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同行,以爱起航
——读《家庭教育》有感
通读了陈鹤琴老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我颇受启发。在孩子教育上的问题,不仅仅是如何培养好孩子的问题,也是如何约束家长、指导家长的问题。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家长走向成熟的过程。书中从儿童的心理、如何做父母、卫生习惯的养成、兴趣的培养、秩序的建立、经验的丰富等几个方面着手来叙述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知应会或者说是指导。
先从卫生习惯的养成说起。书中用两个章节着重讲了在孩子习惯培养上的问题。因为卫生的习惯与身体的全是有密切关系的。在卫生习惯的培养上,除了父母老人在家的言传身教,我还给可可配了巧虎的书籍。有的时候孩子的习惯会出现时好时坏的情况,那么如何正确的引导就是关键。父母的教导只是一个方面,因为父母难免会以一种命令的口吻去命令孩子,但是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反而我选择用巧虎书籍说巧虎的习惯养成去引导可可更生动更形象,可可往往会被巧虎可爱的行动和言语打动,慢慢的形成吃饭睡觉如厕坐安全座椅等好的习惯。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孩子都会被手机吸引,我在餐厅看到过很多孩子边吃饭边看手机,家长把手机拿走换来的肯定是一阵哭闹。我很庆幸,在手机的使用上可可还是有自觉性的,原则上的事情不会做。很多家长认为这是孩子的问题,但是其实是家长自身的问题,为了避免哭闹,会用手机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一而再再而三的坏习惯就很难改正。上了幼儿园以后,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可可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拿笔的姿势也越来越正确,会和我们分享在幼儿园的点点滴滴。
再有就是我们俗称的“猫儿嘴”,孩子对食物有很强的好奇心,陈鹤琴老先生在书中原则十三到原则十五中提及到对食物的处理方式,我很认同。越是把食物藏起来越是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哭闹之余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当然,陈老先生只是给予我们一个大的方向,在细节方面还是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因地制宜。
其次想说的是如何做父母的问题。书中从“小孩子为什么怕的,为什么哭的”,“小孩子怎样学习待人接物的”,“我们应当怎样责罚小孩子的”,“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怎样可以使小孩子的经验格外充分些”几个方面去叙述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更多的是相辅相成、共同成长的。可可在不同的阶段会对一些不同事物产生惧怕的心理,我们会带她去多尝试,在她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这些我认为都是需要爸爸去完成的。又比如说在待人接物方面,有的家长会觉得一定要见人问你好,离开的时候说再见,但是我一向主张可以先学会说再见,因为孩子待人接物是需要时间的,刚见面的人孩子会缺乏安全感,接触一段时间后孩子会慢慢熟悉,那么长久以往,她会习惯于和人见面打招呼。再有就是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是应当重则其事,轻则其人的,也不能够把责任推诿给别人的,这是孩子价值观建立的关键。做父母的应该探究其犯错误的原因,或者是她无端哭闹的原因。刚开始孩子可能不愿意说,我们可以在她心情愉悦的时候和她聊一聊,在了解真正的原因后想出办法解决。孩子智力的成熟也取决于父母。
做父母的应当利用孩子的好问心,以作教育儿童的一种良好的动机。可可是个好学的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培养她阅读的习惯,这个是需要耐心的,读书的过程对父母来说很枯燥,但是对孩子来说就是积累。对于可可的问题我和她爸爸能解答的都会一一解答,无法立刻解答的我也会上网检索及时作出解释。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的陪伴,带孩子去不同的地方走走看看,亲近科学、亲近大自然、亲近人文;带她和小伙伴们玩耍等等。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习的也更多。
最后我想谈谈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可可是一个极爱画画和音乐的孩子,这也是机缘巧合之下我们选择了一门亲子音乐素养启蒙课程。课堂上主要是音乐和美术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当然我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知识不应该是填鸭式的,而应该是引导和自主观察的。在可可近期的画画中我会发现很多东西是靠她自己在阅读和玩耍中观察到,然后把特征画下来的。久而久之,不局限于画画、音乐和阅读,可可在积木的拼搭上也能通过观察生活搭建出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一点我很欣慰,这其实和她平时有很好的阅读环境、艺术环境有关。当然,需要我们父母做的就是如何把这些良好的环境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可可是个要强的孩子,来到鹤琴以后,她画画、手工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是所谓的家园共育,只有这样把幼儿园和家庭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孩子更快乐的成长与提高。
想说的还很多,陈鹤琴老先生在书中的一系列指引给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大方向上指明了努力的道路,但是针对各个孩子我们也可以归纳出不一样的方法,这也就是我所说的和而不同,大方向有了,那么在教育孩子上面我们就会更游刃有余了。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南京市鹤琴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