就是我们设计课程的重要线索。
十二月,在“大雪”前后,北方开始渐有积雪,迎来了“冰封雪飘”的严冬。而“冬至”这一天,北半球也将迎来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进入数九寒天。孩子们也将结束一年的生活,迎来新的一年。
课程,我们选择了和食物有关的主题。因为,冬季,土地和万物休憩。这个季节也在提醒我们,放慢脚步,学会用感官和心灵品味生活,体会“从自然而来,向心灵而去”的美好意境。
孩子们在用自己的方式丈量蔬菜
“妈妈的味道”
孩子对食物的喜爱如同与妈妈的亲密关系一样自然。从出生吃到第一口乳汁开始,他们就感受到妈妈和食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关系。每一位妈妈在孩子们的心里都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而这种“味道”是那么私密与美好。
本月小班的课程主题拟从“妈妈与美食”入手,引导孩子们感受成长过程中饮食的变化规律,了解食物对生命的意义。在和妈妈一起动手制作食物的过程中,感受来自妈妈浓浓的爱。
周睿康妈妈和孩子们一起做“糯米丸子”
课程目标
引导幼儿回顾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食物的变化,感受自己成长的变化以及妈妈对自己的爱。在活动中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2
指导幼儿观察鸡蛋的构造,了解鸡蛋制品和其他婴儿辅食的制作过程,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进行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的特征。
3
幼儿在学习剥鸡蛋、打鸡蛋等技能的同时,愿意参加简单食物的制作,在锻炼小手灵活性的同时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4
与妈妈一起做饭,分享妈妈的独特“味道”,体会“妈妈味道”的美妙以及和家人在一起的美好。
第一周主题《小时候的美味》,从孩子与妈妈的关系入手,了解成长中食物的变化规律,感受成长的喜悦;
第二周主题《奇妙的鸡蛋》,从最熟悉的鸡蛋开始,通过剥鸡蛋、做蛋壳画、腌鸡蛋、玩有趣的蛋宝宝游戏等活动,体验动手操作以及集体游戏的乐趣;
第三周主题《甜蜜的食物》,从孩子们最喜欢的味道“甜味”开始,了解各种各样的甜品,同时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第四周主题《妈妈的私房菜》,邀请妈妈来幼儿园分享“妈妈的味道”,体会妈妈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感受和妈妈在一起的美好。
孩子们在做“腌鸡蛋”的准备
一个会做饭的妈妈总是带着温暖的感觉。食物的烹制过程不仅表达着妈妈对生活的热爱与创造,更显现着女性成为母亲后心灵的宁静与能量。美好的食物中带着妈妈的味道,才能触及孩子的灵魂。在童年的记忆里,妈妈的味道就是甜甜的味道,美美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妈妈的味道始终是孩子一生最难忘的味道!
刘芊然和她的妈妈
孩子们的期待
黄彬宸
3岁4个月
我喜欢爸爸做的鸡翅。
我最喜欢吃妈妈做的饭,妈妈做的饼最好吃了。
杨力鸣
3岁4个月
高裳
3岁10个月
我们家是爸爸、姥爷做饭,可我也想吃妈妈做的饭。
我会用那个打蛋器帮妈妈打鸡蛋,我特别想知道鸡蛋还能怎么玩。
王子衿
4岁2个月
薛梓彤
4岁
妈妈做的饭香又甜,妈妈总不给我做饭,我就伤心、难过了。
小调查:妈妈经常给你们做饭吗?
对今天在园的55名小班幼儿的调查,结果显示:
妈妈经常给孩子做饭的有24人;
妈妈很少给孩子做饭的有31人;
看来,妈妈们要加油喽……
食物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睛,也召唤着孩子们的心灵
老师们的思考
王玉洁老师
当我把主题说明发到班级群里分享时,好多妈妈说这是个挑战,平时很少做饭。时代的发展和日益忙碌的生活改变了中国人的家庭格局,妈妈们不必整天围着锅台转,这一方面是进步,但另一方面也有些许遗憾。
王彩霞老师
美食月又到了,好期待啊!视觉、嗅觉、味觉的盛宴就要到来了。一直觉得美食一定要用“美器”来盛放,这个月里,孩子们可不可以见到更美的盛放饭菜的器皿呢?
