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后朴教育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kxNjk4OA==&mid=2247484288&idx=1&sn=db1d5bed042f7f432c2449aebcbd530d
最高级的教育思想的研究就是不断践行它,丰富它,传承它,使之熠熠生辉,让教育精神薪火相传。于漪先生教育思想研究中心的成立不是本本主义的讨论,而是给优秀的老师们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
化个人赞誉向群体荣誉升级。于漪先生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于漪先生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成立,这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荣誉,也是国家、社会给予基础教育教师的荣誉,教育改革的成功得益于千千万万像于漪先生一样的优秀人民教师。
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于漪先生的教育思想,了解其生平轶事,从中捡拾教育信仰。
一.
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成立
一是研究传播于漪老师教育思想,不断丰富新时代教育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二是展现于漪老师光辉的教育历程,和她“生命与使命同行”的高贵品质、所取得的教育成果。
三是开展师资教育培训,服务全市乃至全国的教师队伍建设,将中心打造成为新时代教师培养的高地。
在揭牌仪式上,92岁高龄的于漪老师向见习教师代表赠书,并言辞恳切地和大家分享她的教育信仰以及对新一代教师、未来教育的殷殷期盼。
于漪老师一开始便以“贡献甚少甚微,深感名不副实”、“坚守一个新中国教师的本分”评价自己,其谦逊和蔼的姿态让人感动,继而她表达了对教师该有的气象、责任和担当,真正做到“教在今天,思在明天”,倾心、醉心于教育,理想就在岗位上,信仰就在行动中,要锲而不舍,坚韧不拔,奋勇前进。最后,她还对思想研究中心的未来价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个平台对我的研究只是一个引子和原点,搭建这个平台是为了让广大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能够交流思想、传播育人经验,我们要团结一致,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共同研究新中国教师成长规律,并付诸于行动,让我们的基础教育队伍涌现出大量的卓越教师,才不愧对这个伟大的时代。”
二.
教育思想
教育不会衰老,教育思想也会在我们不断实践中愈发生机勃勃,但是教育家会老去,他们的思想需要有人传播,他们的信仰需要有人传承,他们肩上的担子也终会有一天交给我们年轻一代教师的。
于漪老师深情地说道:“古今中外所有留名史册的一流教育家几乎都具有这样的共性:他们从来不是关在自己的书房里闭门造车、空谈教育,也不是囿于个人之局部经验而沾沾自得,而是在实践中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科学的教育规律,最终在理论上有所建树,逐步构建起他们的理论体系。”她的教育思想不是停留在书上的,不是安静平面的文字,而是立体、生动的教育行为,一个又一个的教育实践。
(一)
教育观
一个教师只有深刻理解了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因此,于漪老师对这些问题都有她自己独到的见解。
01.为什么而教: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坚持自己思考。
02.教什么:跳出小我审视教育,要跳出语文看语文,跳出教育看教育。
0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教育不应该对社会亦步亦趋,而是应该引领社会思想,教育需要追根溯源,回归其本质。
(二)
“教文育人”思想
“人文说”是向当今教育贡献出的一颗赤诚之心。“教文育人”的思想,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构建了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理论,有力推动了语文教育由“语言—文字”型教育到“语言—思维”型教育这一划时代转变的实现。
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是从语文开始发端的。
1949年以来,语文界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说”。“文革”后,语文教育依然十分强调工具性,甚至有纯工具化的倾向。
1979年,敏锐的于漪先声夺人,发表《既教文,又教人》一文,大胆提出语文教育要有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辩证统一的整体观念。
然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语文教育“工具化”引导下的片面教学与引进的标准化考试一拍即合,语文教学陷入题海训练,学生没有兴趣,老师迷茫。
许多人把鞭子打在了高考上,于漪却不这么认为。“支配群体性教学行为的其实是不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念。”她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关键是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认识不清楚,是“语文课就是基础工具课”的思潮在起作用。
那么语文到底该如何定位呢?当时给语文学科定的各种“性”,如文化教育、审美教育等,超过了10种。
于漪老师在广泛深入学习研究国内外有关母语方面的文献后提出,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是一国符号体系,还是该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侧面。她还主张,“人文性”较之“思想性”“情意性”“文学性”等更为合适,由此突破了原有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的框架。
