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教育诊断】美术欣赏活动中的“远近”与“深浅” (三)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教育诊断】美术欣赏活动中的“远近”与“深浅” (三)-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问题三

张大千的《荷花》适合幼儿欣赏与创作吗?选择了这两幅作品,该如何做呢?


教师选的张大千的两幅荷花作品很美,娟秀而轻灵;花枝蜿蜒,摇曳着跃出荷塘,欢乐而美好。无疑,作为美的熏陶,这对幼儿来说是两幅好作品。但是“欣赏”相较于一般的感受要深刻复杂许多,对这两幅作品幼儿能够领悟的应该不会很多。目前,关于幼儿审美和欣赏的研究有限,并未揭示出其特点和规律、形成系统的理论。我们所知道的多半限于幼儿欣赏开端的感知和进一步对欣赏内容的理解。关于幼儿对美术形式欣赏的研究非常浅显、零散,局限于感知识别方面。可以说,目前关于幼儿欣赏的研究还没有脱离“看图讲述”的局限,走出独立的路子。至于审美情感与判断方面,基本只有两项指标——喜欢、不喜欢;好看、不好看。


“有限”的欣赏

从现有的对幼儿美术欣赏的认识来看,张大千的这两幅水墨《荷花》,幼儿最能欣赏的元素是荷花的花朵,扩展可至主要茎、叶,还达不到成人那种欣赏广度和深度。这两幅作品中的花朵,作者以线勾轮廓,中间染色;形象的边界、色彩与周围区分明显、醒目,幼儿容易识别。主要的茎、叶虽然用了与远景一致的墨色,但其边界清晰并有细节描绘,在视觉上也能知觉为一体,并被识别。除了易于识别,画中的花朵也是最有吸引力的部分。花朵本身广为人爱,画中的荷花画得姿态生动活泼,偏暖的粉色柔和明亮,这些会使幼儿产生较强的内心趋向性;茎、叶虽没有花朵那般动人,但因其活泼的动感,也能唤起幼儿的情感呼应。而作为远景的墨迹虽然构成了这两幅作品不可缺少的审美元素,但是由于幼儿对模糊和关系不能很好地感知、理解,这些成人感觉美妙、引起遐想之处恰恰成了幼儿感知中容易被忽视、无吸引力的部分。至于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等象征意义,更不是幼儿能够理解的。可以说,对这两幅作品,幼儿仅能做到“有限欣赏”。


“局部”的活动

毋庸赘言,“有限欣赏”的重点在荷花,由此引申的创作自然也应以荷花为中心展开。然而,若以荷花为中心进行欣赏和创作,却又不必局限于张大千的这两幅《荷花》画作,还可以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幼儿可以欣赏实物荷花、有关的摄影和各种绘画……他们也可以运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工具和艺术形式创作。这样做时,关于这两幅作品的欣赏和相继的创作将成为一系列美术活动中的一局部活动。好处是,当从张大千的《荷花》导入活动时,无论欣赏还是创作,幼儿都会具备比较丰富的经验准备,可以更深入地体会画家对荷花描绘的美妙动人之处,从而吸收画家所采用的更具有表现力的画法。


《荷花》欣赏三要素:造型、色彩、构图

在局部活动中,幼儿对这两幅水墨《荷花》的欣赏,可以先从造型入手,结合对荷花的回忆,仔细分辨画中荷花的花朵、茎叶、叶柄的样子。例如,长圆的花瓣,薄薄的,上面还有细长的筋;丝状花蕊,有许许多多,组成了花心;盛开的荷花花朵很大,花瓣张开着;花苞的花瓣合拢着,看起来小多了;半开的荷花花瓣张开一点点,比盛开的花朵小,比花苞又要大;荷花的叶子大大的,像一把撑开的小伞或有花边的大盘子;叶子上有长长的叶脉;花茎和叶柄细长,上面还有细小的毛刺;它们有的弯曲,有的挺拔,快活地伸展出来。画面物像的大小、粗细、开合、曲直等对比关系是欣赏的潜在线索,须贯穿于欣赏过程中。


接下来,需要对这两幅画的色彩做一番品味。色彩的要点在花朵的粉红色与茎叶的墨色,一艳一素,两者皆有深有浅。欣赏时,教师应提示幼儿粉红的花朵是因为有茎叶的墨色衬托,才显得这么好看。关于颜色的深浅,在观察欣赏作品时可以深入一些,看一看哪些地方是深色,哪些地方是浅色:花瓣的边缘、尖上和背面颜色较深,里面、根处比较浅。主要的、前面的茎叶颜色比较深,陪衬的、后面的比较浅。创作中,则不要求做这样深入的表现,只提示有深有浅才更好看即可。


最后是构图,重点在疏密。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想一想,这两幅画和他们见过的别的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见过的画中,有的画画得满满的;而这两幅画有的地方画得很满,很密,有的地方却留出大片的空白。教师需要告诉幼儿,这种有的地方画得很满,有的地方很空,是中国画的画法。这样画,看上去会觉得画上的空间很大,很远,你的心也会随着变大,想得很远。这样,通过观看、回忆、比较,幼儿会对《荷花》这两幅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有比较深入全面的感受和理解。


有了前面的铺垫,进入创作时,幼儿不需要再面对作品作画,也不需要教师演示形象的画法。他们可以自己构思,画出心中最美的荷花。笔者注意到,案例简介中有一段话:“这个案例中,多数幼儿似乎并不关注深浅和远近。他们是把之前画花的经验,用水墨表现了一遍。”这段话虽然是说这个活动不太成功,但是,也说明了创作之前经验十分重要,支持了前面提出的做法。把由特定作品导入的欣赏、创作与更广泛的相关活动连接在一起,同时削减创作过程中的外在限制与干预,是必要的、合乎幼儿创作规律的。


(原文刊登于《学前教育·幼教版》第9期)



——  END  ——

【教育诊断】美术欣赏活动中的“远近”与“深浅” (三)-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版权声明

本文为《学前教育》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

【教育诊断】美术欣赏活动中的“远近”与“深浅” (三)-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传播教师自己的声音  陪伴教师幸福地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期待!


【教育诊断】美术欣赏活动中的“远近”与“深浅” (三)-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如果您想订阅《学前教育》幼教版,您可选择以下订阅方式:

1.拨打订阅热线:8355838183552129

2.在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150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教育诊断】美术欣赏活动中的“远近”与“深浅” (三)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