李娜老师
我觉得,美食月是关于传承、关于爱的表达的一个月。小时候眼巴巴看着父母做饭,长大后自己尝试做饭。遇到困难时还不时地向父母请教,对美食的渴望搭建起了父母和儿女之间爱的桥梁。
张蕾老师
喜欢这个月,不仅仅是因为有很多美食可以品尝,更主要的是能感受到千百年来借由食物传承下来的民族风情、生活习惯、社会历史、精神以及家族温情与人类智慧相交织的满足。美食月里,幼儿园更像是一个中国传统的大家庭,所有人围坐在一起,借由美食感恩大自然带给我们一份厚重的馈赠。
老师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好像一家人一样
家长们的讨论
薛策方妈妈
和小朋友们一样对到来的美食月充满了期待与盼望。儿子和我说,幼儿园里有最好吃的炸酱面。
李映萱、李秉诺妈妈
家长们也可以跟着主题行动起来。第一个主题,鸡蛋的25种做法。25个宝宝,每家出一个做法,一定很精彩!
王钰萱妈妈
我和奶奶想给孩子们展示一道美食——山东滕州菜煎饼。想当年还没有王钰萱的时候,对于下厨,我是有着无限热爱的。
李墨涵妈妈
我感兴趣“奇妙的鸡蛋”那一周的活动。可以画个思维导图,鸡蛋能衍生出蛋壳、蛋清、蛋黄、小鸡,分别有不同的用途,想想就好有趣。
杜星璇妈妈
这个主题深深地刺激我了。想当年我也是个能做出一桌席的川妹子,而现在小星璇真还没吃过我几样菜,汗颜。待会就去买菜,改变,从今天开始……
美食月,孩子将“有滋有味”地成长
他们了解食物,意识到自己的变化;
他们接触食物,与食材交友,并学会感恩;
他们品尝食物,感谢大自然的馈赠;
享受时,仍需节制……
——来自杨皓云妈妈
新年大庙会上的孩子们
“餐桌上的食物”
一个家庭的饮食习惯,既有自己构成的独特元素,也和当地的饮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文化里,食物是吸收了大自然天地灵气和日月精华的果实,饮食文化更是蕴含着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本月中班的课程主题选择了“我家餐桌上的食物”。我们希望,孩子们通过餐桌上的食物的学习,大致了解食物的分类,对中国有地域差异的饮食文化建立起初步认识,同时,知晓一些关于饮食和康关系的科学理念。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将掌握一些必要的餐桌礼仪。
孩子们在学习研磨
课程目标
幼儿通过调查、统计的方法完成对自己家餐桌上食物的统计工作,了解食物的分类。
2
利用有趣的生活小实验,帮助孩子了解“米和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尝试用“米和面”动手制作食物。
3
幼儿通过食物金字塔的学习,知道不同的食物对人体康的影响,养成不偏食、不挑食,喜欢吃蔬果的良好饮食习惯。
4
鼓励孩子们用图画等符号记录适宜康的食物,并根据食物金字塔,制定科学、合理的康食谱,感受将食谱转化成餐桌上的食物带给自己的创造感与满足感。
第一周主题《我家的餐桌》,孩子们将走进“我家的餐桌”,观察、记录并分享每个家庭独有的和饮食相关的故事;
第二周主题《米面的故事》,通过探索米和面的差异,了解南北方饮食文化的构成与特点;
第三周主题《食物金字塔》,孩子们将在教师带领下,用自己的方式探索“食物金字塔”的奥秘;
第四周主题《我的康食谱》,引导幼儿为自己制订康食谱,并尝试将食谱转化成餐桌上的食物。
制作拉面
对每个人而言,吃,都不是一件小事,它关系到一个人身体的康,也隐含着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这个月,让我们从餐桌上的食物开始,细细研究关于吃的那些事儿……
孩子们的期待
周睿康
5岁3个月
我们小班的时候,我妈妈做的糯米丸子,你们还记得吗?我其实特别想问你们,你们觉得好吃吗?
过年的时候,会吃年糕。我的小名就叫小年糕。
马汤彧
5岁
季子禾
4岁11个月
有技术的人,才会做食物。
我奶奶会做葡萄酒,我想再让奶奶来做。
周宸逸
5岁
郭沛元
4岁11个月
我们幼儿园的食物,都是在商场里买不到的。
有“技术”的奶奶才会做食物
还有什么想做的事情?
