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课题开题以来,我园教师积极投入到了课题研究中,这不仅仅是课题研究,更是促使教师们观察了解儿童的好机会,一时间大量的自主探究行为案例涌现。2014年11月13日,我园举行了幼儿自主探究行为案例分享交流会,本次会议旨在再次明晰“什么是自主探究行为”。
肖东青老师分享案例《墙上的吸盘球》,教师们一致认为案例中幼儿的探究问题明确,探究行为围绕问题而展开,属于典型的自主探究性为。
尹清铃老师分享案例《搭房子》,尹老师认为案例中多多小朋友在尝试如何搭一座“不倒”房子。但有老师认为,这不是自主探究行为,因为幼儿并没有明确的探究问题。接着尹老师提到了事后和多多的谈话:尹老师指着多多小朋友在继续搭房子的过程中,把一座修了三层高的小房子推倒的照片,问多多为什么当时想要这样做。多多回答:“我想要看看这个房子能不能推倒”。听完尹老师的解释,老师们意识到案例中有隐性的探究问题。
但教师应如何去了解幼儿内隐的探究问题呢?教师们一致认为,访谈幼儿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式。怎样的访谈既能反映幼儿的想法,又不影响幼儿探究行为的进行?经讨论后,教师们认为,对幼儿探究过程的记录很重要,这样才能固化幼儿的探究行为。同时,把握访谈的时机也很关键,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灵活调整访谈时机,对于大班幼儿,可是当采用随机访谈和事后访谈,中班幼儿采用事后访谈的方式为宜。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教师可以根据平日对幼儿的了解,提出封闭式问题,来了解幼儿的想法。
唐艺老师的案例《小小设计师》讲到班上瑶瑶小朋友在玩大建构游戏时,用一块搭积木当椅子,在搬椅子坐在桌子旁时,不断调整椅子与桌子间的距离的事情。老师对于此案例是否是自主探究行为有很大争议,正方老师认为,该案例中幼儿是在探究如何让自己坐的更舒服,是运用已有经验来解决问题。反方老师认为,幼儿在平时坐座位时,已经有了调整桌椅之间距离的经验,游戏中幼儿对“桌椅”距离的调整只不过是幼儿已有经验的再现,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并没有试图去解决问题,因此这不是自主探究性为。
我们在案例分享的过程中,不在乎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而在于这个过程中,我们真正是在看儿童、研究儿童、解读儿童。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