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儿童和大人一样也要做足防护。疫情当前,如何更好地保护孩子?一起来听听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王荃给出的建议。
对于以自我防护和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为目的的家长和孩子而言,在本次新冠状病毒流行期间,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即可。在医院、密闭空间、人流密集的场所等,均应佩戴口罩;另外,如果本人在发热、流涕、咳嗽、打喷嚏等症状时,也应佩戴口罩;而在人口密度不高的通风空间,可不戴口罩。在佩戴口罩前,应先查看其是否在效期内,因为所有类型口罩的防护效果都有时效。此外,应洗手后再佩戴口罩,建议每隔4小时更换一次口罩,若口罩被污染,则随时更换。
很多宝宝都不太喜欢戴口罩,有的是因为觉得口罩太闷、喘不过气来,有的是觉得口罩带子勒耳朵、有的是因为觉得不舒服、有的甚至是因为害怕或者不好看。如何让孩子乖乖地戴好口罩呢?首先,家长应购买适合于孩子的儿童专用一次性医用口罩,一般这些口罩可能会有一些花纹或色彩,孩子更容易接受。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告知孩子为什么大家都要戴口罩以及不戴口罩的危害,佩戴时帮孩子调整好口罩的位置,让孩子更舒适、减少抵触心理。而对于小一些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一些角色扮演、做游戏、讲故事的方式,跟孩子对着镜子一起戴,刚开始不要着急,可以反复多试几次,让孩子减轻对口罩的抗拒感和陌生感。
如果孩子实在无法戴口罩,就只能尽量待在家中,减少出门,做好手卫生,养成良好和安全的饮食习惯,家长做好个人防护和居家清洁消毒通风,间接保护孩子。
不建议重复使用一次性口罩。如果反复多次使用,除了口罩的防护效果可能下降外,口罩外层积聚的灰尘、细菌、病毒等可能会污染内面,造成感染。如果在可使用时效内,且由于某些特殊情况必须重复使用时,不要直接将口罩摘下来后塞在口袋或包里,应叠好(接触口鼻的一面朝里折叠)放在清洁的自封袋中,以免口罩内面被外面污染。
此外,口罩绝不能用水或酒精清洗后再反复使用。外出佩戴过的口罩建议用酒精喷雾消毒后单独置于塑料袋等密封袋中,然后弃于封闭式垃圾桶内。如果在医院内,则应丢弃在医院专门配备的黄色垃圾桶中。
首先,三者的致病原不同。感冒的常见致病病原体为鼻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感冒并非传染病。而流行性感冒则是由流感病毒所致,如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二者系丙类传染病(按照乙类传染病管理)。“新型肺炎”是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我们可以称之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目前系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
其次,发病时间不一致。感冒全年均可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流感虽然也全年均可发病,但发病高峰为每年的冬春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为2019年底冬季新近发病。
第三,三者的症状有所不同。感冒主要表现为流涕、鼻塞、打喷嚏,多无明显发热或仅有低、中度发热,发热一般持续1-2天,病程3天左右,肌肉痛、乏力等全身症状不明显。流感则常为高热,可伴寒战,头痛、肌肉疼痛、乏力等全身症状明显,发热多持续3-5天,病程一周左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轻重不一,轻者可不发病或仅有低热、干咳、畏寒等不适,少数病例可有鼻塞、流涕和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是通过病原学检测方被发现的,因此要求有流行病学史时,应主动上报,认真隔离。重症病例多在发病一周后逐渐加重,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进展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损害等情况,甚至致死。
第四,三者的严重程度和易感人群不同。感冒可见于所有年龄段的人群,几乎不会引起并发症。流感也是全年龄段人群易感,但重症流感的高危人群主要见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1岁者住院率更高)、免疫抑制者、有慢性基础病的患者、≥65岁老年人、孕妇、肥胖者等,流感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导致并发症,严重者可致死,死因系并发症。人群对新冠状病毒普遍易感,儿童和婴幼儿也有发病,老年人及有基础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严重者可以致死。
另一个同样重要的防护措施大家也要注意哦:勤洗手!
作为一种文明规范,“勤洗手”这三个字从小就是很多人的耳边风,被爸妈念叨,被老师念叨,以至于大家已经习惯性忽视它!然而对普通人来说:勤洗手和戴口罩同样重要,有时甚至可能比戴口罩更重要。
根据国家卫健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显示:新型冠状病毒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亦可通过“接触传播”。也就是说,除了戴口罩防飞沫,我们还要小心病毒通过手部接触,再经揉眼睛、抠鼻子、摸嘴巴等行为,造成感染并传播。很多人可能会想:我又不接触病人,肯定没事。其实,接触传播的途径令人防不胜防。
在家中,普通肥皂或洗手液都可以,一定要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并且按照六步洗手法或七步洗手法(口诀:内外夹攻大立腕)仔细揉搓手上的每个部位(没有必要长期使用具有抗菌、抑菌作用的肥皂和洗手液)。洗手完成后可以清洗面部,如果孩子配合,可以清洗鼻腔和漱口,漱口可以用淡盐水也可以用清水,漱完后让孩子吐出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到处摸,不要用不洁净的手触摸或揉搓口、鼻、眼等部位。
来源:北京儿童医院服务号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合肥市明珠幼儿园

请关注公众号,发送"解锁码"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