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班开始,我们品尝妈妈的味道、回忆家乡的味道,饭菜承载的不仅是味道,更是浓浓的情感,而一家人在厨房里共同为美食忙活,则是一天里最温馨,最有生活气息的一瞬。这周是我们的冬日帮厨周,说起去厨房帮忙,小朋友都有很多经验了。
在家去厨房帮过忙吗?
狄恬攸:我帮妈妈洗油菜,妈妈用油菜做了油菜炒鸡蛋。
鲁熙璞:我帮妈妈洗过葡萄。
何思凝:我帮妈妈做过饼干,本来想带点给你们,我跟妈妈说幼儿园不让带吃的就没带。
李佳燊:我帮妈妈洗碗、妈妈拿着我的手切菜、炒菜,还做过冰淇淋、蛋糕,还擦桌子。
帮忙的时候,有哪些好玩的事情发生呢?
沙乐霖:我妈妈以前有一本做蛋糕的书,我家的搅拌器是电动的,我碰了一下,奶油的汁差点喷到我脸上。
沈奕橙:我夏天冻冰棍,有一次模具没倒水就冻在冰箱里了,然后模具就冻上了。
张心远:我帮妈妈洗虾,水一打开,特别大,滋了我一脸。
鲁熙璞:我帮爸爸打鸡蛋,鸡蛋壳都打进去了,爸爸赶紧说别弄了,怕把蛋壳吃了。
在幼儿园里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呢?小朋友们吃饭的时候,只要老师赞叹好香啊,就会有人邀请老师一起进餐,不过保室有要求,大人不能吃小朋友的饭菜,可是孩子们特别希望和老师一起吃饭:
肖书妍:老师从小到大给我们讲知识,我觉得特别客气,想请老师吃饭。
何思凝:我们从来没有和老师一起吃过饭,我们想试一试,如果好玩,以后也这样。
沙乐霖:老师没跟我们吃过饭,老师有的时候不是和老师一起吃,就是自己吃,我怕你们太孤单,想和你们一起吃。
狄恬伊:要是一块吃饭的话,老师就顾着吃饭,我们就可以一边吃饭一边聊天了。
怎么实现呢?经过商量,孩子们决定请老师们吃饭,几位大厨毛遂自荐,我们制定了老师食谱:
加餐:动物面包
午餐:
主食:龙须面(王桢)、小猪包(沈奕橙)
热菜:家常西红柿炒鸡蛋(滕子萱)、
胡椒味西红柿炒鸡蛋(杨恩量)、
小葱炒豆腐丝(羊晨轩)
凉菜:凉拌黄瓜丝(邓天雪)
爱心制作的加餐小面包,里面还夹着甜甜的果酱
终于能吃上加餐啦!
接下来该准备正餐了
主食:
小猪包:沈奕橙小朋友在家向爷爷拜师,提前做好了猪肉白菜包,这可是新学的手艺。
龙须面:刷锅煮水下面,工作效率呱呱滴
凉菜:凉拌黄瓜丝
米大厨周围还有小帮手,说好的黄瓜丝呢?
热菜:
小葱炒豆腐丝
大厨切葱花功夫了得,只是手抖了下,满锅的花椒粒粒……
西红柿炒鸡蛋:
萱萱的家常版比较顺利,前期切到后期炒,一群智囊团在周围支招。
亮亮的胡椒版由于提前渗透,胡椒的量受到了控制,不过由于火大,鸡蛋增加了别的味道……
人肉版抽油烟机
经过一通忙碌,顺利吃上饭啦!
第一次共进午餐,场景温馨又热闹,必须谈下感受:
来自食客的感受:
李佳燊:我今天特别特别开心,和老师吃饭感觉特别幸福。
狄恬伊:我觉得很高兴,可以吃两种饭。和玉洁老师坐一起的时候,玉洁老师总是离开座位,我就和小朋友吃玉洁老师的面条。
来自大厨们的感受:
沙乐霖:我昨晚和爸爸晚上八点去买果酱和面包,有点累也很高兴。
杨恩量:我放西红柿的时候,油快炸了,放西红柿,我想会不会冒火花啊!
邓天雪:我切菜的时候特别紧张,特别慢,把黄瓜切开就快了。这是我第一次做,我在家没有给妈妈做过,我想试试给老师做饭。
羊晨轩:我经常做豆腐丝、白菜、蒜苗、西红柿鸡蛋,我在家都练习过两次了,豆腐丝是我最喜欢的。
王 桢:我第一次会煮龙须面是早上六点起来,给爸爸妈妈做。这次因为好多人做菜了,我就选做面,正好可以用西红柿鸡蛋拌面。
来自后勤组的感受:
沈奕橙妈妈:一个祖籍南方的孩子居然要在众北方老师和爸妈面前做包子,要我真没这勇气。
王 桢妈妈:顺顺在家还嫌我面条带的少,他会有多少放多少的,不怕多,就怕老师们不够啊!
杨恩量爸爸:到时候尝尝加胡椒粉的西红柿炒鸡蛋够不够劲,老师们太勇敢了,简直是要冒着生命危险吃小家伙们做的饭啊!
来自幸福的老师们的感受:
李玲芝老师:我觉得小朋友做的特别好吃,我每样都吃了,我像你们这么大都不会做,豆腐丝我原来做过凉拌的,今天第一次吃炒的,羊晨轩做的特别好吃,跟你们学会了一个新的做法。
小仲老师:有的小朋友磕鸡蛋的时候特别熟练,肯定在家经常做饭。有的时候我觉得我不如你们,因为我到现在也没做过饭。在你们做饭的过程中,我的心忽高忽低,但是特别有感觉;吃饭的时候和你们坐在一起,对面的小朋友一直冲着我笑,后面的小朋友还喊我让我去他们组,我们特别欢乐。
玉洁老师:我今天最大的感受是出乎意料,我和小仲老师商量请小朋友来炒菜时还有点担心,结果发现每个小朋友做的都特别好,而且有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发生,杨恩量的鸡蛋有点糊,小朋友就去拿纸扇,他倒胡椒粉,我们都害怕辣,没倒太多。结果没想到羊晨轩倒花椒粒,差点把所有的都到进去,反而很好吃。每次和小朋友做事情都会有些小意外,反而更有意思。
今天共进午餐很快乐,和你们做任何事都特别快乐。
感谢小朋友们拿起锅勺将快乐带给我们,让幸福留在每个人的心里。
记录:王玉洁老师 大一班 2015年1月8日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