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幼儿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幼儿园的重视。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联系,了解家长的不同需求,将科学育儿的信息及时传递到每个家庭,让家长以教育者的眼光把握生活中随时闪现的教育契机,正确引导、教育孩子,真正有效地承担起“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之一。
幼儿园加强家园沟通,有效开发家长资源,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如示范、口头指导、环境等,还包括互动、交流、服务等所有能够给予家长的支持。
指导:立竿见影的示范
教师和孩子共同游戏、活动,向家长示范如何和孩子互动。这种形式适用教学方法、教养技术展示,指导效果立竿见影。在亲子活动中,指导者作示范后,可以马上观察到家长有没有把握指导者的要求,有没有运用到自己和孩子的互动、对孩子的教育中。通过及时的参与,家长对指导者的要求不仅“心领神会”还可以通过“做”来强化印象。而且,家长在指导孩子时,往往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结合自己和孩子各自的特点,是个性化、个别化的指导。
【案例】毛毛和外婆
活动室里,毛毛(10个半月,穿着冬装,体重和身高超标)趴在地上,外婆一手托着孩子腹部,一手交替移动毛毛的脚,训练毛毛爬行。毛毛不动,外婆很着急。老师在毛毛前面,拿出来一串玩具葡萄,敲击着地面,说:“来拿葡萄。”外婆也学着老师的样。毛毛向左上方抬头看了外婆一眼,就躺着不动了。外婆边推边抓着毛毛的衣服晃了几下,她还是不动。老师把葡萄放在毛毛面前,毛毛看见了爬了一下又开始躺在地上。老师接着拿来一根黄色绳圈,套在毛毛的前胸,并告诉外婆:“把毛毛的前胸抬起来,然后她的手就可以交替前移了。”同时让外婆先看如何操作,再试试。外婆学老师的样子,但外婆是一直站立着提毛毛,所以毛毛的上身已悬空,双手离地,根本没法爬起来。毛毛一手支地,一手紧抓外婆的裤子,外婆于是放弃爬行练习,把毛毛扶起。
【分析与提示】
1.这是一个失败的指导案例。指导者、家长都是失败的
指导者失败的原因在于,指导者没有引发孩子的主动性,用了“替代”而不是“真正的支持”。本希望通过玩具引起孩子自发爬行,但实际上还是用指令的方式;为孩子提供一根支持身体的绳子,本意是给予支持,但这种支持背后的目的取向忽略了孩子的主动性。所以,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到成人辛苦,孩子痛苦。
家长失败的原因在于,老师光顾指导孩子,却没有在示范中向家长解释原因和理念,导致家长只能单纯从行为上模仿,而且模仿不到位。问题出在老师没有把握家长的认知、心理和情绪,没有从家长的角度整体把握指导过程。
2.把握指导的关键:不是孩子的成功,而是家长的进步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发现指导者的目标,在两者之间游移,结果指导孩子和指导家长不能兼顾。指导孩子的不顺利,导致了指导者的精力主要被牵涉在孩子身上,无暇顾及家长。而对家长的疏忽,一方面导致家长不能很好领会指导者的意图,不能协助:另一方面,家长得不到关注和引导,一些错误的认知、负面的心理动机、消极的情绪,成为干扰孩子的因素。
所以,成功的示范指导的关键在于把做法的要领和原理、理念,通过示范让家长理解;除了具体方法的介绍外,更重要的是对孩子发展态度的示范;既要把示范的目标放在“孩子的成功”,更要关注“家长的进步”。
口头交流:随时随处的引领
教师在活动中通过口头交流的方式,向家长传达教育理念,解释教育方法背后的道理,了解孩子的平时表现和家庭的教养特点,从而实现对家长的指导。
【案例】豆豆和妈妈
图画书、教科书、幼儿读物、绘本通常含有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豆豆妈妈买了很多这些书放在家里,每天都有意地鼓励豆豆翻阅,以丰富他的自然科学知识并提高学习兴趣。豆豆偶尔会随意地翻一翻,妈妈马上让豆豆描述他对书中图画内容的理解,然后乘机开展讨论。但豆豆似乎对这些并不感兴趣。
妈妈很困惑,请教老师。
妈妈:他就喜欢玩具飞机、奥特曼、小火车,不喜欢看书。
