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通常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具体指幼儿对某一主题进行深入探究,针对问题寻找答案,是依照幼儿的兴趣不断深入的一种学习方式。
每个幼儿都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充满好奇的心。我们小二班的故事要从一次散步时发现的神秘来客——小老鼠开始讲起……
从幼儿中来——小老鼠闯入了孩子们的视线
散步时,孩子们听到不远处传来尖叫声,“啊!老鼠——”当别班的老师带着幼儿惊慌撤退时,我们的孩子迎着叫声传来的方向奔跑过去,就在这时,一只灰溜溜的小老鼠从邮桶沿着墙边逃窜而来……
LISTENING
“啊!好小的小老鼠哦!”孩子们追着小老鼠跑。而这只小老鼠却也神奇,跑到大滑梯下面后停了下来,我们的孩子就蹲在滑梯旁观察并谈论着:
“为什么这里有老鼠?”
“它是从哪里跑出来的?”
“它是老鼠宝宝,出来找东西吃的?”
“它是老鼠妈妈,来找它的宝宝的?”
“它为什么要跑?”
“它为什么又不跑了?”
从孩子们的对话中教师捕捉到了以下信息:
(1)孩子对幼儿园出现老鼠产生好奇;
(2)孩子对老鼠出现的目的感兴趣;
(3)孩子对人们对待的不同老鼠的态度感到疑惑;
《新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敏锐地察觉幼儿的喜好,把日常生活的内容拓展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根据孩子们的讨论,我觉得有必要追随孩子的兴趣点,让他们再继续去探索和发现。我们将孩子们好奇和疑问进行了讨论和梳理,鼓励孩子去调查、了解小老鼠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并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希望他们能带领孩子一起去探究小老鼠,支持孩子继续观察、探究的兴趣。
思考:小老鼠去哪儿了?
小老鼠的进一步行动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
“它去哪里了?”
“它的家在哪里?”
“难道它的家在小树林吗?”
孩子四处寻找,发现围墙上有一个小洞,他们展开了讨论。
“这就是小老鼠的家吗?”
“这个洞这么小,小老鼠怎么住的进去呢?”
“那这是谁的家呢?”
“小老鼠的家应该在森林里才对!”
“是不是别的班的小朋友养的小老鼠逃出来了?
开展生成性主题的学习活动,首先要对生成主题的核心经验、主题对幼儿的发展价值、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学习方式等进行整体思考。
教师思考:对“神秘来客——小老鼠”的主题核心经验进行价值判断时,我们从情感与态度、认知与能力、表达与表现三个方面出发,都应该支持幼儿接触自然在探索主动探索小老鼠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从而多方面的提升幼儿的能力。
了解幼儿前期经验及对老鼠的关注点——项目开展前
辛尹:小老鼠有圆圆的脑袋
小宝:小老鼠幼儿长长的尾巴,头上还有眼睛
张卓:它有牙齿,会咬人。
芝麻:它有脚
立夏:有6只脚,跑起来很快。
小宝:小老鼠身上毛毛的。
张卓:小老鼠的腿很短。
辛尹:上次在老家,我奶奶把老鼠踩死了。
从谈话中看出幼儿对小老鼠的外形特征(体积大小、有尾巴、脚、眼睛、耳朵、鼻子等)、生活习性(住在哪里?爱吃什么?)等有很多经验,但是比较零散,有的还是错误信息,但是对小老鼠的话题都非常感兴趣。
他们愿意大胆猜测。
张卓:这一定是小老鼠宝宝吧,它想到我们幼儿园来玩。
立夏:这次小老鼠应该迷路了,它一定想找它的妈妈,,还要找好吃的。
辛尹:它那么小,一定是老鼠宝宝,老鼠妈妈没那么大的。
小宝:不对,它是老鼠妈妈,是出来找食物给它的宝宝吃的。
张卓:它跑到我们的大滑梯下面难道它也想玩我们的打滑滑梯吗?
小宝:是不是其他班的小朋友养的?偷跑出来的?
项目开展进行时——阶段1
寻访“老鼠主人”,寻找课程生长点
陶行知先生说: “生活即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 ‘纯教育’”。现场孩子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是“老鼠从哪里来?”小宝提出:“是不是别的班级养的,偷跑出来了?”此时教师的追问就是课程发展的助推剂,“你们想去问一下其他班的小朋友或老师吗?”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于是,孩子们开启了寻访“小老鼠主人”之旅。
保健室——与保健医生对话
小宝:“我们刚刚看到一只小老鼠,很小的,可能是老鼠宝宝,是从你们这里跑出去的吗?”
沈医生:“你们看到老鼠啦,在哪里?”
小宝:就在美术室外面的邮筒哪里跑出来的!
淘淘:是的,它跑得很快,应该是老鼠宝宝出来找东西吃,是你们养的吗?
沈医生:不是我们养的!你们去别处问问吧。
小六班——与姚老师对话
淘淘:“是你们班养了老鼠吗?”
