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的升高,细菌、病毒等各种病原体更容易孳生、繁殖,同时这段时间气温波动较大,儿童、老年人等人群对这种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特别是婴幼儿,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尚未完善,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更差,今天我们就好好说说要怎么防范?有哪些注意事项?
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传染性强,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麻疹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集中在3-6月份。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及全身红色斑丘疹为特征,严重的可出现中耳炎、腹泻、肺炎、脑炎等合并症,甚至危及婴幼儿生命,是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打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的飞沫传播,也可由衣服、玩具等间接传播,患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流行性腮腺炎
常侵犯2岁至15岁的儿童,典型症状为一侧或双侧腮腺(耳前和耳下部)肿大,为非化脓性,触之有弹性和疼痛感,民间称之为“猪头肿”。患儿常有畏寒、发热、头痛、咽喉疼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嗜睡等症状。腮部肿胀在三至四天可达高峰,而持续四至五天后逐渐消退。
水痘
传染性很强,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其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圆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
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类似于感冒发烧的症状,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2~5天,宝宝可能有低热(38℃左右)、困倦、头痛、咳嗽、流鼻涕、食欲不佳等类似于感冒的症状。
发病期1~2周时,症状最明显,如果发现下面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症状,要尽快带宝宝去医院检查。
?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疱疹破了,宝宝会感到很疼,抗拒吃饭、吃奶。
?手掌或脚掌出现米粒大小疱疹,不疼不痒。
?臀部或膝盖偶尔出现米粒大小疱疹,不疼不痒。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手足口上的疱疹在同一个宝宝身上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后消退。
如果宝宝出现可疑症状,就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要避免与其他宝宝接触或玩耍,尽快去医院确诊。
?及时去医院检查,对于预防并发症非常重要,就算宝宝没事,医生也会告知你注意事项,有益无害。
?特别提醒妈妈,去医院的路上,最好乘出租车或者私家车,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以免传染给其他宝宝。
?大部分医院都有手足口病筛查,如果确认是手足口病,会让宝宝去隔离门诊诊治。
病人皮肤接触、体液、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的飞沫)及被污染的毛巾、玩具等都是感染源,具体生活中我们怎样预防呢?
?饭前便后、尤其是外出归来要用肥皂水或洗手液洗手,不揉眼睛、挖鼻孔,尤其是喜欢吃手的小朋友更要注意手的卫生。
?个人用品专用,携带外出后的玩具和用品注意清洁,公用的玩具要用消毒水擦拭消毒。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
?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洗衣勤晒被。
?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逗留,如游乐场、电影院、商场等。
?观察身边有无患病儿童,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减少被感染机会。
?传染病流行季节,保护好孩子抵抗力可以大大降低被感染的风险。注意孩子的营养和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而引起孩子机体抵抗力下降。
?流行期间家长每天晨起或晚归时检查孩子的手心脚心、肛门周围处皮肤有无红疹,口腔有无疱疹,注意孩子的体温、精神状态的变化。
?成人也会感染病毒,一般不会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外出归来和照护孩子时也要注意手的卫生,避免携带病毒传染给孩子。
诊间家长提问最多的问题答疑
Q:手足口可以打预防针预防么?
A:目前EV71疫苗已上市,属于二类疫苗,共需要接种两剂(自费)。(EV71是引发手足口病的主要病毒,但不是全部)
Q:手足口得了以后还会再得么?
A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多种,得过一次手足口病的孩子有可能因感染不同种肠道病毒或不同的血清型病毒而导致多次发病,所以临床上会遇到有的宝宝年年得,甚至一年的几次的也有。
Q:高峰季节可吃药降低被感染风险么?
A :有的家长或托幼机构给孩子服用板蓝根或使用开喉剑/利巴韦林喷喉增加孩子抵抗力预防手足口病,这些是不靠谱的。药物滥用不仅起不到预防手足口病的作用,反倒会给机体带来不良影响。
Q:孩子得了手足口要隔离多少天?
A :手足口病的隔离期应该是从感染后的14天结束。通常潜伏期2-7天,也就是说,从发现该病后的10天内,孩子都是传染源,要避免与其他易感人群接触。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爱上长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