老师:我们可以让豆豆把玩具带到幼儿园,把玩法介绍给大家,其实这些玩具的装置通常都涉及到声学、磁学、光学、机械等科学原理。
老师拿来8只玻璃杯,装上不同量的水,放在豆豆面前,当老师挨个敲击每只玻璃杯时,杯子就能发出不同的音调或声响。豆豆很快看到了,俯下身去试图发现其中的奥秘……老师乘机与他讲起了音符的强度、空气振动以及音乐产生的原理。
老师随后告诉妈妈,有效利用直观教具,从各种恰当的角度反复刺激,才能激发豆豆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分析与提示】
1.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内容往往存在误解
妈妈基本上掌握了如何协助孩子进行学习,但又走到了单纯看书接受知识的极端。在妈妈的“指挥”下,豆豆很快对这种枯燥的看图书失去了兴趣。老师判断问题出在引导物上面。在与家长对话中获得信息,采取另外方法,取得指导孩子的成功。
2.要随时了解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有针对性地进行口头指导
口头指导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机,正因为其方便性,所以也成为指导者最常用的手段。但随机不等于随意、无意。把握口头指导的时机是关键。
目前,家园沟通的口头指导,一般侧重于介绍“科学教养的态度、期望”、“怎样才能科学教育孩子”等理念方面的,对“孩子的优点在哪里、哪里需要再发展一点、哪里还欠缺一点、怎样鼓励他发展”等活动中的表现,能做到有效指导的还较少。而且,随机,既是口头指导的优点,也存有不可忽视的缺点。随机难成系统、难以深刻、有时不一定有针对性。
环境:巧妙利用资源因素
通过幼儿园里的环境,包括设备设施、玩具、课程、游戏等,让家长带着孩子在作用于环境的过程中感受早期教育的做法和理念。
另外,环境还包括幼儿和家长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其他个体、物体之间的关系。
【案例】垒高
现在幼儿园里大量采用自制的教玩具。虽然部分原因是为了节省经费,大多老师都认识到,教玩具本身就是对家长的有效指导。这种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很容易让家长领会。我们做的一些玩具,都能利用家里的日常用品。像鞋盒、月饼盒等。我们也经常提醒家长,平时不要的东西,都可以利用起来。
有时候家长带孩子来活动,看到弯弯的管道是牙膏盒子做的,杠杆、万花筒等是废物利用的。家长觉得很有意思,就回家自己做。
我们建议家长,多给孩子一些简单的、半成品玩具,用专业术语叫“低结构化”。低结构化的东西能创造出不一样的玩法,像酸奶罐子、冰淇淋盒子,把它叠起来垒高,倒下也无所谓,坏了顶多扔掉。这种东西家里容易准备,孩子玩起来也非常方便。
【分析与提示】
1.家长在亲身参与中更容易转变教育观念
孩子在垒高中有不同的兴趣表现,小班幼儿对推倒垒高物感兴趣,中班幼儿对堆高垒高物感兴趣,大班幼儿对垒高材料、垒高中他人的动作感兴趣。
家长在参与中,会发现原来简单的垒高也是一种课程,孩子在“垒高”中表现出从无意到有意的心理特征,如从个体的“用头顶、用手举、踮起脚、站上去”到跟妈妈说“传给我”等。
2.为家长提供了解幼儿园教育的多种途径与机会
通过课程,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还可以借鉴教育手法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去。最重要的,是“从游戏课程方面对家长进行指导”。把教育目标分解开来,分解到各个月份,根据这个目标设计课程,根据课程的需要布置环境、提供材料。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让家长意识到孩子发展的意义。
服务:多元的才是有效的
各种指导形式结合,能发挥出最大效力。指导者示范,直接指导家长在家庭中怎么做;课程启发,家长感悟如何借鉴;指导者和家长的口头交流,互通信息。所有这些汇总起来,对家长的指导就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案例】生活活动“小便”
