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您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孩子们在没有得到奖状或者在比赛中输了之后,面对孩子沮丧的表情和失落的心情,我们老师总是“于心不忍”,总是想办法安慰孩子,或者说各种鼓励的话,甚至有时候会改变规则而达到一种“大和谐”的状态,大家皆欢喜。殊不知这样做会更加伤害孩子,怎么回事呢?
每到月末,我们班都会给全勤宝宝发一个红彤彤的大奖状,以资鼓励。拿到奖状的小朋友喜笑颜开,自信满满;没有拿到的踌躇满志,蓄势待发,下决心下个月一定要争当全勤宝宝。
班中的叮当小朋友这个月一直都来园,妈妈时常嘴里念叨:“我们叮当很想当‘全勤宝宝’,一大早不用叫‘骨碌’就起来了。”叮当也常用稚嫩的声音说:“我是全勤好宝宝,要多吃菜和水果不生病。”我心里想:“这个月的全勤宝宝叮当肯定能当上了。”可是,到了最后一天,妈妈给我发来了一条短消息:“老师叮当眼睛有点红,我怕传染给小朋友就不送园了,眼看就要拿到‘全勤宝宝’小奖状了,还是无缘错过了!”叮当妈妈心里的失落我感同身受,能猜想得到叮当一定也很失望,我怎样做才能安慰一下宝贝呢!
我的心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把“全勤宝宝”奖改一下吧,改成“最佳出勤宝宝”奖,这样就可以让叮当得到这个奖状了,或者发给叮当不以“出全勤”这个标准来衡量的奖项,或者……正当我心里酝酿的时候,突然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全勤宝宝的标准是什么?”毋庸置疑,那就是“全勤”。如果把标准改了,那衡量事物的准则就没有了,朝令夕改怎样让孩子遵守呢?
自古以来,“中庸之道”内化到我们中国人的性格特征里,追求折衷与和谐,但是,孩子们看中这个奖就是因为它的“珍贵”,我们尊重幼儿就要尊重他们的努力,尊重他们心中的目标,尊重他们的“金标准”,同时也是对我们自己的尊重。有些事就是“是”或“不是”!
张志存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