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师们的分享中,各班建构区、娃娃家凭借超高人气荣居“能向幼儿发出无声的游戏环境”榜首,小三班投篮游戏、中三班美工区也是老师们心目中的不二之选。
建构区为什么能吸引孩子?以中一班为例,老师们认为:该班建构区空间大,游戏材料摆放便于幼儿取放,并且积木等建构材料结构化程度低,幼儿可根据想象自由创意。
中三班美工区则是因为多样化的绘画材料提供,给予了幼儿多种艺术表达方式,并且该区设有作品展示墙,能邀请幼儿参与其中。
娃娃家则是凭借着贴近幼儿生活的环境布置和游戏材料取胜,不论是小床、衣柜、厨具、衣服、背包都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再现生活经验、随心所欲地扮演!
有所不同的是,大二班的“青蛙跳”游戏也被视为能向幼儿发出邀请的游戏材料,这引发了教师们的反思:规则游戏到底能不能向幼儿发出无声地邀请?部分老师认为只要幼儿对这一规则游戏感兴趣,它就是能对幼儿发出无声地邀请的游戏材料。也有老师持不同意见,认为诸如此类的规则游戏对幼儿的吸引只是暂时的,幼儿不会有持续的兴趣。
那,是否能引发幼儿持续兴趣的游戏材料才是能向幼儿发出无声邀请游戏材料呢?老师就此进行了讨论,并得出结论:能像幼儿发出无声邀请的游戏环境,不见得一定是材料的低结构,教师的引导和支持很重要。要引发幼儿的持续兴趣,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对游戏材料的增补,还应“有变”,为孩子们“变着花样地玩”提供支持。
甚至,有时候,老师眼中的“装饰品”都能向幼儿发出无声的邀请。正如小一班娃娃家的这排彩球,老师本是打算将它们挂在娃娃家作为隔断。没想到,小朋友们总喜欢跳起来摸球,或者是用小积插拼出长长的棍子来敲击球,这个球好似对孩子们有着难以言喻的吸引力。为此,教师们集思广益,一起解读了孩子们的游戏行为,并为小一班出谋划策,提出支持幼儿这一兴趣的策略。
我们相信,能向幼儿发出无声邀请的环境一定离不开一个“趣”字,“趣”从幼儿中来,到幼儿中去!本次教研活动丰富和深化了教师们对“什么是能像幼儿发出无声邀请的游戏环境”的认识,为教师们今后的区角游戏环境创设指明了方向。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