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们每个人都“有料、有趣、有品、口风紧”,与人沟通时,多一些平和,少一些指责。年少时过得像唐僧,青年时能干如悟空,中年活得如八戒,老年成为享受天伦的沙僧。
——童林伯伯 2018.5.1
儿童的天性是探索和任性。西游师徒,一路西行,心有信念,路遇好奇,专注地探索,进步的路上,遇到一批批“缺少规则意识和敬畏之心”的妖魔鬼怪,打怪升级间,成就了更好的自己。一个TEAM时间久了,就形成了团队文化,彼此适应与配合,才能成功。西游记师徒四人,孙悟空是支配型D、猪八戒是影响型I、唐僧是稳定型S、沙僧是服从型C,经典的DISC性格匹配,让队伍克服艰难与诱惑而没解体。能坚持才会成功,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意志坚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修得正果。每个原生家庭,是孩子的基础成长环境,我们觉察过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吗?
从孩子的快乐成长,
来觉察当父母的资格素养
孩子很难修炼成我们想象中模样,因为孩子的可塑性本身受环境、性格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同一个家庭生态系统下的两个孩子,差别都很大,更何况同一班级或时期的孩子。一个适应能力强的孩子,往往要具备“兴趣浓、动力足”的特点,这些离不开幼儿时期的人际交往和活动参与。孩子短板少了,才有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一个幸福的孩子,离不开“一个好身体、一些好习惯、一个好性格、一群好朋友、一些好兴趣、一个好环境”,这是我9年前提出的《快乐儿童六个一》,经过近十年观察实践,更是家长衡量孩子发展的简捷评量标准。
从全人的角度看成人、从成人的角度看儿童,我们发现,通俗意义上有社会成就的人士,其本身就是“轻松、满足、成功、快乐”的使者。如果说的具体一些,他们往往具有“孙悟空的有料、猪八戒的有趣、唐僧的有品、沙僧的口风紧”四大特点。试想,我们身边如果有一位这样的朋友,有料、有趣、有品、口风紧,是不是自带磁场,既能谋事、又会做人呢。天助自助者,自带能量的人,身边常有高人指路、贵人相助,做事往往事半功倍!“有料、有趣、有品、口风紧”,做到其一、其二者不难,难得是这9个字都具备。每个人都是孩子的榜样,每位爸爸都是孩子“如来”,我们需修炼自己的教育资格。
我常跟爱人聊,咱们培养孩子90分就好(100分因完美都太累)。90分,孩子和我们都愿意使命必达,以一个个小目标汇聚成就感。太多的角度,容易让我们自己忘记重点、徒增焦虑;太强的目标,容易让我们以偏概全、错过难补。孩子是家庭的镜子,父母是成长的教练,作为家长,我们既要懂儿童行为心理、又要懂人的发展规律。孩子与成人,都需要自由而全面的成长。作为全人,即女生达到27岁、男生到了而立之年,这时就看得出来,缺少上述其中之一,就成了发展的短板!人的长板,影响了收入;人的短板,影响了晋阶。
从年龄的发展规律,
来理解家族的传承轮回
科技再发达,人类的思考年龄也只有几十年。思维的丰盈,很可贵。如果把人生按年龄分成四个阶段,以每22岁一个分段,走向未来的求学阶段(0—22岁)、干事创业的青年阶段(22—44岁)、家族脊柱的中年阶段(44—66岁)、享受天伦的老年阶段(66岁以上)。每一个阶段都是人生的再思考,如果孔子所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那期间肯定有一段时间很困惑,尤其是36岁本命年前的一两年;其后可能有一次重大的人生再选择,要不如何“五十知天命”呢!所以人生有七次大的选择机会,少了,就把人生过简单了。
每位家长都是孩子的引路人和终身导师。作为妈妈,一女旺三代,你即是孩子的陪伴者,又是家族的菩萨。孩子22岁以下,青春年少,我们希望Ta聪慧知礼、温润达人,谁不自豪有一个唐僧般踏实、放心的孩子呢。等到了22—44岁干事创业的时代,我们希望Ta像悟空一样能折腾出一片天地来。再往后44—66岁,可不敢想象油腻中年的边幅,人到中年,情趣盎然,要活出八戒的模样。人会变老,66岁以上,我们希望自己的父母能替自己分担些,接接孩子照顾家,默默奉献少唠叨,辛苦了一辈子,老了子女希望自己做沙僧,不易哦!