李佳蔓(5岁):十二月我们该做窗花了,我会做很漂亮的窗花。
马汤彧(5岁):我想去小朋友家做客。我想知道什么是不受欢迎的行为,什么是受欢迎的行为。
张墨缘(5岁3个月):去别人家做客,别人总是给我端好多吃的,我不知道怎么跟他们说。
马令仪(4岁4个月):这个月我就不打算挑食了,什么都要吃。
谭惜之(4岁7个月):我也希望爸爸妈妈来幼儿园,可是他们不会做饭怎么办?我又有点担心。
写福字,贴春联
老师们的思考
马静老师
回想起去年的美食月,孩子们歪着头、扶着碗,匀着劲儿打鸡蛋制作鸡蛋糕的情景;几个人围着盆、撸起袖子清洗胡萝卜的情景;看到山东花馍出锅时激动的拍手叫好的情景……
田巍老师
第一年的美食月,记得王大元妈妈和奶奶给我们讲豆腐的时候,奶奶特意从怀柔老家带来了卤水,现场给孩子们演示如何“点豆腐”。美食月就是个契机,用家人之间的情感带动关系的变化。
吴婷婷老师
去年,我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一个小短片《一双筷子》。筷子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饮食工具,承载着中国人数千年的情感。所以,每次讲到美食,我都想到一个词语,“传承”。
李文老师
这个月也是作为教师的我和孩子一起“生活”的日子。我和孩子们一起制作和分享美食,就如同家庭里日常生活一样自然、放松。这个月的课程,以小见大。
王大元妈妈在用卤水“点”豆腐
家长们的讨论
孙依莲妈妈
想起小班的时候,去幼儿园给小朋友烙西葫芦饼。那种被孩子们环绕、亲昵,品尝食物后的满足感、成就感,至今都很难忘。
郭沛元妈妈
本月的主题小中见大,于朴素中衍生出无限精彩。试想,有什么画面能比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共享美食、一起谈心更加温馨呢?
冯妙涵妈妈
孩子可以通过欣赏、制作和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由景及情,耳濡目染。在这个过程中,能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陈乐仪妈妈
对一个五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好吃比康往往“重要”得多。幼儿园美食月里有食物金字塔的学习,让孩子们自己去认知、去制定自己的合理食谱,想想就好期待。
安司辰爸爸
每次带孩子旅行的时候,路线都是“以食为纲”,让孩子体验食物美好的同时,更想让他知道“尊敬食物”的道理。因为每道饭菜除了融入了播种的辛苦,还倾注了烹饪的创意。
“指缝太宽,时间太瘦”
转眼又迎来了冬季,家长们和孩子一起带着十一月的新奇和惊喜,迎来了令人期待的十二月。这期主题不禁让我想起在日本旅行时看到的宣传口号—“厨艺育儿”。
走进花花草草幼儿园,真的很幸运!
——王展曦妈妈
自己动手做“柿子皮酵素”
“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基本脉络。进入寒冬腊月,颗粒归仓,大地和万物也开始休憩,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而土地上耕作的人们也得以享受一段农闲时光,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上,将一年的美好藏在心底。
本月大班的课程主题尝试用“科学”的视角去探寻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品味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期待在这个月的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学会制作美食,还能在制作过程中,探索并发现影响食物制作的诸多因素与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
鸡蛋的“沉浮实验”
课程目标
通过了解食物储藏的条件,知道传统的食物储存方法,感受中国人在生活中的智慧,开始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产生探索的兴趣。
2
通过制作、品尝各种美食,了解食物背后的故事;探究食物加工中晾晒、烘干、研磨、压榨、发酵等不同方法及其原理。
3
利用各种丰富、有趣的生活小实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取有益的生活经验。
4
在活动中,帮助幼儿扩展和深化对生活中常见食物的认识,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思考与理解,对已有经验进行归纳和提升。
第一周主题《大自然的馈赠》,将从丰收的主题铺陈开来,带领孩子们一起感恩大自然的馈赠,了解食物储藏的条件和方法;
第二周主题《食物的腌制》,孩子们将了解食物的脱水处理、腌渍处理等原理,学习腌制、干制等食物的加工方法;
第三周主题《食物的研磨》,孩子们将观察,学习、探索研磨、压榨等食物加工方式;
第四周主题《食物的发酵》,孩子们将制作馒头、美酒、腐乳等食物,一起观察发酵在食物制作中的神奇功效,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与原理充满好奇。
萝卜脱水处理的过程,让孩子们喜不自禁
冬季,不仅是土地和万物休息的时间,也让人们慢下脚步,用心灵思考生活中的美好与智慧。无论是花开花谢,还是草木枯荣,都在提醒我们,要跟随四季的节奏。
应季而作,择时而息,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孩子们的期待
秦尔东
6岁1个月
我想从家里带一些咸菜鱼和我老家的山东馒头让小朋友们都尝尝。
美食月我想学做一道菜——西红柿炒鸡蛋,这样自己在家就可以吃了。
金恩佑
5岁10个月
吴梓敬
5岁7个月
十二月是美味的一个月。我们会吃到各种各样好吃的食物,还有我最最最最期待的新年大庙会!
