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五我都会打开邮箱
一一浏览老师们的教育笔记
这是一周繁忙工作之余
最令我期待的事情
我喜欢阅读老师们
对于孩子们一言一行的生动记录
喜欢他们冷静的分析和思考
更关注老师们的问题、困惑和喜怒哀乐
享受在专业上与他们的探讨交流
在这周的教育笔记当中
小高老师发现了问题
“2018年4月18日,轩轩今天第一次选择了益智区的‘读心术’游戏,这对他来说非常难得。因为平时他总是喜欢玩拼插、建构一类游戏,而不愿意参加益智区,这类思维挑战比较强的游戏,游戏开始时他还很积极,但随着不断有人猜到卡片,他便着急了,很快就要放弃。在一旁观察的我,及时鼓励他再试一试,但他却表现得十分抗拒,不停地说,我不玩了,我不玩了。然后转身跑掉了。为什么我的鼓励没有效果呢?面对轩轩的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
小高老师笔记中的困惑和苦恼
瞬间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十二年前
那是我工作的第二年
开学不久,我就发现
新转来的天琦总是一个人玩
一个人笑着
仿佛就在一个无人的世界中
看着让人心疼
我尝试了一些方法想帮他融入集体
但一个多月过去了
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什么我的策略都不管用呢
我该怎么办
当时的李楠还很年轻
她在教育笔记中
描述出了天琦这样的一些表现
然后也说到了他们在指导上和教育上的一些无助
其实新手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除了我们在教研中集体研讨之外
我们也会有师傅带徒弟这样一个传统
每一个新教师都会跟着一个有经验的老师
一点一点地去学习和成长
老教师也会针对青年教师的困惑
来进行指导和帮助
我就赶紧回复了她
就像我们老园长回复我们一样
我在李楠的笔记里是这样反馈的
“可否先找他的爸爸妈妈,了解一下天琦在家的情况,是否可以找到天琦不愿意与别人沟通交流的原因,然后再试着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用他的语言和他沟通,逐渐和他的兴趣与思维相通起来,然后再带他走进集体环境,我对这件事情很感兴趣,也很关注,下周我会和你一块儿进班,观察和分析孩子。”
陈老师当时给我的反馈
让初为人师的我明白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来自于不同的家庭
我们幼儿园的教育
是要基于孩子们原有的生活经验
去了解家庭背后的原因
在了解到他的一些兴趣爱好之后
我们就以此为契机
逐渐走进了天琦的世界
在后来我们还成立了一个课题研究小组
专门研究帮助这一类离群的孩子
去积极适应集体生活
从天琦的事情开始
让我逐渐迈进了学前专业研究的大门
让我意识到
对孩子有价值的引导和支持
不是随随便便,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
真的需要充分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这种感悟更多是来源于前辈们
对我的专业精神的耳濡目染
以及他们专业研究的态度
在笔记中李老师提到的问题
让我思考了很久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即便是玩同一个游戏也会表现千差万别
作为老师需要敏锐的体察
了解孩子这些细微的差别
找到适合每个孩子的策略
教育不能走得太快
有时需要慢下来,等一等孩子
老师在实践中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十四年过去了
我们的观察、记录、研究、思考
仍然在继续
曾经在这所幼儿园毕业的孩子
已经成为今天的小高老师
曾经苦于寻找施教良策的我
也正和老师们共同见证和研究着
一个又一个关于爱的问题
我是陈立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
我是李楠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
我是高梦莹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
—— END ——
本文为《学前教育》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
传播教师自己的声音 陪伴教师幸福地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期待!
如果您想订阅《学前教育》幼教版,您可选择以下订阅方式:
1.拨打订阅热线:83558381或83552129;
2.在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150。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