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的困惑
每天从幼儿园接孩子回家时,问他今天表现怎样,孩子都说自己表现很好,老师又表扬自己了,别的小朋友都不如自己,还惟妙惟肖地描述,感觉真有那么回事。但是当我们问老师的时候,老师却说没有。看孩子也不像是故意撒谎,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1:他不能客观评价自己
自我中心是宝宝的突出特点,这决定了宝宝对自身的言行往往缺乏客观的评价能力。宝宝盲目自信、“睁着眼睛说瞎话”的行为是由自我中心思维决定的,是特殊年龄阶段的正常反映,许多孩子都这样。
引导宝宝去发现和肯定同伴的长处
不要随意指责宝宝的行为,这样会挫伤宝宝的积极性与上进心。可以找一个相对安静的时间,午睡后或者晚上睡觉前都可以,妈妈陪孩子聊聊天,一起说说妈妈和宝宝都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比如:妈妈说话声音大,有时吓人一跳;妈妈有时说话不算数,答应别人的事情做不到;妈妈很勤劳,每天早早地起来给一家人做早餐;妈妈遵守交通法规,不乱闯红灯等。如果有兴趣,还可以说说邻居家小朋友的优点与不足,在谈论中让孩子了解什么样的行为是大家喜欢的,而什么样的行为需要改正。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原来每个人都有优点与缺点,有缺点与不足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原因2:他把想象当现实
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不是刻意恭维自己或者抬高自己,而是混淆了想象与现实。比如,宝宝希望得到老师的小红花,就会和妈妈说“今天老师给我发小红花了”;他知道妈妈希望自己多吃饭,就和妈妈说“今天我在幼儿园吃了三碗饭”。有些孩子还会说自己“飞到天上去了”之类的话。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把想象当成现实。
淡然处之
如果情况不是特别严重,那就随他去好了,等孩子大些,有正确的判断能力,能把现实和想象分开了,这种现象自然就会消失。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等待孩子慢慢而快乐地长大。
原因3:家长盲目赞扬引起
孩子对自身的评估都是依从于他人的,宝宝所尊敬和崇拜的权威者,如爸爸妈妈等,对他们的评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爸爸妈妈经常对孩子说“你是最棒的”、“宝宝是第一名”等类似的话,孩子自然会认为自己是最棒的,长此以往,会给孩子留下“我是最好的,别人都不如我”、“我的话总是对的”、“我的行为总是讨人喜欢的”等印象,形成孩子盲目的自我优越感。
对宝宝的行为作恰如其分的肯定和就事论事的鼓励
适当的赞美与奖励,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提升。但应该注意的是,有时过多的赞美与奖励却可能导致幼儿迷失自我,对自己的能力发生错觉,以为自己样样都好,甚至对赞美养成依赖。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把握好赞美和鼓励的尺度,懂得正确运用。一般来说,对宝宝的称赞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笼统、过于频繁。切忌笼统地、口头禅似的对宝宝说“太好了”、“好极了”、“宝宝真棒”、“宝宝真聪明”等,这样易造成孩子不能正确评价自我。
2.切忌以宝宝的长处和别的小朋友的短处相比较。如:宝宝运动能力强,而邻居小朋友运动能力相对弱,表达能力比较强,就不要总以宝宝的运动能力和邻居小朋友相比,这样不利于宝宝看到自己的弱点。
3.对宝宝的肯定和称赞要具体,恰如其分,有根据,就事论事。如宝宝过去不爱自己吃饭,总让别人喂,一天,宝宝做到了自己吃饭,就可以夸宝宝“今天自己吃饭了,真不错,如果能坚持就更好了”;宝宝总是边玩边吃饭,如果他能做到克制自己,这个时候就可以肯定宝宝“能专心吃饭,有进步”。
适当进行挫折教育
如果宝宝很聪明、能力强,成功体验多、失败经验少,那不妨适当地给他增加点难度,让他体验一下“挫折”,感受一下自己的“无助”。比如,可以创造机会让宝宝和哥哥姐姐在一起玩,这样无论在哪一方面宝宝都不占优势,跑没人家快,跳没人家高,吃没人家多,宝宝无形中就会“低调”很多。
原因4:他故意这样
宝宝希望自己在家人心中有个好印象,所以即使老师批评了自己,即使自己做得不好,孩子也不说实话,故意撒谎说自己很好,因为害怕爸爸妈妈批评自己。
淡化对宝宝行为结果的评价
孩子会犯错,也会因为控制不住而攻击别的小朋友,这就是真实的童年生活。作为父母要注意孩子的问题,但是也不要整天以质问的方式问孩子表现好不好,有没有犯错,不能容忍孩子有一丁点的错误,这样的要求不现实。父母要有意淡化对宝宝行为结果的评价,宝宝做得好不过分赞扬,做得不好也不严厉批评。日常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可通过隐性的方式,如不问宝宝在幼儿园表现好不好,而是从侧面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快不快乐”、“在幼儿园都学什么新本领了”、“今天和小朋友玩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宝宝是怎么解决的”、“你喜欢和哪个小朋友玩,为什么”、“能不能给妈妈展示一下新学的本领”等,这样既了解了宝宝的在园情况,也不给宝宝造成心理压力,孩子自然会“客观禀告”,而不再需要“盲目自信”、“胡编乱造”了。
本文刊载于《幼儿教育·父母孩子》总第625、626期。转载请注明:转自《幼儿教育》杂志微信。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