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独立,即一足兀立的姿势。它有怎样的运动价值,是否适合小班幼儿学习……基于“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的运动核心经验,浙江省军区机关汪庄幼儿园围绕胡蓉老师设计的小班体育活动“金鸡独立”开展了团队研修。
研修思路
教什么
——核心经验定位
教 谁
—— 幼儿学情分析
怎么教
—— 教学策略优化
研修历程
基于运动价值分析,定位核心经验
金鸡独立聚焦于“单脚站”这一基本动作,单脚站是儿童运动发育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它具有哪些运动价值呢?
动作本身的运动价值:单脚站比双脚站的支撑面小,对身体控制的稳定性要求比较高,能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同时,作为下支撑动作也能提高腿部肌肉力量。单脚站立姿势的维持,需要身体对来自前庭器官、肌肉、肌腱、关节内的本体感受器及视觉等各方面刺激的综合协调。因此,还能提升脑功能发育。
动作经验的推动价值:身体移动需要腿部肌肉力量的的支持,而跨跳、间隔物走、单脚跳等动作,都有单脚支撑的瞬间。可见,单脚站立动作的掌握对幼儿的身体控制、身体移动能起到支持、助推的作用,在幼儿基本运动能力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
单脚站立要求全身直立收紧,通过两臂侧平举的身体姿势控制达到平衡状态,站立时身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基于动作的运动价值分析,我们把此活动的核心经验聚焦于静态平衡,即通过单脚站立持续控制身体重心和保持静态平衡。
基于三个问题团讨,明晰幼儿学情
了解儿童,才能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预设适宜的目标。从PCK的视角看,教师需要掌握三种关于幼儿的知识:学习轨迹、运动问题、个体差异。我们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团讨,逐渐积累对幼儿的认识。
“静态平衡练习内容”
《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提到:中国运动医学研究发现,3-6岁幼儿静态平衡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静态直立平衡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出现在4-6岁。并列举了7个静态平衡练习内容,提出教师应该用下列步骤慢慢推进。
“7个内容蕴含的动作发展规律”
结合学前儿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发展中“从保持单一身体姿势控制到完成变换身体姿势控制”这一特点,我们对每个静态平衡动作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分析可知,每个动作发展的身体素质有所不同,并体现出由易到难的发展过程,参与姿势控制的身体部位越来越多,协调性要求越来越高。
单脚站立是儿童平衡能力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指向单一身体姿势控制,要建立在幼儿已有缩小支撑面双脚站立的经验基础之上。
本园幼儿在小班上学期开展过踮脚尖走、脚后跟走等运动,说明已经有缩小支撑面双脚站立的经验基础,因此,单脚站可作为小班下学期静态直立平衡能力发展的学习内容。
运动问题即幼儿在运动时容易出现的差错、困难等。捕捉幼儿出现的运动问题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重难点。
通过第一次试教,我们发现幼儿出现了以下运动问题:不愿站、站不稳、站不久、玩不畅。
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单脚站属于静态平衡,静态平衡练习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倦,兴趣不容易持续。
(2)小班幼儿下肢肌肉力量不足。
(3)缺乏单脚站立的平衡经验。
活动设计与组织时要考虑如何激趣、如何丰富经验等问题。
幼儿的个体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采用“视频回放式”研修,回放游戏片断,来发现并分析幼儿的差异。
比如:幼儿单脚站的持续时间有差异,有的幼儿可以站10秒以上,有的幼儿能站5秒左右,有的幼儿腿刚抬起来坚持不到2秒就放下了。
同样是“站不稳”,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是支撑腿没有伸直;有的是支撑腿缺乏力量;有的是抬的腿晃动打破了原有平衡点的维持;有的是抬的腿抬得过高,提高了重心;有的是抬的腿勾在支撑腿上上体倾斜造成重心偏离……。
