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秋色,日丽风和,
我们沐浴自然,静等风来。
-浙江省音乐教育研讨会–
分会场(五)
研讨前言:
9月23日上午,主题为“课程转型中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探索”的浙江省幼儿园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当天,活动主要聚焦于幼儿园音乐课程环境与资源建设的探讨,及两所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展示。现在,跟着小编一起云参观,回顾精彩的圆桌论坛,见证爱乐童盟的成立,感受音乐教育的美好。
现场播报
本期专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讲师,香港教育大学在读博士,2011年上海音乐学院硕士毕业,研究方向: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参与编著教材《实用幼儿园音乐活动教学设计》,主编浙江省十三五新形态教材《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浙江师范大学童梦小天使教育中心奥尔夫音乐课程负责人。
音乐与舞蹈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注册音乐治疗师(RMT),主要研究领域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和特殊儿童艺术治疗。曾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教科规划、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出版著作《音乐教育书简》;在SSCI、CSSCI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论文曾获“首届全国音乐美术教育论文评选活动”高校组一等奖、“第四届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论文评选”二等奖等荣誉。
会场直击
幼儿园课程介绍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幼儿园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幼儿园:创办于1956年,坐落于秀美西子湖畔,与保俶塔影相伴,多年来致力于音乐教育教学研究,探寻音乐活动游戏化组织方法和有效策略,在歌唱、集体舞、打击乐等活动组织中积累了丰富的集体教学经验,推出了一批经典音乐教学课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一步实践和提出了以“元素探索”为抓手的生成性音乐活动模式的构建与实施,通过音乐探索环境、音乐仪式活动等形式拓展幼儿探究性学习和深层认知的音乐路径,注重幼儿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富春第三幼儿园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三幼儿园创办于2012年,坐落于诗意灵动的富春江畔。幼儿园以“给孩子一个美的乐园”为办学理念,一直致力于音乐教学游戏化研究,教学课例多次在全国和省市平台亮相。课程改革之下,我园通过盘点幼儿园资源,重新认识音乐与儿童、天地万物的关系,以声、音、乐为路径,转变对音乐内容、学习方式、评价视角的认知,从音的实践扩展到声的探究、乐的共情,尝试探索生活、自然、智慧的多形态音乐课程,构建孩子喜欢的“音乐天地”。
圆桌论坛
问题一:什么是音乐课程资源?
1.能激发幼儿音乐探玩、模仿、创造的物质和环境资源。
2.是幼儿可以听、可以看、可以触玩的具体场景和活动材料。
问题二:音乐探究理念是如何转变的?
(一)发现借助资源、环境的音乐探究
有着特殊的价值。
1.拓宽教育视角,倡导多领域整合的全人教育。
2.贴合学习方式,注重体验式学习的完整经验。
3.创新活动形式,弥散一日各环节的多元体验。
(二)盘点幼儿园资源和空间,构建“音
乐天地”的课程。
1.重新认识音乐与儿童、天地万物的关系。
2.转变对音乐内容、学习方式、评价视角的认知。
3.扩展到声的探究、乐的共情。
问题三:资源如何发生、积累?
(一)借助资源和环境的音乐探究。
1.具体感知体验:充分的材料探究、空间探究等。
2.深入实践探究:探究发声方式、记录方式等。
3.集体经验梳理:解决共性问题、团讨交流等。
4.探究成果展示:快闪平舞台、仪式活动等。
案例:
夏日音乐会
(二)借助音乐区角的趣味探玩。
1.内容:延展重构主题下的音乐活动、转化经典游戏、生发园本游戏。
2.场域:固定的廊道转角、共享阳台、班级角落,移动音乐小车,智慧音乐馆等。
案例:
音乐小车
3.玩法:用1+N的方式,融合音乐经验、凸显智慧设备,设计游戏玩法。
案例:
智慧声音馆
问题四:孩子和教师有哪些成长变化?
音乐开始成为孩子们的生活陪伴和学习乐趣。他们的天性得到滋养,音乐素养、游戏精神、学习品质、生活态度,逐渐有孩子最本真的样子。
孩子的成长
1.能力和品质的变化:善于思考,做事专注;善于审美、乐于表现。
2.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输入到主动表达;从浅尝辄止到深入探究。
教师的成长
1.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参与。
2.从思维定势到大胆突破。
3.更乐于研究、善于反思。
问题五:对于未来音乐有哪些展望?
未来,希望音乐伴随着孩子的生活,像呼吸一样自然。
未来,希望音乐落入孩子的情绪情感,成为一种疗愈方式。
写在最后
音乐是我们每个人的一块自留地,
它可以接纳包容任何人,
尽情享受、自由表达、灵动创造。
只要你愿意走近音乐,
这颗美的种子定会生根发芽,
开出无比绚烂的花。
版权说明
本文系杭州市西湖区“西湖儿童研究”原创作品,版权归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和“西湖儿童研究”公众号所有,转载需授权,如有抄袭、照搬等侵权行为,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往期链接

XIHUERTONG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一个爱分享有态度的公众号
END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西湖儿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