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育儿宝典 | “妈妈,我来”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你也许遇到和这位妈妈相同的情况

钦颖(2岁孩子的妈妈):

我说的“我来”小姐不是别人,正是我2岁的女儿佳佳小朋友。


早上起来脱睡衣,“我来,我来”;选穿哪件衣服,“我来,我来”;早饭前要洗手了,“我来,我来”;妈妈着急出门替她穿鞋,“我来,我来”;把她抱上汽车座椅,扭着身子爬下来,“我来,我来”……忙碌的一天就在“我来,我来”中开始了。


“我来”小姐曾经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宝宝。小宝宝一天天长大,心中那个小小的她也在发芽成长,“我来”小姐发现自己也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自主能力的人了,喜悦的感觉不禁慢慢膨胀,好想一展身手啊。于是妈妈走开,我来我来,“我来”小姐会做很多的事情哦。


“我来”小姐是个很固执的小朋友。妈妈给她穿好的鞋子,她气愤地一把扯下,自己要重穿一回;吭哧吭哧穿不上,妈妈伸手要帮忙,“我来”小姐一转身给妈妈一个后脑勺:“不要妈妈帮忙,我自己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穿上,涨得通红的小脸绽开一个甜蜜笑容:“妈咪,我做好了。”


“我来”小姐如厕了,自己兴致勃勃地穿内裤,一抬头发现妈妈没征求她的意见,把小尿盆里的尿倒了,洗干净了。“我来”小姐十分生气,为什么总是不尊重我呢?明明我是要自己清理小尿盆的。严重的不被认同感把“我来”小姐气得眼眶发红,带着哭腔开始抗议:“不要妈妈倒,我要自己来,我要自己来。”


妈妈很无奈地双手一摊,“已经倒了,也洗干净了,下次让你自己来吧”。“我来”小姐对妈妈这种不负责任的推脱很生气,气得眼泪都流下来,“我要自己来,我要自己来”。妈妈对“我来”小姐自有一套:“那你再尿一回,你自己倒。”“我来”小姐一听颇有道理,还真又尿一回,这下自己端着小尿盆高高兴兴地去劳动了。


一段时间妈妈最头痛的就是“我来”小姐早上选衣服。“我来”小姐有自己的审美观:没有花的衣服不漂亮,裙子要有大裙摆的才漂亮,“我来”小姐每天早上要自己来扮美。可是“我来”小姐常常会不合时宜地出现大夏天穿夹克,红上衣配紫裤子的情况。妈妈从书上学来一招,事先挑好两套衣服,让“我来”小姐自己选。


“我来”小姐觉得得到了尊重,每天都喜滋滋地从两套衣服里挑一套。这样早上穿衣服的速度加快了很多,妈妈沾沾自喜。好景不长,某一天的早上,“我来”小姐开始在两套衣服里挑,可惜两套衣服都不入她的眼,“我来”小姐把妈妈拉到衣柜边上,说道:“妈妈,我自己来挑两套衣服。”这位小姐竟然看穿了妈妈的小把戏,不光要自己挑,还要挑两套。


当然这个“我来”小姐也不是时时刻刻想“我来”的,通常是她心情好了,妈妈赶时间时,她容易制造混乱场面的时候,“我来”小姐就开始“我来,我来”。要撒娇了,看到妈妈在忙别的事,要和哥哥争风吃醋时,“我来”小姐是绝不会动一根小手指的,“我来”就变成了“妈妈来”。妈妈问她:“你不是喜欢自己做的吗?怎么现在这么简单的事也要妈妈做呢?”“我来”小姐立刻回答“我今天很忙,有点累了”。


“我来,我来”,这样的故事还在“我来”小姐的生活中日日上演,就希望我们的“我来”小姐能持之以恒地保持“我来”精神,彻彻底底地让妈妈解放,做一个自强自立的小主人。


“我来”宝宝的一般表现

我们知道,宝宝在2~3岁这个阶段,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我来”宝宝们的种种表现都印证了这一点。所谓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即关于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关于人我关系的意识。2岁左右是宝宝自我意识萌芽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宝宝对自我及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会逐渐产生一个清晰的认识,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原来“我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积极的自我意识对于宝宝来说,不仅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坚实基础。