从幼儿的个体差异分析来看,小班幼儿还不能自如地通过肌肉收缩自动调节身体姿势以保持平衡不被破坏,因此教师有必要与幼儿共同梳理出单脚站的动作要领,给予幼儿站稳的学习支架。
基于体育教学现场,优化教学策略
基于核心经验的定位,幼儿学情的分析,研修团队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
1
对接经验,调整目标
原目标:
1、掌握单脚站立的方法,能两臂侧平举单脚站立不少于5秒钟。
2、尝试在不同高度的物体上单脚站立,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分析原目标问题:
1、过于强调动作技能的学习,忽略幼儿运动兴趣的激发;
2、动作发展目标过于统一,忽略幼儿的个体差异;
3、两条目标都涉及动作学习,重复交叉,体现不出动作学习的层次性。
调整的目标:
1、尝试在平地及有一定高度的物体上单脚站立,提高身体平衡能力与下肢力量。
2、在模仿“公鸡”的情境中体验单脚站的乐趣。
分析:
第一条目标为过程目标,重在尝试,幼儿在有梯度的探索中提高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第二条目标为情感目标,幼儿在角色扮演与游戏情境中体验运动带来的趣味性。
2
对接目标,精简材料
原材料:
1、操场两侧分别放置一组不同材质、大小、高低组合在一起的障碍物(每组数量与幼儿人数相同);
2、每人一个小脚粘纸、大脚粘纸;
3、每人一个手掌粘纸。
分析原材料问题:
试教中,胡老师运用了大量的材料,有三名教师参与了前期布置,准备较繁杂,不利于教研成果的日常推广。
现材料1:每人一个大脚印粘纸。
分析:让幼儿的双脚有大小之分,交替进行左脚右脚站立的练习,达到左右脚均衡发展的目的。
现材料2:一组不同材质、大小、高低组合的障碍物。
分析:让幼儿自选不同的障碍物站立,提高单脚站立的难度,也给予幼儿多样化的动作体验。
简化的材料既保证运动目标的达成,又节约人力、物力,教师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对幼儿的观察上。
3
对接问题,设计策略
对照幼儿的运动问题,我们觉得活动设计要思考以下的关键要素:
无趣变有趣
——解决不愿站的问题
?? 角色扮演法:幼儿以大公鸡的角色参与运动,在角色模仿中体验单脚站的动作;
?? 情境创设法:设置了“金鸡独立、鸡窝躲雨、搬家”等游戏情境。
有趣的情节设计、熟悉的角色模仿贯穿始终,再加上器材设置,使体育活动充满趣味,满足幼儿好动、爱玩的需要。
积累新经验
——解决站不稳的问题
?? 自主探索法:通过核心问题“谁会像大公鸡一样金鸡独立”引发幼儿自主探索。
?? 形象评价法: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教师采用比喻的方法进行即时评价,如:“你的翅膀张开了,像竹蜻蜓一样;你的翅膀伸直了,像直升机螺旋桨。”激发了幼儿动作探索的积极性。
?? 多样示范法:通过同伴示范、教师提炼的方法共同研究出单脚站立的动作要领:翅膀打开,小脚抬起,紧紧靠住。
?? 个别指导法:幼儿再次练习时,教师除了采取一对一动作纠正的直接指导方式,还采用“小蛇游来了”的游戏情境进行间接指导,提示幼儿单脚站时手和脚的姿势。
学习有梯度
——解决站不久的问题
我们从儿童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发展特点的角度,梳理出单脚站的动作发展序列:
根据上述的动作发展序列,进行游戏巩固环节的设计:
?? 儿歌音效引趣:教师设计的儿歌“公鸡公鸡喔喔叫,扑扑翅膀伸懒腰,左瞧瞧右瞧瞧,天亮啦,喔……”,简单有趣。随着儿歌“喔喔喔”叫声的逐步延长,引导孩子们从坚持站几秒到十几秒,逐步解决单脚平地站站得久的问题。
?? 音乐情境烘托:两个游戏“大脚小脚变身”、“下雨了天晴了”,都有音乐的融入,其中提示单脚站的那段音乐逐步延长,从而延长行进间单脚平地站、行进间单脚高地站的时间来提高幼儿的身体控制力。
保证运动量
——解决玩不畅的问题
孩子们听着欢快的音乐学习各种动物走:小鸟脚尖走、企鹅脚后跟走、长颈鹿前脚掌走、小鸭全脚掌走等,当听到“下雨的声音”,孩子们快速单脚站立在由障碍物组成的“鸡窝”上。通过 “各种动物走”和 “单脚站立”交替进行的游戏形式,提高了运动难度,同时也解决了运动量的问题。
此次研修,教师对幼儿运动核心经验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理解“教什么、教谁?”的基础上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并围绕“活动设计中蕴含的核心经验是否是当下幼儿需要的、从幼儿的动作经验看核心经验定位是否准确、教学策略是否能促进幼儿运动经验习得”等问题开展课例研讨。
通过研讨,大家进一步明确:对“教什么、教谁、怎么教”的探究都要以对儿童的观察、了解、理解为基础。因此,体育教学的师幼互动过程中,我们还要加强对幼儿细致的观察,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有效指导。
关注二维码,这里有你想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