这些思想,在1995年《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一文中发表,在语文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并最终体现在2001年印发的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
这里的人文精神,于漪老师认为,既有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人文思想,也有现代意义上的人文思想。“这是我在自身学术理论上的一次重要跨越。”她说,有了这个思考和发现,对语文教育教学其他问题的思考和阐释,就有了原点和强有力的支撑。
由此出发,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要实现“教文育人”的大目标,需要3个基础:
一是“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
二是时代的要求和使命意识
三是语文教学培养目标的整体性
(三)
教师职业发展理论
于漪老师在长期的教师、校长和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生涯中积累了教师职业发展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的财富,形成了一部活生生的“教师学”。
“没有教师,人就不能成才;没有教育,社会就会一片黑暗。”她进一步指出,教师的崇高职责就是在学生心灵深处滴灌生命之魂。她特别强调,教师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和新一代”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教师职业是继承人类传统和面向未来的职业,关系国家的千秋万代,关系千家万户。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教师的智力生活一刻也不能停滞。她主张,教师要学一点哲学,要有文化判断力。
(四)
“三个制高点”思想
于漪老师是有宏观思维和前瞻性思维的。她之所以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肯定不仅仅在于她精湛的教学技能技法,也不单单是她孜孜不倦、吃苦耐劳的68年坚守一线,更在于她的高度:她有一双深邃的眼睛,“教在今日,思在明日”;一句:“绝不让自己的教育实践沦为外国理念的论据”,震耳发聩。
关于如何办教育,于漪老师提出“三个制高点”思想:办教育必须确立制高点。
首先,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
其次,要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上;
再次,要站在与基础教育发达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上。
三.
生平轶事
下面介绍几个于漪老师教学生涯的轶事,以期大家更好理解她的思想,也对自己未来的教育教学、甚至是生活学习有一些有益启发。
(一)
苦练内功,不让教育留有遗憾
01 “基础教育做的是地底下的工作,打做人的基础,没有什么惊人之笔,但是它关系到国家的千秋万代,关系到学生的青春。一个孩子只有一个青春啊!”
02 “无论如何不能做一个误人子弟的教师”
03 “写错一个字,影响一大片”
(二)
有教无类,让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支歌
于漪老师曾动情地说:“站在讲台上感觉生命在歌唱”,而她通过自己的人师之爱,帮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唱起属于自己的歌。一个音符挽起一群音符,奏出教育的妙音。
于漪老师带过许多“乱班乱年级”,她喻之为“拷问感情与责任”的难题:“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坏习气不是胎里带出来的,我做教师的责任是帮助他们洗刷污垢,要像对其他同学一样满腔热情满腔爱。”
于漪老师曾把一名屡次逃学、偷窃、打群架的学生带回正道。为了帮助这位学生,于漪老师想把他带回家。带他回自己家,他会偷,怎么办? 一想到这里,于漪立刻自责起来:“对他有如此的戒心,缺少起码的信任,还谈什么教育什么爱护?”感情上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教师对学生是全心全意、半心半意,还是三心二意,学生心知肚明。
于漪把这名学生接到家里,学业上耐心指导,生活上悉心关照,她以心换心,以情激情,以理疏导,终于这个学生走上正道。
后来,于漪老师生了一场重病,住院治疗。这名学生已经工作,探望时看到于漪打吊针,哽咽地说:“于老师,你不能死啊……”他没有什么生动的语言,反反复复地说着这句话。
(三)
与时俱进,走下讲台和孩子心在一起
“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要跟着时代前进,怎么会够呢?我鼓足生命的风帆,孜孜不倦地追求,顺境不自傲,受挫更刚强,有使不完的劲。”
在于漪老师看来,当一名好老师,要懂得和孩子交流,做老师无论如何都不能误解孩子,不能随便对孩子说“不”。“不”是最没有力量的,教课也是如此。学生作文写不好,于漪不会对学生说“你怎么不行”,而是精心地指导,教学生“怎么写才能好、才能行”。她坚持:教育学生要多正面引导,让他们饮琼浆,对他们灌醍醐,这样学生才有精神养料。“教育绝不能高高在上,一定要目中有人,走进学生的世界”。
什么样的老师才算有水平?于漪老师有个看法:一个班教好一二十个学生是不稀奇的,要教好每一个学生,那是千难万难的。当好老师,要有能力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为了研究学生的心灵世界,她甚至还研究了周杰伦和“还珠格格”。她把周杰伦的磁带买回去听,还和学生们讨论。她对学生们说,她喜欢韩红的《青藏高原》,歌曲激昂高亢。可学生们说,“不好,太露了”;她也听腾格尔的《天堂》,喜欢歌曲唱出的浓浓乡情,可学生们也不同意她。“周杰伦好在什么地方啊?”她去请教她的学生,结果孩子们告诉她:“周杰伦的歌就是学不像,好就好在学不像。”
四.
