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为幼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带领幼儿去感受童话世界里的超能力、正义、善良…幼儿会对童话中的人物、情节产生向往,渴望自己成为童话中的某个人物。他们经常会自发地通过的游戏来满足自己的一愿望,但这种方式往往是个体的,幼儿对情景展现往往受条件的限制。而童话剧不仅能够助推幼儿将潜意识中所憧憬的超能力、人物形象表现出来,还能够让幼儿感受到自己通过游戏来满足愿望的方式是受支持、受鼓励的,他们可以尽情地享受他们的世界,过想象中的生活!
要让幼儿乐在“剧”中,他扮演角色的一定是他想要演的角色。一个完整的童话剧需要各类角色的配合,但有些角色,孩子们都想演,有些角色孩子都不想演。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怎么办?是强行规定还是?
最近,大二班就出现了难题,在孩子们感知、理解故事以后,徐老师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想要表演的角色,孩子们纷纷发言。问题来了!在他们班的两个童话剧《三借芭蕉扇》、《驴耳朵王子》中,孙悟空、国王、王后、仙女成了热门人物,很多小朋友都想演。怎么既能保留孩子们对童话剧的热情,又能最大限度顺应孩子们的自由意志?
徐老师巧妙地将问题推给了孩子,请孩子们自己想想办法。有小朋友认为:“你想让谁演,就举手,谁获得的票数多谁就演。”马上有小朋友反驳:“不行,万一你选的人他不会演呢”“那老师说谁演谁就演!”这些方式都显得不公平,最后大家达成一致:想演同一角色的小朋友都演一下,然后举手表决。
可不,你看这群王后,你更喜欢谁?他们都在卖力地表演,将自己心目中的王后形象展现出来。
这是一群小仙女,瞧,他们的姿势多美呀!仙女在她们心目中一定是很漂亮的!
谁才是真正的美猴王?连如来佛祖都分清楚,何况是我们呢?那就让小观众们来评判吧!徐老师充分尊重幼儿,每个角色表演完后,她请小观众们举手表决,并将数票权交到了小演员手上,每个小演员自己来数数得票。
对成功的孩子来说,成功的喜悦会促使幼儿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角色扮演当中。对于失败的孩子来说,这不得不是一次很好的挫折教育。但,我们绝不破坏孩子的童话梦。我们给这部分孩子留有选择的机会,他们还可以去选择其他的角色。在PK 的过程中,他们已经获得了表演自己想要演的角色的满足感,评选方式是尊重幼儿的,他们可以接受的。即使失败他们也会感受到教师是支持他们的。
最后,老师会把“孩子不喜欢的角色”定位为最难演的角色,激发幼儿向挑战的心理,再次将幼儿拉入故事情境当中。至始至终,孩子都是可以有权利去选择,去争取的。当有一个东西能够顺应儿童,鼓励、促成孩子去编织童话世界时,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能够去呵护童真心灵、滋养生命的教育。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