幼儿进入小班后,就有大小便的自理要求。但是,必须家园同步,让幼儿在家中也进行动作训练。整个活动中,首先对家长进行动作方面的指导,应该带着孩子教他们怎么一步一步做。同时,辅以儿歌。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指导家长。比如,“小脚要并好,裤子要拉好,小肚子要包牢,宝宝身体棒”。把动作训练的步骤,放在儿歌里,家长听了就明白。同时还提醒家长,以后一些生活习惯的培养,都可以编成儿歌。接下来,在孩子的自主活动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和家长聊一聊,了解家中情况。然后再对家长进行指导。“你家宝宝以前都是大人包办的,那么先教她学会拉外裤,这个比较容易,一步一步来。孩子穿得不到位,没关系,你就在孩子旁边夸他,要夸张一点……我相信,只要一个星期,宝宝就能自己大小便和脱拉裤子了。”老师边说,边示范给大家看。这样的场景式演示活动,既能让家长学习一些很实际的东西,还能感觉到为什么要这样做。
【分析与提示】
1.让家长感受到最有效的教育是家园合作一致的教育,家长和老师都是幼儿的主要教育者
结合具体课程,安排好活动和指导家长之间的次序。比如,画画,是孩子相对安静的活动,指导者可以提供多种材料,让孩子充分发挥。同时,指导老师可以把家长聚在一起,开个讲座,交流对孩子表现的看法,可以跟家长讲,为什么要提供这么多材料给孩子,这些材料为什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适合。孩子画画的过程,就是指导家长的过程。孩子画完了,指导家长也告一段落。家长这时再去看孩子的画,心里就很清楚,孩子今天有了什么进步。通过双向互动,使家长体会到对孩子的教育评价必须与园里一致的重要性。
2.营造与家长友好的氛围
指导中要充分关注家长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合的“指导语”。教师的态度要真诚,让家长感受到教师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赢得信任,才能为合作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3.了解家长的教育方法,提出适宜的家园合作建议或计划
先帮助家长认识到自己的重要作用,进而共商培养计划,从而使家园一致的教育有明确的目标,家长有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
沟通:指导无时空限制
在当今人与人之间交往不太频繁的情况下,加强多种形式的交流更有意义,如:交谈、讲座、电话咨询、网络、短信,等等。
【案例】热线电话
一次“做中学”课上,老师问小朋友,鸽子爱吃什么。孩子们有说吃香蕉的,有说吃肯德基的,甚至有说吃石头的。老师说,明天把你们认为鸽子爱吃的东西带来喂一喂、试试看。令老师啼笑皆非的是,晚上孩子对家长一说,家长听不明白,于是马上有几个投诉电话打到园长的热线上,投诉老师“瞎教,鸽子怎么会什么东西都爱吃呢……”
园长马上向家长说明什么是科学活动的探索,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和学习能力的获得,家长这才放心地笑了。
尽管我们没有开通24小时热线电话,但幼儿园公布的园长热线电话却在事实上起到了热线作用。而且,这种形式,客观上还成为对弱势群体家长的支持渠道。
【案例】网上留言
通过网络,在BBS上可以跟家长网上聊天。一次,有个家长在BBS上说,她的孩子不爱吃蔬菜。我看后就把建议直接打在电脑上,家长马上就采纳了。
【分析与提示】
1.家园交流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 一份《家长手册》,可以让家长明确沟通与了解幼儿园教育的多种途径与机会。另外,宣传方式与途径的选择,一定要考虑不同层次家长的认识特点和需要。
2.请家长成为幼儿园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评价者
邀请家长参与班级教育活动方案的制订;设立家园联系栏,公布班级一周教学活动,以便共同实现教育目标;和家长进行经常性的书面联系和沟通;邀请家长来园助教;和家长一起记录和评价幼儿的发展,等等。
本文刊载于《幼儿教育·父母孩子》总第486期。转载请注明:转自《幼儿教育》杂志微信。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