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临床表现有哪些?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呼吸道症状以干咳为主,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数患者为中轻症,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02.如果出现早期临床表现,是否意味着自己被感染了?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
如出现发热、乏力、干咳表现,并不意味着已经被感染了。但如果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且有武汉旅行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出现小范围聚集性发病,应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
03.去医院就医需要注意什么?
就医时,应如实详细讲述患病情况和就医过程,尤其是应告知医生近期的武汉旅行和居住史、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接触史、动物接触史等。特别应注意的是,诊疗过程中应全程佩戴外科口罩,以保护自己和他人。
04.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与发病病例(疑似和确诊病例)有如下接触情形之一者属于密切接触者:
(1)与病例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3)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护人员;
(4)与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
(5)现场调查人员调查经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
05.为什么密切接触者要医学观察14天?
目前对密切接触者采取较为严格的医学观察等预防性公共卫生措施十分必要,这是一种对公众健康安全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参考其他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潜伏期、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病例相关信息和当前防控实际,将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定为14天,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居家医学观察。
06.公众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1)保持手卫生。咳嗽、饭前便后、接触或处理动物排泄物后,要用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2)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所和人多集中地方,必要时请佩戴口罩。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屈肘遮掩口鼻,防止飞沫传播。
(3)医院就诊或陪护就医时,一定要佩戴好合适的口罩。
(4)良好安全饮食习惯,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及刀具要分开,做饭时彻底煮熟肉类和蛋类。
(5)尽量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
07.近期去过武汉,回到居住地后要注意什么?如出现临床症状,是否要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相关检查?
回到居住地之后,可在2周内注意加强身体防护,关注自身身体状态。如果接到疾控部门通知,需要接受居家医学观察,不要恐慌,不要上班,不要随便外出,做好自我身体状况观察,定期接受社区医生的随访。如果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早期临床症状,请及时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
08.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和孩子?
虽然目前的证据表明病毒的传播性有限,但春运、春节期间,大家免不了要去人群聚集的机场、车站、商场等公共人流众多的场所,保护好自己及孩子很有必要。
(1)勤洗手
手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病原体,冠状病毒也不例外,洗手是明确的预防措施之一。
孩子们洗手会不太认真,家长们要记得让孩子使用肥皂和流动的清水,搓手不少于 20 秒进行清洗。
如果带孩子出门在外不方便找到清水和肥皂,那么可以使用含有 70~80% 酒精的免洗洗手液。
以下情况,都建议大人和孩子洗手:
● 外出回家;
● 咳嗽或打喷嚏后;
● 触摸口、鼻、眼之前;
● 用餐前;
● 处理生鲜食材之前和之后;
● 上厕所后;
● 接触过动物、动物粪便之后。
(2)合理佩戴口罩
建议少去或尽量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避免近距离接触任何有流感症状的患者。如果一定要去,合理佩戴口罩,降低感染风险。
佩戴口罩的注意事项
1.为更好地发挥口罩的防护作用,在佩戴口罩时尽量收紧口罩的松紧带,压紧鼻两侧的铝片,以减少四周的泄漏,且最好缓慢呼吸。
2.佩戴的时间要适宜。医用无纺布口罩可以持续应用6-8h,遇以下情况应及时更换:呼吸困难、口罩有破损或毁坏;口罩与面部无法密合、口罩受污染(如染有血渍或飞沫等异物时)、曾使用于隔离病房或病患接触、有异味。
3.佩戴后绝对不要用手去挤压口罩。各种口罩包括N95口罩,都只能把病毒隔离在口罩表层,如果用手挤压口罩,使得病毒随飞沫湿透口罩,还是有机会感染病毒。
4.废弃的口罩不要随意丢弃,否则会造成二次污染。一般环境下用过的口罩要放入垃圾箱,污染环境用过的口罩要按危险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3)不要让孩子接触野生动物
尽量避免孩子接触野生动物或其粪便,更不要让孩子吃野味,并确保食物煮熟透了再食用。
(4)注意个人卫生
在室内,务必确保空气保持流通状态。并告诉孩子打喷嚏或咳嗽时,不要直接用手捂住口鼻,正确做法是使用纸巾或弯曲手肘掩盖口鼻。
用过的纸巾应丢弃在垃圾箱内,然后彻底清洗双手。
(5) 警惕异常症状,及时就诊
如果孩子和大人出现以下症状,请及时就诊:
● 咳嗽,咳痰;
● 发热(体温 > 38℃);
● 日常活动或休息时出现呼吸困难;
● 深呼吸时感到疼痛;
● 心跳加快;
● 感冒或流感好转后,突然病情恶化;
● 打寒战。
孩子得了肺炎,症状如何判断?
防护手段当然无法做到万无一失。那,万一孩子得了肺炎呢?
很多家长对肺炎的理解都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孩子得了肺炎一定会有咳嗽、气喘等症状,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1)不是所有的肺炎都咳嗽、都发烧
初期的时候仅仅只是呕吐或者精神不佳,不会表现出咳嗽或者发烧等症状,但到了医院就确诊为肺炎。
所以,不一定所有的肺炎,都是咳嗽的;不一定所有的肺炎,都是发烧的。
(2)不同年龄段的肺炎,症状表现并不同
● 3岁以内的孩子
3岁以内的孩子出现肺炎主要是因为受到病毒、细菌感染,其中最多的是引发感冒的病毒或细菌,还有小部分孩子是受到肺炎链球菌感染。
3岁以内的孩子他们会出现这样的症状:体温不升,但精神状态不佳;不吃奶甚至呕吐;呼吸急促、不规律,夜里有呼吸困难加重的趋势,造成睡眠不稳定。
● 3岁以上的孩子
3岁以上的大孩子,除了常见的感冒病毒和细菌感染外,支原体感染也是非常常见的让孩子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
与3岁以下的孩子相比,3岁以上的孩子全身症状会有所缓和,但也容易发现异常:精神状况不佳,不爱玩闹;食欲下降,吃得很少,甚至不吃东西;睡眠不稳定,尤其是夜里经常因为憋气或咳嗽而睡不好。
09.中医如何进行生活调护?
(1)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应注意适时增减衣物。尽量减少到人员密集场所逗留时间;房间多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更衣。接触疑似病例症状者,需注意呼吸道防护,如戴口罩、保持鼻腔湿润等。老人、孕妇、婴幼儿、肥胖者及慢性病者尤当注意防护。
(2)“食饮有节”。饮食清淡、规律,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多食用水果蔬菜及牛奶、鸡蛋等,提高机体免疫力。
(3) “起居有常”。人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作息要有规律,劳逸结合,适当锻炼身体。
(4)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要做到心神安宁,情志舒畅。
以下是 WHO 推荐的 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护小贴士,请大家仔细阅读!
公众号ID:优师教研
杭州市实验幼儿园
许你快乐成长童年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杭州市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