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接受了《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记者陈亚聪的采访。采访文章刊登在2016年11月16日第11版的报纸上。
感受美好
有利于孩子从困境中“反弹”
文/《人民政协报》记者 陈亚聪
用力摔打橡胶,橡胶可以暂时被弯曲、压挤,但总是会回弹成原样。而玻璃却无法承受这些打击,会彻底破碎。其实,让人在承受打击之后像橡胶一样“回弹”的力量,就是“复原力”,即个体良好适应压力和逆境的能力。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园长胡华告诉记者,复原力好的孩子,情绪相对稳定,不太容易被激惹,喜欢用积极的词汇描述经历的事情,哪怕是困难。她相信,复原力可以后天培养。
家长,你正影响着孩子的复原力
最近,幼儿园开放日的一幕,引发了胡华和老师们的思考。
那天上午,孩子们玩得正开心,突然传来一个孩子的哭闹声。原来,做游戏时,小七动了豆豆(均为化名)的东西,两个孩子因此打闹起来。过程中,豆豆很镇定,小七则挥着手尖叫。孩子背后两位母亲的表现也不同。豆豆妈妈没有跟孩子讨论这次“意外”,而是询问道:你手里的“工作”完成了吗?还需要帮助吗?小七妈妈则面露愠色,在孩子耳边嘀嘀咕咕说了好久。
午睡起来时,小七突然对老师说:“我的一个梦想终于实现了。”问及原因,竟是妈妈觉得孩子在上午的事情中受了委屈,一定要满足他的心愿作为弥补。
老师告诉胡华,平时,小七遇到“难题”常常会情绪崩溃,大吵大闹。而豆豆,则相对平和,可以自己面对、解决。为什么两个孩子的表现如此不同?联想上午两位妈妈的表现,老师找到了答案:孩子面对困难时,小七妈妈引导孩子关注的是“委屈”的情绪、别人对自己的伤害。“这类孩子的行为方式都是在对外辐射,这样的他如何能复原?”
从事教育这些年,胡华发现,孩子复原能力差,多与其家庭有关。如果父母时常抱怨,以消极的情绪对待生活,孩子面对困难时也总会想到最坏的情况,害怕面对。
真正的保护是鼓励孩子去经历
“有的家长怕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面对困难时,常常把孩子护在身后,以此给孩子‘安全感’。其实,这反而带给孩子更大的‘恐慌’,总想‘躲起来’,阻碍其复原。”
胡华记得,小班的大果果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吃饭,走路时也常常踮着脚尖,稍微大一点的声响就会吓到他。跟父母了解,胡华才知道,大果果是由奶奶看护,因为胆小,被保护得特别好。看着大果果像受惊的小兔子一般,胡华决定帮他从“恐惧”中复原。
一次,胡华鼓励大果果和自己一起上楼顶。“来,眼睛向前看,大步走。”胡华用力摆动着胳膊,一脚又一脚往上迈。看园长妈妈不理自己,大果果也试着在后边学着大步走。好不容易到达楼顶,孩子又被浇花的水管吓到,大叫着“园长妈妈,我害怕,水会喷到我”。看到这里,胡华没有询问孩子的意见,要过水管递到大果果手里,嘴里说着,“来,今天,大果果要成为浇花匠。”
从楼顶下来,两人走进胡华的办公室。大果果突然喊道:园长妈妈快关门,有坏人。胡华蹲下来,拉着孩子的手问:“张老师是坏人吗?”“佳佳老师是坏人吗?”“园长妈妈是坏人吗?”孩子一一摇头。“那谁是坏人?坏人在哪里?”大果果低头想了想,嘴里嘟囔道:“是呀,没有坏人呀。”可是,没一会,他又喊道:“关门关门,有风。”看着孩子惊慌的表情,胡华没有立即关上门,而是拉着孩子的手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大果果,吹风很舒服的,来,我们一起跟风玩。”就这样,一大一小两个人举着手,一起吹风、抓风。
“对于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我们一味地抱着他、护着他并不能解决问题。相反,我们应该带着他主动去面对恐惧。”在胡华看来,一次次的主动尝试后,孩子会慢慢学会面对、跨过困难,复原力也就得以形成。
胡华还主张用各种形式带孩子面对、表达所有阻碍其复原的负面情绪。如幼儿园有一门特殊的“课”——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在这门课上,老师会选择一个话题,鼓励孩子表达真实的情绪。如“我讨厌我的妈妈”“我最害怕什么”“我最担心的事情”……“表达即治疗,我们希望孩子可以与自己真实的情绪相连。”胡华告诉记者,幼儿园还会定期组织“体力”活动,如爬树屋、攀爬架比赛、枕头大战等,让孩子的身体有机会宣泄。“很多心理素质弱的人,身体素质也偏差。年龄越小,身体与心灵的距离越近,身体上的宣泄、复原,对心理复原也是一种帮助。”
带孩子找到“挚爱”
“在孩子没有能力复原时,成人点亮他们心里的那盏灯,带他们冲破黑暗,看到生活的美好,这个过程也是一种复原。”在胡华看来,困境时,如果能找到“挚爱”,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自然会唤起信心,逐渐从负面情绪中复原。这份“挚爱”可以是亲情、友情,也可以是喜欢的书、玩具、工作,再或者是美景、音乐等。“复原力好坏反映在孩子的行为方式上,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孩子对事物的看法不同。”在幼儿园,老师能做的就是,帮孩子把情绪调整到康的频道,纠正他们对世界的“消极”看法,带他们接纳不快,找到很快复活的方式,并从中获取经验。