我们生来不会做父母,等孩子到了两三岁,才发觉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同时更理解,不养儿难知父母恩。经历了两三次的叛逆和自由生长,到了30多岁,我们开始关心父母,明白自己是家族的使者。这时家庭观念慢慢强烈,家族概念渐渐清晰。我是谁,是我们常思考的人生哲学。20岁,家乡故乡一个样,甚至是求学远点更好;30岁,白天黑夜一个样,干事创业阶段身体扛造;40岁,高矮胖瘦一个样,有时后悔找对象太在意身高长相了;50岁,学历高低一个样,人的真正的实力来自阅历与豁达。家庭为何隔代亲?因何3岁看大、7岁看老?童年不幸福的孩子,长大后会一直找寻幸福……
从家庭的沟通模式,
来对照自己的角色担当
家庭的沟通模式,一般说来有五种,分别是平和型、指责型、讨巧型、旁观型、打岔型。稳定的家庭生态系统,有一个指责型成员就会有一个讨巧型的人格。西天取经,80%的艰难险阻让悟空排了,最后的福报,悟空好像是被误会一样的失落了。每个单位都有能干的人,但民主评议又往往得不到高票。刨除羡慕嫉妒恨,如来的心与境界都是大的。悟空的说话尖刻直接、好拿手指别人、“你这个呆子”,这些指责型的祈使,决定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们没法待见他。孙悟空式的家长,易有两极,一是护犊子孩子任性,二是被指责孩子胆小。
一个家庭,如一个团队,成员沟通潜移默化间形成了模式,孩子也深谙其中,慢慢地就成了长大的模样。有了悟空的指责,就有了沙僧的讨巧,“我来吧”,就是成员间“讨巧型”的沟通模式。有了唐僧的佛系般平和、悟空刺猬般指责,就有了八戒的打岔,进而造就了一直无语的白龙马般的旁观。这五种沟通模式,都代表一种能量场、一种平衡心。现实中的八戒,不囿于沉闷的无趣,缺少敬畏和规则意识,犯了错,又往往被大师兄批作“呆子”也只好低眉垂目,这就是专注力差、打岔型孩子社会成就感低的原因。
爸妈不急不燥,孩子温润正向;父母谦和正直,孩子自然向上。鼓励孩子时,不含诱惑的神情;约束孩子时,不含敌意的坚决,如“宝贝,这样不可以”。做爸爸妈妈的,管控住自己的指责,让自己越来越平和笃定,家庭成员间渐渐地都能做到知行合一、内外如一,这种平和,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滋养,这才是家庭成员间温润的爱。这也可以解释原生家庭解体了,沟通模式的稳定性被打破,离婚后为什么最受伤的是孩子。当我们有了一个沟通的坐标体系,有了阶段性成长的目标和指标,孩子成长的可塑性才变得水到渠成。
何谓教育?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目的),教育就是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成为最好的自己(结果),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过程)。有趣的灵魂,才最真!常有家长问我,“如何让孩子看动画片”、“如何让孩子报辅导班”。一部《西游记》,行动力经典、想象力宝库,有太多的好玩有趣的故事,比任何的《熊出没》《奥特曼》有益的多!做父母不易,有人容易急,尤其是看到孩子沉迷于动漫、游戏,拖沓、任性。其实这些“从问题、到不良习惯、到问题行为”,已经有一段过程了,只是觉察度不够、预防性不足而已。说不出来做不到,说不清楚做不好。“教养的六大失误”,句句都是后悔药,等意识到了只好亡羊补牢。
教育无圣经,唯有多用心、多研习,唯有与时代环境同步适应、与心理成长同频发展,才是称职的父母。任何辛苦都值得,因为孩子是我们未来的幸福。与其聚焦孩子,不如迁善自己,把自已活成孩子的榜样,而不是把孩子培养成我们的愿望,让孩子做Ta自己。教育孩子要有宗教般的战略笃定、对弈般的战术指挥,自己越修炼、家庭越受益,塑子可期、顽劣可造!让我们携手,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一起学习,师法经典、道法自然,与君共勉!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童林堡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