保育老师:“不是,我们没有养老鼠哦!”
小宝:那我们怎么看到一只老鼠跑出来了?
姚老师:不是我们养的,我们小朋友也没有带来哦!
淘淘:你为什么这么怕老鼠?
大一班——与姐姐对话
辛尹:是不是你们养了老鼠?
姐姐:我们在画画!
辛尹:你们养了老鼠吗?
姐姐:我们没有养老鼠。
大四班——与哥哥对话
淘淘:是不是你养的老鼠
哥哥:我没有养老鼠啊
淘淘:我们看到那么大一只老鼠(用手比划),从哪里跑出来的?
哥哥一脸蒙,“怎么会有老鼠?不可能吧”
……
经过多次寻访,孩子们依然没有找到小老鼠的主人,但是,在幼儿的寻访小老鼠主人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语言组织能力和主动交往能力的发展。探究的意愿促发了孩子们的主动交流。而教师支持幼儿的探访行为的过程让孩子对自己交流的目标更加明确。
项目开展进行时——阶段2
揭开神秘面纱,顺应幼儿成长的方向
基于前期讨论,寻访,信息收集等,孩子们明确了自己探究小老鼠信息的方向,开始提出自己感兴趣探究问题,比如:
小老鼠会从哪里来?(他们喜欢住哪里?)
小老鼠长什么样?
小老鼠喜欢吃什么?
为什么幼儿园里没有人养老鼠?
小老鼠是好的还是坏的?为什么?
在二次讨论对话中,教师判断幼儿的发展水平,帮助幼儿梳理相关问题,引导幼儿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幼儿的学习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我们将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设计成了问卷,让孩子们尝试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给予孩子深入探究,努力寻找答案的时间和空间。此时,教师写信给家长的好时机,告诉他们课程的主题,并且列出幼儿将探究的问题清单。这封信同时也可以说明幼儿的兴趣来源,向家长介绍课程的基本情况,幼儿在家里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进行延伸学习。
家长对于幼儿的首次探究也充满了惊喜
我们要善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帮助幼儿积累经验等。通过调查,孩子们对老鼠的的生活习性有了基础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了集体活动,请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答案,促进幼儿深度学习。当有一名有说:“在老家,奶奶看到老鼠之后就把它踩死了!”这是话题在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敏感地将它拿出来与大家讨论,对于小老鼠究竟是好是坏,孩子们产生了争议,有人认为,小老鼠那么可爱,肯定是好的,也有人说,老鼠总是偷东西吃是坏的。因此,笔者认为:驱动性问题是项目开展的关键,对于开展个别化项目的驱动性问题要更加明确和清晰,能支持和引发幼儿自主、持续、有兴趣的开展个别化项目学习。
《纲要》: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呈现源于幼儿,服务于幼儿,并能帮助其多方面能力的提升。我们将孩子发现、讨论、调查、分享小老鼠的过程呈现在走廊环境中,于是,日常活动中孩子们经常交流小老鼠的特点,而我们小老鼠的课程也在孩子的一步步的探索讨论中逐渐丰富。
发现生活中不同的小老鼠——阶段3
有一天,小芝麻拿着一本《鼠小弟》的绘本激动的来找我:“金老师,你看,我发现了这本书上也幼儿小老鼠,好可爱。”
孩子们从对小老鼠的探究拓展到了其他领域的兴趣。于是,我们开展了阅读绘本的活动。孩子们的兴趣非常高。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看了猫和老鼠的动画,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小老鼠。
HAPPY FATHER’S DAY
由于对小老鼠的喜欢,孩子们在参观娃娃厨房的时候提出了要制作小老鼠馒头的建议,顺应孩子的兴趣,我们有开展了娃娃厨房的体验活动,和幼儿一起做小老鼠,吃小老鼠馒头,分享小老鼠。在制作面点中对小老鼠外形特点有了进一步的巩固,锻炼小肌肉发展;
HAPPY FATHER’S DAY
在分享自制的小老鼠馒头时,孩子们的分享意识、语言表达、交往能力得到了提升。
他们大胆的走近不同的办公室,大方的述说着自己发现老鼠的经历,热情地分享自己的从劳动成果。
在开展《神秘来客——小老鼠》这个主题时,我们一直秉持着“幼儿视角”下项目式学习的理念,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开展一系列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在积累相关经验的同时,发展幼儿收集信息、解决问题、探究思考、主动交往的能力
在长达三周的时间里,幼儿基于自己的问题不断探究并深入学习,表现了对老鼠及其他动物极大的好奇心,也体验到了科学探索活动的乐趣。这一切学习的发生都是自然产生,幼儿基于自我需求,在真实生活中运用已有经验,通过探索和体验形成新的经验。
可见,一个充分发展的项目,能使幼儿投入全部心力和情感,成为教师及幼儿共同参与且充满挑战的活动。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海盐县万禄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