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IDEC国际戏剧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我园作为深圳市唯一一家IDEC实践教育基地,派出了多位骨干教研人员赴京参与此次高峰论坛,唐文婷副校长更受邀作为客座嘉宾,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戏剧教育者们分享我园多年以来在戏剧课程研发和实施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课程思考。
本次IDEC高峰论坛邀请到了国际戏剧教育专家、澳大利亚戏剧教育开拓者John.O’Toole,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戏剧教育和应用剧场专业副教授Julie Dunn,加拿大安大略戏剧与舞蹈教育协会(CODE)现任主席、国际戏剧教育联盟(IDEA)前秘书长Kim Snider,以及IDEC特约戏剧教育专家、中国台湾著名儿童戏剧导演李明华老师四位国内外顶级戏剧教育专家,在为期三天的论坛活动里,通过主题讲座中的分享与交流、名师工作坊中的实践与互动,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教育从业者们献上了一场畅快淋漓的学习盛宴。
英皇人在北京 品味戏剧 思索教育
一起来聆听他们分享的小Tips吧!
唐文婷 —–戏剧教育赋予了孩子们一项珍贵的能力,叫作“全然相信”。
戏剧教育不是一种高大上的教育,它发生在每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当我们把一块积木想象成一辆汽车,把一堆小石子想象成一顿佳肴时,戏剧就开始发酵和萌芽了。它存在于儿童充满想象的世界中,当我们借助想象的力量,把戏剧的结构和教育的要素相互融合时,儿童无意识的游戏就在慢慢转化为有计划有目的的戏剧教育。 戏剧教育赋予了孩子们一项珍贵的能力,叫作“全然相信”,对于奇思妙想的“全然相信”是实现所有“不可思议”的前提。作为教育者,我们赞同并鼓励每一个孩子去打开五彩缤纷的想象魔盒,愿意和他们一起去全然相信所有的奇思妙想,在不同的戏剧情境中,释放内心最原始最可爱的那些古灵精怪。
James —-在戏剧的情境中,教师入戏的角色通常不建议是高地位、高权利的人。
For me, the real take-away from the IDEC conference was the idea of status. Asteachers, we automatically take a very high-status role in class; we decidewhat happens, when it happens, and who does it. Of course, this is our job, and it would be wrong of us to plan less,and not drive the class. However, is itthe best stimulant for creativity in our students? Perhaps not.
Imagine, that we did away with thi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stead, the teacher puts on a hat, or a cloak, or even a limp, and presents themselves to the children asking for help. Suddenly, the onus is on the children to drive the narrative, and they are forced to imagine, to create, to think for themselves. Yes, the teacher can set the scene, present the problem, and give hints, but by being given the higher status in the role play, the students are empowered to make decision and think outside of the box.
陈红 —-故事的重新构想,赋予了绘本新的生命
一个有趣的绘本故事里一定有吸引孩子的部分,当然也存在着一定的认知点。戏剧老师在第一阶段应该要探索原本的故事,挖掘绘本中的知识点,通过儿童结构性戏剧游戏、声音故事、静像画面等戏剧元素开展一些基本活动,“榨干”绘本从而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同时提升经验;第二阶段则是将绘本重新构想,分析绘本中的角色、地点、空间、张力、象征、语言、动作、对比、情绪氛围等,通过改变其中的一个核心点来重新构想新的故事,从而让戏剧活动变得更有张力,持续开展有趣的戏剧活动。当然,不是所有绘本都吸引孩子,不是所有绘本都可以重新构想,也不是所有绘本都可以支持戏剧活动的丰富开展,戏剧老师需要寻找具有多个任务角色或者可以增添多个角色的绘本,戏剧具有“危险性”,而你要相信戏剧老师是一位艺术家,TA可以赋予绘本新的生命,让戏剧成为戏剧!
朱纯薇—–儿童结构式戏剧游戏带给孩子无限创造力
过程戏剧的关键部分是创造角色,作为戏剧老师,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个技能是能够有效规划角色。戏剧游戏中的角色能让更多孩子参与,孩子们通过老师的故事讲述理解故事内容,合作绘画、建构故事场景,并且在场景中设定属于自己的位置,让自己置身其中。然后,老师提供各种身份的木头小人,让小朋友们自由选择角色,设想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在自己绘画的场景里用木头小人和同伴演绎故事了。
对于语言能力和社会性发展较好的孩子们,她可以在场景中与同伴畅所欲言,充分表现自己;而对于不善言语,不愿意与人交往的孩子,他也可以适得其所地自己玩,自己跟自己讲话,表达想法,这也许就是创编故事的第一步。结构式戏剧游戏将提高孩子们创作故事的兴趣和效率。
这种即兴的表现无需借助剧本,只需寻找到各自的角色,这里的表演并不是一种正式的模式,而是靠这样的形式在即兴表演中进行打磨塑造。老师要为孩子们提供足够的材料进行创作,而且,这些材料本身必须能够带有戏剧张力,借此,孩子们才能够将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到最大程度。
张舒敏–—-允许“无聊”的存在,让它成为孩子创造的开始
在智能化时代,科技、电子产品和各种防真的塑料玩具充斥在孩子的世界里,现在的孩子不会无聊,她们有了更具吸引力,更有趣的各式各样的玩具,如手机、IPAD、电视、声色型兼具的仿真玩具等,大人们也偏好为孩子们提供更益智、更具认知性的玩具,孩子们每天的生活都很“丰富多彩”,没有时间去无聊,可无聊恰恰是孩子们自己去发起游戏、创造游戏的动力,当他们开始借助身边的物品去创造游戏的时候,TA的假想能力,表征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才得以发挥,TA自主建构游戏、控制游戏的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起的自信,以及最终获得的游戏满足感,是电子产品和仿真的塑料玩具所远远不能及的。
儿童需要非结构化的活动,非结构化的活动需要几个前提条件:一需要游戏小伙伴的奇思妙想;二需要重视游戏的父母的许可与支持;三需要长期不间断的游戏时间。
与孩子们一起体验“无聊的状态”,用心发现生活中的小细节,这是孩子创造力的礼物。作为成人的我们,能充分理解并加以帮助,使这些想法有成为新的戏剧和游戏的可能,何尝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宋春蕾—–“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的体态语在儿童戏剧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语言是一种重要的传递信息符号,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语言质量”将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然而,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另一种传递信息的语言——体态语(姿态、手势、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语言表达方式)则更考验教师的教学功力,如何不用只字片语,便能让孩子感受到戏剧情景中的不同张力,理解各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并迅速代入角色作出即时的反应,对教师来说,这不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要求,它同时还是一种颇具艺术性的表现方法。
很多时候,在特定情境中,教师细致到位的体态语能让整个情境迅速升华为内心与内心的对 话:一个皱眉、蜷身抱胸的动作,能引发孩子们的同情心,并自发地向角色伸出友谊之手;一个遥遥相望的身姿和落寞失落的眼神,能让孩子们泪眼婆娑,泣不成声,为两位挚友的分离而感到伤心和惋惜……这就是体态语的魅力,也是戏剧的魅力。教师在运用体态语的过程中应遵循“适度、自然而协调”的原则,做到“不多不少刚刚好”,才能真正提升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实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MEIYI英皇国际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