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小二班,一眼就被他家的娃娃家吸引了。倒不是因为这个区有多漂亮,而是这个区够凌乱。地上自然是少不了锅碗瓢盆、玩偶,甚至还有雪花片这类隶属建构区的小结构材料。
乍眼一看,几个男孩子用建构区的泡沫积木拼了一个三层大蛋糕,还拿起玩具小刀像模像样的切蛋糕。切一块放一块在盘子里,然后一一享用。吃完,再把桌上的积木全部推到地上,再用刚才的原材料制作下一款蛋糕,必要的时候再去建构区搬些材料来。
一旁的小女孩正把地上的水杯、盘子装进书包里。“我的宝宝明天上幼儿园啦,我在给她准备东西。”她说。
“喂,爸爸,爸爸……爸爸不接电话。”
喝鱼汤啦!这些小鱼来自益智区钓鱼游戏。
扫地、晾衣服都是孩子们在这里能做的,小帐篷更为孩子们提供了一方私密空间。
这里的环境有些凌乱,但却透露着一股自由的气息,每个孩子都有事儿可做,每个孩子都是那般自由地支配材料。而且看起来,每个游戏都那么动人。
此时当班的是张老师,她可是我园的常规培养能手,在幼儿规则培养方面绝对是专家。面对着孩子把玩具洒一地、拿着玩具跨区玩的情况,她“撒手”不管?要知道在很多班级这些规则都是很必要的。
小编好奇地问:“张妈,你怎么看你们班的娃娃家游戏呢?”听到这个问题,这位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变得“眉飞色舞”起来:“简直是‘翻箱倒柜’!娃娃家里有的东西就不说了,益智区的小鱼也被他们拿去煮了,关键是人家在煮之前,还把鱼儿拿到假水池里,假装把鱼儿洗了一遍,简直太有趣啦!不仅如此,他们还把益智区的水果、弹珠都拿去当食材了!”此时小编注意到了张老师脸上的笑容,那是被孩子游戏世界所惊叹而生发出来的欣喜!她,自有一套常规培养体系,却在游戏中给足了孩子自由。
在此,配班朱老师把这张照片分享给了小编。
朱老师说,两个孩子玩完建构区,正手拉手往娃娃家走,见两个孩子没把安全帽取下,她便提醒了他们。谁知,小盆友说:太阳太大了,我们要用它遮太阳。”就这样,孩子们愉快地戴着安全帽在娃娃家畅游了!
关于串区玩玩具的问题,班级两位老师是这样说的:“其实我们以前也请幼儿不要把玩具带到其他区去玩,但是当我们进行新尝试的时候,我们发现孩子们玩得很有趣,很会玩,所以我们还会继续这样做。”
大概,正是老师对材料的高度开放、对幼儿想法的充分接纳,造就了教室的适度凌乱,也造就了会玩的幼儿。当然这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巧妙的区域设置。比如娃娃家和建构区就“一墙之隔”,而这个隔断上所放置的小积插等游戏材料是两个区所共享的。
欣赏完小二班的娃娃家游戏,小编真切地感受到:这个环境是属于小盆友的,他们是环境的主人。他们对环境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他们能够决定自己的游戏内容、选用什么游戏材料,他们的游戏念头能够在这里得到支持和实现,无论是操作、扮演还是假装想象。最后小编想说,适度凌乱的环境 托起的是孩子们自由舒展的心灵!
感知教育,发现孩子!动动手指,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