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准备就绪,
只等你归来!
春天来啦,不知道幼儿园的石榴树有没有开花呢?
那要请小朋友们自己来观察咯,五月份大家就可以来幼儿园啦!你们准备好了吗?
太好啦,我们准备好啦!
哈哈,为了保证小朋友们入园后的身体健康呀,老师们也做了许多准备哦,一起来看下吧!
为切实保障
师幼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有效防止新冠病毒的传播,同时也为了让全体教职工进一步了解我园应急预案的流程,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为安全开学保驾护航,根据幼儿园疫情防控工作总体安排,4月1日,杭州朝晖幼儿园开展了复学疫情防控演练。
穿园服的是老师,戴头箍的老师在扮演小朋友哦!
此次
演练根据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设置了多个生活化场景,旨在检验幼儿园各项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中发现问题和不足,使防控工作不留死角。
演练开始前
老师们积极讨论幼儿园疫情防控工作的各种预案、方案,确定一园一方案,强调每一位成员的岗位职责,明确其具体要求,并对幼儿入园离园、晨检、盥洗、午餐、午睡、突发情况应急处理等重点环节做了详细安排。
思想篇
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春季开学前后疫情防控
工作方案”,从思想上做好对开学工作的认识及准备。
物资篇
此外我园根据要求积极准备防控物资入账入库,保障幼儿园开学后防控物资齐全到位,班班配齐消毒设备和材料。
环境篇
根据防疫要求设置园区临时观察室,建立临时隔离制度预案,坚决落实开学后观察室的日常消毒及使用记录。
各班教师结合“绿藤”园本课程,设计了适合本班幼儿的班级疫情定向图,合理安排幼儿日常座位与午睡床位,降低感染风险。
突
发
事
件
定
向
图
为良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各班老师设计突发事件定向图,最大限度避开公共区域将身体不适的幼儿送达观察室。
幼儿篇
为减少感染风险,园区严格执行入园流程,实行错峰接送制。
为缩短幼儿离园时的拥堵现象,每班幼儿佩戴不同颜色的班牌,家长站在相应颜色班牌前等待幼儿。
建立幼儿健康一人一档
建立幼儿健康一人一档,记录幼儿自己填写在园一日生活的状态。
1
园内消毒
保安叔叔每日都会定时对园内各处按要求喷洒消毒液,保证园内无感染风险。
2
人员消毒
全体教职工入园时都会进行手部消毒,骑自行车或者电动车入园的教职工,也会对其代步工具进行消毒。
消毒啦!!
– –
3
室内消毒
生活老师在幼儿来园前一个小时会对教室进行紫外线消毒,并对桌椅、玩具等幼儿会接触到的地方进行消毒。
入园流程不可少,错峰接送要谨记
错峰入园
各班家长及幼儿佩戴好口罩,在门口有序排队,按入口通道进入测温区,幼儿园值班老师与班主任站在点位上迎接幼儿的到来。
测温消毒
值班老师在测温区为幼儿测温筛查,体温正常的幼儿方可刷市民卡与接送卡独立进入园所通道,排队保持1米距离进行消毒,家长在园门口不进入园内。
幼儿消毒措施完成后,与家长挥挥手说声再见,由各班主任带领进班。
换衣换鞋
小朋友们进教室前,可别忘了换衣服换鞋哦,避免病菌进入室内。
老师们前期通过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线上探讨活动,就如何更优质、高效、质朴的开展幼儿定向活动进行了深入的教研,并结合疫情,保证幼儿间隔,设计了班级座位定向图与班级午睡定向图。
幼儿入园后,由班级老师引导进班,在定向图上选择当天希望的座位并自己找到座位所在位置。
午睡前,邀请幼儿从随机打乱床位的定向图上找到自己的床位并相对应找到在教室中的位置。
通过
定向图的设计
既保证了幼儿间的安全距离,又让幼儿在每日生活中都充满期待与乐趣。
防疫期间如有突发情况发生,
为尽量减少交叉感染情况的发生,
老师结合班级与观察室所在位置,
设计了适合每个班的防疫突发情况定向图。
#发现异常#
当老师发现幼儿身体不适,配班老师要做好防护工作,立即将发热幼儿带到观察室,同时联系保健老师。
#隔离 观察 上报#
保健老师在观察室为幼儿测量额温,若体温超过37.3℃,老师立即联系家长,告知情况并询问是否有“新冠肺炎”接触史,通知家长前往医院发热门诊。
#场所消杀#
当发热幼儿离开观察室,保健老师立即通知后勤人员对观察室进行终末消毒。后勤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带好消毒工具,对观察室环境、物品进行消毒、通风。
#勤洗手#
幼儿在园期间落实错峰、分区域活动,盥洗与喝水时引导幼儿间隔一米,引导幼儿用七步洗手法洗手。
#避接触#
实行错时放学,幼儿、家长保证安全距离。根据各班所处位置,规划各班的放学路线与时间,避免交叉拥堵。放学后对幼儿活动场所进行全面消毒。
此次
复学疫情
防控演练
的圆满成功
进一步提升了我园应对疫情的操作能力,也提升了教职工们的疫情防控处置能力,为开学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保障了我园开学后的正常教育教学流程。
开学在即
老师也与家长们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传达教育局发布的最新消息,落实相关举措,保证每名幼儿的信息及时更新知晓。
我们准备好了,小朋友们,你们良好的作息时间可有保持吗?期待在美丽的朝七二部与你们相见哦!
文字编辑:程佳玲
图文编辑:方婷婷
责任编辑:方 芳
总 编:孔蓉萍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