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市实验幼儿园大班小朋友和老师共同倾情打造的“我们的部落”深处,坐落着一所集原始文化、原始生活、原始战争为元素的艺术博物馆,这所博物馆内展出的所有展品,均为实验幼儿园大六班全体小朋友亲手完成,创作历时一个月,其稚趣、淳朴、大胆、创意,令前来参观的人群,无不感到惊叹震撼、意犹未尽。
原始博物馆的设想起源于一次偶然的“岩画”主题美术活动,孩子们在创作中体现出对岩画艺术元素的精准把握、对岩画内容的丰富表现以及对原始文化的兴趣与热情给了老师惊喜。
伴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创作需求,老师带着孩子们扬帆启程,共同寻访古老的“原始博物馆”,将“原始博物馆”划分成“原始文化”、“原始生活”“原始战争”三大版块。孩子们与同伴、家长、周围其他人进行思维碰撞,产生更广泛更深入的灵感,并将灵感转化为语言、图像、美术材料等,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浸润到孩子们的脑海中,持续他们对原始生活的兴趣、丰富认知经验、提升美术鉴赏力和表现力。
在孩子们倾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原始博物馆”进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孩子们的努力,一幅幅真实生动又蕴含着很多可贵品质的创作画面呈现在了大家面前。
像设计师那样工作
当孩子们为“原始生活”区域创作“原始建筑”时,老师根据班内孩子的现有能力,提出了挑战性建议:像设计师那样先画出设计图,再建造房屋。其目的为激励他们有目的地进行创作活动,鼓励他们超越直觉行动性思维模式,向理性、逻辑思维方式迈进。孩子们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他们的设计图围绕已知的原始建筑特征展开,合理而有创意。
有灵气的孩子,会将习得的好方法迁移到其他事件中去,当老师发动孩子在家庭中寻找幼儿园所缺乏的丰富生活材料,自制原始部落面具的时候,一位妈妈惊喜地告诉我们:她发现自己的孩子会在制作前手绘一份面具设计图,不由感叹孩子做事有规划的良好行为方式。
反复自我修整作品
在为博物馆创作“原始部落生活器皿”初期,老师向孩子们展示了原始时期的生活器皿和工具的图片,为他们普及历史背景和器皿特征的知识。起先,孩子们无法摆脱头脑中“现代器皿”的印象,所以创作时过于追求精致完美。在慢慢接受原始艺术元素后,他们多次使用黏土、陶土、纸浆等不同材料进行创作,每次完工后相互欣赏、老师点评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可修整性方案。由于操作充分、不断调整,他们的作品越来越理想,更多地融入了原始文化元素。不仅制作“生活器皿”如此,孩子们在制作原始人、原始建筑、水墨画原始部落图案等活动中均乐意反复尝试、不断修整。
潜藏于民间的日本工匠常常用尽一生诠释素朴之美,用机械般的严谨完成对简洁实用的回归,我们不也应如此吗,一次又一次地钻研,在心与手的交融中让艺术与技术达成统一。
以美术为起点辐射多个领域
美术是一门在认知、欣赏、体验等基础上才能实现创新与表现的学科,我们将经历性主题活动“原始博物馆”定位于以美术为载体的整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开展的每个阶段,我们都有机地注入其他领域的活动,如:孩子们看电影《疯狂原始人》笑得前仰后合;老师讲过《非洲》绘本后,孩子回家复述得头头是道,还要求家长购买一本相同的书;他们在儿童图书馆活动中发现绘本《古埃及》,迫不及待拿来要求老师讲解,并回家后向父母清楚、详细地讲述古埃及人如何制作木乃伊的过程;孩子们每天提醒着老师讲述历史小故事系列“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黄帝、蚩尤、炎帝;尧、舜、禹”和一些神话传说;当老师组织一分钟演讲“原始部落的故事”后,部分孩子已经可以脱离父母帮助独立准备演讲词,自己侃侃而谈起来。
虽然美术是最终呈现的表达形式,但是相关知识的积累、多元课程的学习,不仅能激发幼儿对距离他们生活比较遥远的主题的兴趣,更能挖掘课程的深度内涵和文化价值,也能为“原始博物馆”主题的创作与表现助力。
做能独立、会合作的多面手
孩子们在一个多月的创作历程中,用到了若干种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绘画、美工手段,所有作品由他们全程自制,最大限度地体现独立、自主。“原始文化”版块中的“石块”制作中,需要孩子们两两合作用封箱带粘合纸盒、刷木胶为纸盒外层包裹具有肌理效果的卫生纸、用纸团盖印的画法为纸箱拓上石头的色彩感等等,当然,之后绘制文字、图案的工序更是当仁不让地由孩子们自己完成。给纸箱贴封箱带、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事两个人合力就轻松了,这些生活中常用的小技巧,老师放手让孩子去尝试,他们就获得了同龄孩子可能被忽略的机会。关注孩子每个可能获得发展的良机、捕捉每个有价值的瞬间,这就是实幼开展经历学习活动的初衷。
创设、助力、共同寻访,在打造“原始博物馆”的经历性主题活动中,实幼老师为孩子们创设了多元的学习环境;孩子们用他们浓厚而持久的兴趣、灵动而大气的表达,给予了大家无限的感动与感悟;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寻访远古文明,收获对原始文化、对纯朴美感、对人性本能的认知,享受他们和它们,带给每一个人的感动和震撼!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无锡市实验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