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广州还是烈日当头时,东城幼儿园党员教师刘宁宁已打包了一行李箱的冬装,踏上了前往贵州威宁的列车,开始了她的支教之旅。作为代表番禺区东城幼儿园参加广州市教育局援黔支教的党员教师,刘宁宁正前往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开展为期一个月以上的对口支教工作,助力威宁教育脱贫。
多方调研,以一日生活为突破点
顾不上一路上的舟车劳顿,在抵达威宁的第二天,刘宁宁老师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支教工作中。初到威宁自治县第六幼儿园,刘宁宁老师还以为走错了地方:新建的教学楼宽敞明亮,但里面却是一片空白。没有教玩具、没有区角柜、没有留有孩子学习轨迹的环境…………空荡荡的幼儿活动室只有孩子们的午休床。新建的园所,百事待兴。空有硬件,却缺乏一间好幼儿园所必须的各种软件。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刘宁宁老师丝毫没有退缩。她心里有一股信念:“做事不畏艰难,既然来支教就要拼尽全力!”
为了尽快让威宁第六幼儿园走上正轨,刘宁宁老师马不停蹄,先后通过与园长座谈、与幼儿园老师交流、与幼儿谈心、实地调研等方式,全面了解威宁第六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威宁自治县第六幼儿园是县政府为了解决易地搬迁扶贫群众适龄儿童入读而筹建的幼儿园,2020年秋季才刚刚开园,共有12个班。
通过全面深入地调研,刘宁宁发现该园由于刚开园不久,老师大多从乡镇小学调到该园,导致幼儿在园一日活动安排出现“小学化”现象,而且没有平衡好幼儿自主活动与教师主导活动的比例分配。因此,刘老师决定从一日活动为切入点,重新梳理幼儿一日活动的流程。遵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刘老师从幼儿入园到离园的环节都重新设计安排,使幼儿在园生活动静交替、确保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并通过组织幼儿半日活动,请在园教师观摩的方式,使威宁六幼教师初步了解组织幼儿一日活动正确方式。
聚力教研,引领教师队伍成长
立足乡情,园本课程守住民族根本
威宁六幼是作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的幼儿园,因此幼儿大多是少数民族,而威宁县又是有“中国薯城”之称,刘宁宁老师将这些零散的碎片联系起来,初步将幼儿园园本课程定位为“根文化”课程。她解释到:“威宁的特产是土豆,又叫马铃薯,是植物的根,再加上孩子们大多是少数民族移民搬迁而来。虽然生活在新的环境中,但不能忘记家乡的根、民族的根。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他们要将优秀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继续传承发扬下去。因此,我们初步将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定位为“根文化”课程,希望他们不要忘了自己的‘根’”。
扶贫先扶志,扶智即扶贫。教育扶贫,意义深远,特别是幼儿教育,是孩子一生的底色。在威宁县这些贫困地区,很多孩子还不能得到正规的幼儿启蒙教育,导致身心发展受到限制。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殷切嘱托:要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了不让贫困代际传播下去,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刘宁宁老师感觉自己重任在肩。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穗黔牵手的大好形势下,不仅“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把番禺区作为全国学前教育示范区的先进教育理念带到威宁,助推威宁学前教育的发展,让更多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系好第一粒扣子。春秋代序,四时更替。支教生涯虽然会结束,但通过真心真情地付出,一定能在孩子们的心里埋下希望的种子,未来终有花开。
End
编辑:罗嘉瑜
审核:曾翠珍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广州市番禺区东城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