先生风范
(一)
于平凡处发现伟大
于漪老师跳出个人之“小”,自觉担当起国家民族的重任。她用诗一般的语言吐露自己的心声,“一颗狭小的心有浩浩荡荡的学子,有多情的土地,有伟大的祖国,胸怀就会无限宽广,无处不是学习的机会,无处没有智慧的闪光”。
她将自己的工作、前途、命运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休戚与共、血肉相连时,因为站得高看得远,便能从平凡工作中能够洞悉不平凡的意义和价值。”
于漪老师在学校里担任过各种角色,但最难的莫过于上课。学校里每节课上得有质量,学校教育就天下无敌,但是把每节课上好谈何容易。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有学才有识,有学识才有胆识。教学的自信力来自教师深厚的学养。一个有胆识的教师必然是好学深思的,能够身体力行的。
第一是好学
第二是深思
第三是力行
(二)
于细微处彰显仁爱
01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02 “爱”是于漪教育人生的主题词
03 师爱的最高境界叫作“仁爱”
(三)
于激变中与时俱进
教师是教育工作者,与其他工作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对变化、对发展、对未来有着更为深刻的关注和理解,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就是过去传统认为静态的知识也是以极快的方式更新完善。因此,这对于教师来说,愿意学习、善于学习就成为其核心能力。于漪老师显然是热爱学习且善于学习的。
时间回到1984年,于漪老师发表《锐意改革,开拓前进》一文,发出一连串时代追问:“怎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怎能有效激发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怎能与时代的要求合上节拍……”这些追问放在今天仍能引发人们的关切与反思。
21世纪初,社会环境急剧变化,于漪老师敏锐意识到重构学校的价值取向是教育面对现代社会挑战的关键问题:今天需要重构学校的价值取向。我们既要讲“义”,又要讲“利”。有钱是买不来现代化的,有钱也不完全能够办好学校。
“于漪始终与时代同行,在思维方式的完善方面,她长于吸取多元文化精髓,使思维既有缜密的特点,又有开拓的风貌。”(原上海市市北中学校长陈军评价于漪)
于漪老师
后记
教育兴国,教育强国,这是所有教育人的基本信仰。如果我们认可这一信仰,便会相信“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毫不夸张地说教师掌握着人类的命运。
这些耀眼的光环并不能消弭教师工作的艰辛与寂寞,那些日日夜夜研磨教学的孤寂,那些兢兢业业守护孩子心灵成长的岁月,都是安静的、平淡的,甚至是看似平凡而枯燥的。
而那些默默无闻、沉浸在教学研究的基础教育教师正是为整个民族的未来打基础,是净化人心的基础,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我们不仅需要给予他们物质保障,还要给予他们精神价值肯定,给予他们最高的礼遇。
谨以此篇文章致敬为人师表,育人楷模的于漪先生。
致敬所有的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用自己的爱与智慧传播着、继承着、弘扬着民族文化与精神。
也以此篇文章呼吁全社会尊重教师,因为一个尊重教师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本文参考资料:
1.《人民教育家于漪》,中国教育报。
2.《人民教育家于漪发言(视频)》,上海教育。
3.《于漪:教育绝不能高高在上,一定要目中有人,走进学生的世界》,明教育。
如有疏漏,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