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与孩子们相处,灵动的世界不会重复,我们需要依赖专业与经验进行判断,并将内心所选择的价值用语言或行为回馈给孩子,成为他们的同行者、支持者和引领者。每天,我们也经历着各种两难的选择,当所学的理论与面对的实践有冲突时,当孩子、家长、同事,乃至专家、外界人士形成不同立场与观点时,又该如何判断与抉择?
各种声音在内心碰撞,孰对孰错,没有标准答案。作为一名从教34 年的幼儿教师,我想,或许有一种思维方法可以让问题的解决变得更“柔软”些,那就是:“举棋不定”看孩子!
孩子为了讲好新闻,在家做了充分的准备,第二天却因怯场而“临阵脱逃”。家长不满:“为什么老师不严格要求她讲一下?她明明可以讲好的!”
教师则认为孩子的能力还不足以在集体面前独立讲述,可以缓一缓。
处置突发事件往往有“黄金4小时”法则,而及时沟通与共情就是家园和谐关系的构建法则。遇到家长持有不同观点,一要及时地增进沟通,彼此坦承内心的想法 ;二要适度表达共情,设身处地地理解为人父母的那份关心。在讲新闻活动中,若家园间能基于孩子的特点和需求确定统一的标准,阐明怎样的活动更加符合孩子当
下的能力,则更易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成共识。
两位成熟教师在面对班上入睡困难的孩子时,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A 教师顺应孩子的需求,允许孩子抱着玩具入睡,满足他们的安全感与心理需求 ;B 教师则认为要培养孩子独立午睡的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入睡困难的孩子逐渐摆脱依恋物。
教师是孩子成长中 的“重要他人”,理应体现较强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巧,在明晰孩子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更需注意教育的适度性。如果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恋物需求,那么无异于放任,不利于培养独立入睡的能力 ;但若鲁莽地让孩子戒掉依恋物,则会影响他的心理适应,妨碍安全感与信任感的建立。所以,没有专家会准确告诉你哪种方式最合适你现在面对的孩子,唯有持续观察与尝试,才会获得孩子发展的成效。
几个孩子来园后忙着与同伴开心地聊天、嬉闹,同时户外活动也在有序地进行中。一旁观察的年轻教师陷入两难:到底要催促他们抓紧时间外出活动,还是尊重他们此时的交流状态?
教室里的“师幼分歧”屡见不鲜:午餐时,教师担心孩子因讲话带来吞咽问题,提出“吃饭不要讲话”的要求;盥洗时,孩子们忙着讲话,教师又催促赶紧完成如厕……如果一味地追随孩子的兴趣,那么很多活动都无法开展;可是,随意的阻止又会破坏师幼关系的和谐。教师不妨先进行判断:孩子当下的聊天、嬉戏与运动相比较,是否有价值?倘若没有,那么可以巧妙转移注意力,引导其投入晨间运动中;也可以给些时间,静静聆听,了解孩子的想法;还可以在一来一回的互动中解读孩子的真实需求,共商共议。
春天到了,在我们的屋顶农场里,金灿灿的油菜花成了孩子们观赏和写生的
对象。当油菜花枯萎时,教师便将其处理掉,换上一批新植物。直到有一天,
一位农场主走进了屋顶农场,看见即将
败落的油菜花,表示这背后其实“大有可为”。教师们知晓后,态度不一,有认为太难的,也有想积极尝试的。
油菜花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可为何教师看不见?专业的限制与对跨界行业发展的低敏感度或许是主要原因。但当教师发现小型榨油机可以搬进班级,甚至可以放在桌上供孩子操作时,他们的态度又有了不同。畏难的教师比较谨慎,更关注的是自己的付出与收获 ;而积极行动的教师则欣喜地发现,不断突破知识和视野的局限,会给孩子带来更全面、更真实的课程经历。借助农场主的专业资源,孩子们不仅亲历了菜籽油榨取的全过程,还将亲手榨取的“乌南牌”
菜籽油分享给身边人,传递更多的爱与美好……
这些发生在幼儿园里的真实事件无时无刻不给教师带来挑战。孩子的发展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属,当教师陷入两难时,不妨试试“‘举棋不定’看孩子”,即多点儿耐心观察他们的言行、判断他们的发展、回应他们的需要,相信这样一定能让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注:本文来源于《上海托幼》
戳我试试
优师教研" data-alias="PreschoolTT" data-signature="优师教研致力于区域学前教育发展政策研究,为区域政府提供科学的学术支持;课程与教学研究,研究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幼儿教师发展研究,研究学前专业教师培养体系及教师专业成长。" data-from="2" data-index="0" data-origin_num="86" data-isban="0" data-weuitheme="light" data-weui-theme="light" data-is_biz_ban="0">
推荐阅读:
|版权说明 优师教研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喜欢就点亮“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