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云:“业精于勤荒于嬉”。现代则有早已移民到美国去的虎妈还在告诉我们,华人因为重视孩子的学业而造就出类拔萃的下一代。
从古代到现代,几千年来整个华人世界的父母最希望的,就是孩子一直努力奋发,好好学习;最不希望的,大概就是看到孩子整天“玩”而浪费时间了。
但儿童发展的研究证据显示:孩子不玩,事情可就大了!
不管是脑部研究的证据或心理学长期追踪的研究都发现,幼年时期的生活经验对人的一生有很大影响。幼儿时期因为身体快速成长,大脑也在快速的发育,孩子的身体、认知、语言、社会情绪,都在这段时间内有质和量上很大的变化,而促动这些变化有个很重要的推手,就是“玩”!
每个成长中的幼儿都会以几近本能的方式,不断的寻求各种探索玩耍的机会,藉着大量的“玩”,幼儿学到如何运用身体大小肌肉、手眼协调、促动感觉统合;幼儿也在“玩”的过程中,透过反覆尝试与操弄,获得认知的成长;幼儿更在“玩”的经验中,不断经历语言与人际的互动,学会如何沟通、抒发情感以及解决冲突。童年时期培养出来的“玩性”,不仅是长大后创新及发明的原动力,也是人格弹性和复原力的来源。
令人担心的是,现在的孩子似乎玩得愈来愈少、玩的品质也愈来愈差,而主要的原因竟是父母太重视孩子的教育,剥夺了孩子玩耍的机会。或者,有些父母就算听闻了游戏的重要性,想让孩子玩,却不知道要让孩子玩什么?怎么玩?
在幼儿游戏的研究领域中,我们通常会从两个主要的向度来看孩子的游戏行为:
1.游戏中的认知层次
孩子刚开始的游戏,通常就是拿个东西不断的用相同的方式操弄,例如把积木叠一叠然后推倒,听到积木倒塌的声音后呵呵笑,然后又再叠再推倒、再叠再推倒……可能一整个上午都在重复相同的事而乐此不疲。
父母这时不要抓狂或就把孩子带去看美语教学影片,因为孩子正在玩“功能游戏”,功能游戏除了帮助孩子使用身体技巧外,也在了解物体的性质。
愿意再等一等、忍一忍,让孩子玩个够的父母,就有机会开始看到孩子出现新的招式,玩法开始变换。然后,父母会看到“建构游戏”和“符号或假扮游戏”的成分开始出现了,孩子开始搭建城堡、基地或商店,演起爸爸妈妈或宇宙大战的游戏。这时游戏的认知层次攀升,对物体结构、原理的尝试,符号表征能力的复杂化和更多语言沟通大量融入游戏中。
2.游戏中的人际互动
一开始孩子大概就是旁观,此时父母不要急,不要一下子就催促孩子:“怎么不一起玩?”或是就开始教孩子去问别的小孩:“我可以跟你玩吗?”旁观是重要的过程,表示孩子开始对游戏有兴趣并试着观察别人的玩法,因此要允许孩子旁观,时间也要给得足,等他看够了想加入了,才表示孩子在心理上准备好了。
开始进入游戏行为后,可能会有孩子自己玩自己的,或几个孩子坐在一起各玩各的现象。但只要游戏的时间和材料是足够的,一段时间后,孩子自然会开始交谈、关心起别人在玩什么,并开始出现交换玩具或模仿等互动;等到玩得再成熟一点,有共同目标的合作游戏才会出现。此时,更复杂的游戏行为,包括角色分配、协调沟通、比赛规则讨论等就会出现。
那么,父母要如何支持孩子的游戏呢?
首先,尽可能提供游戏资源,很多父母认为搭积木、拼拼图等建构游戏好像跟学习比较有关,就比较支持;假扮游戏好像就是玩一玩扮家家酒,无足轻重。但事实上,每种游戏都有发展上的功能,父母应该尽量提供合适的玩具或材料,让孩子尝试各种玩法,不要偏重某类游戏。
给予足够的时间也很重要,不管是在操弄中获得认知成长,或是在人际互动上要熟练,都需要时间的酝酿。当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和机会太少时,很可能一些高层次的能力根本没有机会发展出来。幼儿游戏的研究已发现,有愈来愈多的孩子甚至到了五、六岁,即使给他机会,他也玩不出合作游戏来,显示孩子玩游戏的时间真的太少太少了,很多能力都被剥夺掉了。
此外,父母要练习在孩子玩的时候忍一忍,不要因为孩子好像不太会玩或没有和人互动,就很心急的想介入,让孩子多尝试一下、多失败几次没有关系,等到孩子主动求助再帮忙都来得及。认知的处理要在孩子的脑袋中完成,父母太早出手,孩子就没有机会在操弄中自己获得领悟。
“玩”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太重要了,父母请放下及早学习的迷思,让孩子多玩玩吧。
转载自:腾讯新闻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