在幼儿园,胡华总会给孩子准备各种绘本,受欢迎的,会买10本以上。问及原因,她告诉记者,看书也是一种治疗。她记得,有个胆小的孩子总喜欢一遍遍翻看绘本《小黑鱼》——一群小红鱼中有一条黑鱼,有一天,大金枪鱼吃掉了所有小红鱼,逃走的小黑鱼又遇到一群小红鱼,这次他不再躲避,组织红鱼游成大鱼的样子,自己当眼睛,吓跑了其他大鱼。慢慢地,这个孩子主动交了很多朋友,自己也变得自信起来。“看,一本挚爱的书可以让孩子找到面对困难的方式。”
此外,老师还经常带孩子一起感受生活的美好,这样,即便有一天,他们面临痛苦、绝望,心中的美好依旧可以支撑他们前进。如最近,老师组织中班的孩子一起把秋天“留下”。孩子们把捡来的树叶做成标本、装在瓶子里又或者拼成衣服,叶子作品被孩子摆满了窗台、墙壁。“虽然冬天来临,自然已经萧条,但美丽的秋天却被孩子请回了教室、留在心里。这份美好会陪他们渡过整个寒冬。”
End
关于“复 原 力”(Resilience)
什么是“复原力”
链 接 一
明尼苏达大学发展心理学家、临床医师Norman Garmezy,在他四十余年的研究中,提出了“复原力”(resilience)的概念。
链 接 二
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家Bonanno提出, “只有当人们对创伤性的事件有负面的回应时,它们才和未来负面的影响联系在了一起。”
也就是说,即便你曾经在恶劣的环境中生活过,或者曾经经历过糟糕的事件,都不表示你的未来会受到它们的影响。起到决定作用的,是你看待这些事件的角度和回应的方式。
影响 “复原力”的因素
创伤本身没有延续性
对创伤的解读才是有延续性影响的东西
心理学家认为,很多不好的事件发生时,都只能被称为“潜在创伤性事件”。如果一味把它看成创伤,它对人的影响就会延绵不绝;而如果仅把它看作一个有意义的事件,它提醒你注意身体、珍惜身边的人等等,它就不再是一个创伤。
“复原力”的培养
复原力的形成和一系列心理因素有关。如果一个人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自主,独立,主动尝试获取新的经验,而且能够融入社交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并最终拥有一种被心理学家称为“内部控制点”的人格特质,他们就会拥有“复原力”。
总之,当儿童相信是他们自身,而不是环境影响着他们的命运时,他们会拥有更强的“复原力”。
孩子们怎么看待自己的“复原力”?
当你难过的时候,需要多长时间能够“复原”?
朱思涵(3岁半):我要“一百三十分钟”才能不难过。
李天鸣(3岁半):我睡一晚上就不难过了。
杨博岩(6岁):有的时候是十分钟,有的时候是一、两个小时。
让你的情绪很快“复原”,有什么好办法?
朱思涵(3岁半):跟小朋友玩一会儿就不难过了。
赵若清(4岁半):睡一觉吧,睡醒了我就把事情忘记了。
张李昀(4岁半): 我喜欢画画,画画就可以让我安静下来。
薛梓彤(3岁半):唱一首歌,就不难过了。
郭沐歆(5岁半):我想大胆地告诉爸爸妈妈,不要再说我了。
赵点乐(5岁半):我会做一些高难度的动作,这样能够让我的心情放松下来。
周心然(5岁半):想点好的事情,把不好的事情画下来,然后扔进垃圾桶,就不再去想这件让我难过的事情了。
你需要“复原”的时候,希望大人们怎么做?
王钰萱(3岁半):他们亲亲我、抱抱我,我就不难过了。
冯澍予(3岁):爸爸给我讲一个故事,我就不难过了。
周心然(5岁半):当我不高兴的时候,希望爸爸妈妈能够挠挠我的咯吱窝,这样我就能笑出声来。
韩子游(4岁半):爸爸妈妈如果能温柔一点对我就可以了。
张墨缘(5岁半):希望爸爸妈妈能让我自己冷静一下。
赵点乐(5岁半):希望他们一直陪伴我,安静地在我旁边待一会儿。
名 师 观 点
儿童的“复原”能力和父母的影响息息相关。如果成人能够树立一些观念,对孩子们的积极成长是有特殊意义的。
“要经常带领孩子感受生活的美好,这样,即便有一天,他们面临痛苦、绝望,心中的美好依旧可以支撑他们前行。”
“在孩子没有能力复原自己时,去点亮他们心里的那盏灯,带他们冲破黑暗,看到生活的意义,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复原’。”
“承认孩子情绪的合理性,要给每个孩子情绪以复原的空间。所谓‘抱持力’也是这个意思。就好像在孩子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空气层在保护着他。在这里边,他的流动是安全的。而且,他可以不用那么在意自己的情绪是不是一定要对!”
“生活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成长。如果我们能够用更大的情怀来看待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就没有了那么多的‘伤害’。而没有伤害,就谈不上什么‘复原’。”
编辑制作:周冉老师;
欢迎“留言”评论,期待您的参与!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微信号:Huhua-Edu-Workshop
胡华-名师工作室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