十二月是很神奇的一个月份。这个月我们还会用食物变出很多魔法!
颜妤兮
5岁7个月
崔书萌
5岁7个月
这会是一个让我很怀念的一个月。这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我们会在一起把我们的记忆整理一下,然后放到我们的记忆宝盒里。
酵母菌“吹气球”实验
老师们的思考
张芬老师
什么样的魔法能够让食物保存很久?什么样的魔法能够让面粉变成美味的馒头?什么样的魔法能够“点水成酒”?……太多太多的魔法将在这个美味弥漫的十二月发生。
张焱老师
每年这个时候,我就能体会到浓浓的过日子的味道。每每看到孩子们期待美食、一脸小馋猫的样子,就像看到小时候的我。看到为孩子们制作美食的家长就像看到了我的爸爸妈妈。一顿饭不仅仅满足我们的胃和我们的心,也维系着一家人的情感和幸福。
晁妍老师
十二月有“大雪”和“冬至”两个节气,我们的课程也因时而发生着。我们感恩自然的馈赠,用新鲜的食材加以世代传承的美食智慧,做成一碗、一罐、一盘值得等待的美味。窗外冰天雪地,而我们在屋子里有滋有味。
去年,我从密云水库给孩子们带来了一条大鱼
家长们的讨论
李与棋妈妈
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激。在强调专业化、信息化的快餐时代,我们差点忘记了生活的本来面目。
李治渔妈妈
记得上次我们一起制作了家乡美食—荆州鱼糕。小渔爸爸负责剁馅、和馅,我负责调味加料,小渔负责分离蛋清。当香喷喷的鱼糕呈现在餐桌上,不仅仅是味觉上的享受,还伴着我们满满的幸福感和那些留在心底的美好时光。
翟一桢爸爸
相信一个月下来,孩子们一定能够感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劳作艰辛;感知五谷丰登稻花香的收获喜悦;感知精心制作加工美味的科学流程;感知大快朵颐的爽!
熊一衡妈妈
早起,嘟嘟眯瞪着眼,衣服还没穿全,急巴巴地问,妈妈今天已经算十二月了吧,得到肯定的答复,小家伙绽开大大的笑靥。呀,美食月终于来了!是呀,美食月,来了~~
周心然妈妈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刚刚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中国传统文化的光彩日益夺目。幼儿园十二月的活动,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也突出了季节特点,让孩子们从丰富的活动和亲手制作中,体味食物味道。
食物从自然而来,向心灵而去
无论是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鱼,还是朱自清的白水养豆腐;无论是栗良平的那碗阳春面,还是张洁的荠菜。食物经过文化的熏染,家的烹饪,情感的灌注。
凝聚了我们对世俗的依恋,体现着我们对生活的态度。
——来自杜安澜爸爸
名 师 视 角
十二月,我们迎来了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大,含蓄、内敛,同时,讲究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同样在十二月,西方人的圣诞节是个欢快的节日,团聚、喜庆、祝福是这个节日的关键词;而冬至则体现出中国农耕社会的烙印。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年中由阴转阳的开始。冬至虽是阳气生发的开端,但却是以寒冷为标志的。中国文化蕴含的承转、淡定、含蓄都在这个节日中得以体现。
当初,在构思新课程的线索时,我就一直在想,课程的文化线索一定要和民族文化基因中的元素契合起来,这样,才能唤起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温暖与感动。
对于中国人来说,十二月是最期盼、最重要的一个月份,人们用各种方式庆祝丰收,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吃,始终是中国人庆祝时的最重要形式之一。于是,十二月,我们的课程线索也顺理成章地走到了美食的路上。
中国人被誉为世界上最爱吃也是最会吃的民族,但这背后的文化与智慧却常常被忽略。十二月,我们想带领孩子们一起,探索美食和人们生活的紧密关系,思考美食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以及一个民族借由美食表达出的惊人生活智慧。
十二月,一个通过“食物”打磨耐心、遵从仪式、传承智慧的月份。
共同期待!
PS:上图的这张照片是我亲手栽种的胡萝卜。
特别说明:本期推送照片来自前几年的美食月活动。在此也感谢家长们的热烈讨论。
编辑制作:周冉老师;
欢迎“留言”评论,期待您的参与!
完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微信号:Huhua-Edu-Workshop
胡华-名师工作室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