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许多妈妈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着急了,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这可能与妈妈们过高的期望,过强的攀比心理及缺乏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有关。下面几种类型的妈妈,你可别学。
这类妈妈喜欢对学前期的孩子进行“小学化”教育,识字、心算、英语都被列入她的教育计划。问题是经过小学化教育的孩子不一定上学后就能胜人一筹。正因为有“基础”,超超在低年级即使不用认真学习也能应付,逐渐形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到了三、四年级,由于学习上不再显现优势,这类孩子会逐渐落后于其他同学。更严重的是,有的孩子因为不能接受从优等生到劣等生的现实,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行为,如逃学、攻击行为等。
过早强调某方面的学习,强调机械记忆容易使孩子失去其他方面发展的最佳时机,这种做法往往得不偿失。
有趣的实验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格塞尔做过一个爬梯实验。他选择了一对孪生儿,其中一个从出生第48周开始连续6周学习爬梯,每天训练10分钟,到第4周,他已经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另一个直到第53周才开始进行训练,然而2周之后,他就可以独立爬完楼梯。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成熟在孩子发展中的重要性。一旦成熟,水到渠成,妈妈要有等待孩子慢慢长大的耐心。
妈妈可以这样做
当然,等待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早期智能的开发需要讲究方法,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预期效果。
●把握关键期。如2岁~2岁半是幼儿记忆发展的关键期;2岁半~3岁是幼儿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妈妈要善于学习,把握关键期,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有效开发孩子的早期智力,包括语言、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能力,而不是片面注重识字、心算或英语的学习。
●生活即学习。妈妈可以让宝宝做点简单的家务,这也是宝宝学习新技能的最好途径。如帮妈妈分筷子能帮助宝宝理解数的概念,而叠衣服能让宝宝学习分类。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妈妈应该鼓励孩子勤学好问,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看报,接触新事物,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促进亲子间的交流。另外,要鼓励孩子走出家门,提高他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
每个周末,小雨的妈妈都不辞辛劳陪着孩子四处“赶场”。周六上午学钢琴,下午学舞蹈;周日上午学画画,下午学围棋。最近钢琴要考级了,妈妈比小雨还紧张,每天晚上都陪着小雨练琴。小雨妈妈说:“我和女儿都很辛苦,但没办法,人家孩子也学这学那的,我不想让女儿在起跑线上就不如人家,多学点总不会是坏事。”
这类妈妈总是把孩子的业余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似乎不这样做就没有退路了,其实不然。妈妈要摒弃一厢情愿的期待,克服急躁心理,抵挡各种特长班的“诱惑”,以一颗平常宽容之心,去了解孩子,弄清楚孩子最需要什么。
过多的“特长”训练不仅让孩子失去童年的快乐,也增加他们学习的负担和压力。并不是所有的特长都适合每个孩子,有些孩子虽然自己不喜欢学,却因为学好可以让妈妈开心而坚持,在这种矛盾中,孩子的快乐童年消逝了。有些孩子由于学习达不到家长的预期效果,还可能因为挫败感而限制了其他潜能的发挥。
妈妈可以这样做
●注重方法,挖掘孩子的兴趣。留心观察孩子,如果孩子很自然地流露出对某些事物的好奇,家长可适当引导,发展这一兴趣;相反,如果孩子对学习某种事物讨厌的话,就应停止。“特长”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如果单纯从妈妈的意愿出发选择特长班,学习效果肯定差强人意。
●以孩子的兴趣为前提,特长班安排不能太多。孩子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过多的特长班不仅分散了孩子的精力,还增加了孩子的学习负担,乃至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鼓励孩子游戏。以孩子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容易使孩子产生真正的学习欲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也是适合他们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游戏中,妈妈还可以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游戏让妈妈和孩子的心贴得更近,也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嘉嘉妈妈经常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别的孩子都长大牙了,嘉嘉怎么没长?别的孩子都能说长长的句子了,嘉嘉说话还结结巴巴的。嘉嘉一咳嗽,妈妈就担心得要命,急急忙忙往医院送。嘉嘉吃得少了,妈妈烦恼,吃得多了,妈妈也烦恼……
因为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孩子身心发展的速度肯定有快慢。只要在一定范围内,都属于正常情况。过分烦恼的妈妈让孩子感到无形的压力,这样的孩子往往胆小怯懦,甚至在妈妈的暗示下体弱多病。
我们要以平常心面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他生长发育的各种担忧,给孩子带来压力和不必要的紧张。
妈妈可以这样做
●学习有关婴幼儿生长发育方面的知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孩子生长发育方面的一切问题。比如了解婴幼儿生理特点、幼儿营养知识、常见疾病的预防等;比如了解孩子体格发育的评价指标,了解孩子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的标准范围,而不是片面地与别的孩子作比较。
●和孩子一起运动。运动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妈妈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由易到难,逐渐增加运动量。为了提高孩子运动的积极性,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运动,增强活动的趣味性,逐步增强孩子的体质。
●均衡营养,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的膳食可以保证孩子在生长发育中获得全面营养。妈妈一方面要注意合理搭配,如粗细粮搭配、米面搭配、荤素搭配等;另一方面又要讲究科学烹调,在保证营养成分不流失的前提下,既保护孩子尚未发育完善的消化能力,又能引起孩子的食欲。另外,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非常重要。
俊俊妈妈是个“急性子”,俊俊把新买的玩具车卸掉了两个轮子,立刻受到了妈妈的批评。妈妈总觉得俊俊小毛病太多,怎么管都管不好。最近妈妈又发现俊俊喜欢说谎了,分明是从幼儿园拿回来的玩具,他说是小朋友送的;家里的玩具送了小朋友,他说丢了。妈妈气坏了,把俊俊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并把他关在小房间不准出来。
这类妈妈在面对一时“改造”不好的孩子时容易焦急,失去耐心。其结果往往是:孩子的坏习惯没有改正过来,亲子关系却亮起了红灯。
在面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和错误时,妈妈不能有急躁心理,要慢慢来。碰到问题时,妈妈可以先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个错误或不良习惯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再决定通过何种方式解决。
妈妈可以这样做
●允许孩子犯些小错误。许多妈妈在孩子犯错误时,总是不失时机地大加责备,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阻止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副作用。孩子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尝试,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其实,在孩子不犯原则性错误的前提下,妈妈可以允许孩子去尝试一些错误,将犯错误转变为绝好的学习机会。
●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孩子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以及对事情的处理能力有限,妈妈不能把孩子的“恶习”与成人的恶习相提并论。让我们多从孩子的立场出发,多观察孩子,多考虑孩子说话、做事的动机,那么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行为时,妈妈应该更加关心孩子。只要妈妈始终对孩子抱有信心,孩子的坏习惯或不良行为是可以慢慢矫正的。要关心孩子、尊重孩子,而不是一味地生气而去责备、冷落孩子,甚至表现出极度失望的情绪。
●寻求帮助。妈妈可以与家庭其他成员一起帮助孩子,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对于多动症、孤独症、焦虑、恐惧症等问题行为,则可以在专家的指导下,耐心地对孩子进行矫正。
好妈妈,慢慢来,为孩子提供一个轻松和快乐的成长环境吧!
本文刊载于《幼儿教育·父母孩子》总第402期。转载请注明:转自《幼儿教育》杂志微信。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