而在这个“自我”萌芽的阶段,除了一个又一个的“我来”,宝宝们还有许多非常有趣的表现,比如经常会说“我不”“就不要”“不吃”“不……”,其实这一阶段的宝宝虽然需要大人的照顾,却又常常与大人“对着干”,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一旦大人没有遵从他们的想法,就开始哭闹、发脾气。许多爸爸妈妈认为宝宝不听话,采用责骂等简单方式对待,试图矫正这些行为,这会给宝宝的心灵造成创伤。其实,“我来”、“我不”等一系列的行为都是宝宝自我意识发展过程的正常表现。孩子试图通过某些行为来探索自己的力量,开始把自己作为一个有着独立思想意识和独立行为能力的个体来看待,所以这时孩子总是对任何事情都愿意大胆尝试,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


试试这些应对方法

爸爸妈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刺激”宝宝,加强他们的自我认识。镜子是宝宝认识自己的重要道具。爸爸妈妈可以通过“镜子游戏”加强宝宝的自我认识,如:让宝宝站在镜子前观察自己的五官、小手小脚,认识自己。此外,还可以让宝宝看自己的照片,帮助宝宝进一步认识自己。有意识地让宝宝与他人区分开来。生活中可以让宝宝进一步知道哪些东西是宝宝的,如:宝宝的玩具、宝宝的衣服、宝宝的碗筷等,让他知道“我”以及“我的”,帮助宝宝摆脱“物我不分”的模糊混沌状态,增强对自我的认识。


学会尊重和放手,为宝宝创造独立的机会

2岁后的宝宝在生活中开始表现出一种独立性倾向,有了自己的想法,要求自己做事。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于是事事都要“我来”就成为一种惯常表现。但由于宝宝自身能力有限,他的独立行为常常为大人带来一定的困扰和麻烦:如吃饭时把饭粒撒得到处都是,倒水时把杯子打翻等。有些爸爸妈妈为了避免宝宝制造麻烦,对宝宝的生活大包大揽。其实这种行为剥夺了宝宝独立做事的权利,让宝宝失去了发现自我、肯定自我的机会,不利于宝宝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因此,爸爸妈妈一定要有耐心,学会放手,让宝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洗手、穿袜子、喝水等。让孩子慢慢发现原来“我”能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是个能干的宝宝,宝宝会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和喜悦,实现自我价值。


鼓励宝宝多与同伴交往

同伴关系对宝宝自我意识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宝宝活动能力的增强,他们渴望与小伙伴接触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爸爸妈妈会发现这个阶段的宝宝见到小朋友时表现得很高兴,喜欢与他们一起活动。虽然宝宝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一起玩,但是他已经开始有意无意地观察和模仿其他小朋友的动作和表情。在游戏的过程中,宝宝会发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丰富自我认识。因此,家长要为宝宝创造一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如多带宝宝出去活动,或多与亲戚中的同龄孩子互动,为宝宝介绍认识新的小伙伴。


对宝宝自我中心的行为进行引导

这一时期的宝宝随着自我意识的产生,对于“我”、“我的”东西会非常敏感,他们会下意识地保护属于自己的东西,很多大人会认为宝宝太“自私”了,不愿和别的小朋友分享。其实孩子有权利支配无论是玩具、食物还是书籍,只要是许诺给宝宝的,就由宝宝来支配,让他相信自己真正拥有自己的东西,而拥有的表现是“自由支配”,可以决定是否分享。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鼓励孩子分享,但是分享是以“拥有”为前提的,强制的“大方”会使宝宝难过、生气,产生危机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心智的成长,孩子会逐步感受到分享的快乐,进而凭借外在世界的活动经验、学习到的新技能等,体验到自发、自主与自尊,树立健全的自我意识。


本文刊载于《幼儿教育·父母孩子》总第600期。转载请注明:转自《幼儿教育》杂志微信

育儿宝典 | “妈妈,我来”-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育儿宝典 | “妈妈,我来”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