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又要收材料了,不知道天天收这么多材料干啥?”
“幼儿园怎么什么都没有,都让家长带。”
“随便找一个吧,交差。”
……
老师向家长收集材料,不配合或者随便拿一样应付的现象比比皆是。而在孩子们热爱的角色游戏中,贴近生活的真实类材料是受欢迎的,也是符合儿童当前的认知经验的。
但这样的材料却大多来源于家庭,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然而普遍情况是,家长们要么不配合收集材料,要么收集来的材料不是班级需要的。
01/
为什么呢?
因为没有原动力的推动和支持。
通常在沟通时,有从外到内做沟通,和从内到外做沟通两种方式。
前者,我们在执行“做什么”的时候,会获取并理解大量的复杂信息,比如要做什么,但仅仅的事实信息不一定会促使人采取行动。后者,我们想要自己或者对方执行“做什么”时,直接对着控制决策过程的脑区说话,告诉它“为什么”,负责语言的皮层允许我们为接下来的行动决定找出理由。
就像,当家长接收到老师发出的“需要收集材料”行动时,如果仅仅只是接受了行动指令,也就是“做什么”,而没有理由“为什么”要采取这个行动时,行动会变得缓慢或者停止。
当然,当家长有了行动之后,有没有得到正向回馈也是后续是否会持续行动或者对目前行动加码的重要方式。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及动物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行为结果被强化的结果。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行为进行阳性刺激,即奖励,通过奖励强化该行为,从而促进该行为的产生和出现的频率,行为得以产生或者改变。
02/
要怎么做?
>>> 第一步:树立目标,强化家长行为
通常,老师会这样在班级微信群中发通知:
@所有人
亲爱的家长们:
下午好!
孩子的区域游戏材料急需大家帮忙。请大家一起帮忙把家里淘汰的,不要的物品投放到幼儿园,万分感谢。
如果你是家长,看到以上通知会有什么感受?
会不会看到后在心里想“为什么我要帮忙收集?”“做这件事对我和我关心的人有什么好处吗?”当没有找到答案时,行动也会变得迟钝或者没有行动。
人是动机型动物,一定有吸引力的目标会触发强有力的行动,比如以下通知
@所有人
亲爱的家长们:
下午好!
近期我们幼儿园开展的区域游戏活动,深受孩子的喜爱,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小朋友喜欢玩生活中真实的器具,不喜欢玩仿真玩具,因此,为了让孩子在游戏操作中获得更多有益经验,我们需要投放更贴近生活、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特请您帮忙收集以下材料。
以上通知中,明确说明了请家长收集材料的核心目的是什么,一是孩子喜欢玩,二是孩子在游戏的操作体验中能获得更多收获,带来更多成长。作为家长而言,孩子喜欢和带来成长无疑是其行动的强大动机。
回想一下,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场景:在商场,孩子停留在某一个玩具的面前,家长蹲下来问:“你喜欢吗?”,如果孩子眨着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告诉家长:“我喜欢。”即使家长觉得不值,也极有可能给孩子买回去。更别说接下来收集的材料除了是孩子喜欢的,还有家长们重视的带来发展和成长。
所以,通知不能只是干巴巴的要求,除了要求外,还需要更重要的部分——为什么要采取接下来的行动。
>>> 第二步:说明细节,指引家长操作
目标存于心中,或挂在嘴边,但真正实现目标的人却少之又少。
前马拉松冠军,他一开始并不被人看好,但他却成为黑马夺得冠军,人们有很多的质疑,不管从什么地方考量都认为这只是个意外,然而使大家不敢相信的是之后的几年他又夺好几次冠军。
为什么他会得,世界人民都想知道,而且有很多的猜想,直到他退出跑步生涯才解开谜底,他说每次比赛之前都会把路程走一遍,把路边比较醒目的标志挨个记下来,比赛的过程中就会把这些标志当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而不是盯着终点,所以跑的时候心情非常地放松。
可见有明确清新的目标是行动的第一步,而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的小目标,有具体的操作细节和实施方法,目标会更好地实现。
比如以下两条收集材料的通知:
@所有人 亲爱的家长们,下午好。 孩子的区域游戏材料急需大家帮忙。请大家一起帮忙把家里淘汰的,不要的物品投放到幼儿园,万分感谢。 比如:衣服、鞋子、包包、锅碗瓢盆、手机等。
▲通知一
通知一中看似已经写得很清楚需要家长收集什么样的材料,然而当家长收到通知时,可能会收集小朋友小时候穿过的衣服、自己淘汰的羽绒服、超级高的高跟鞋、破了口的锅等。而这样的材料其实是幼儿园不需要的或者不能用存在危险因素的材料,当然这样的材料也是不建议出现在幼儿园的班级中。
但家长自己是不知道的,家长们不了解儿童的游戏。从家长的角度而言,他是一个积极配合的家长;从老师的角度而言,家长做了无用功,同时又因为家园关系的敏感性,老师还不能直接对家长说,于是造成了两难的局面。
1.家中淘汰的电饭煲、平底锅、炒锅、蒸锅等各种厨房用具。 2.家里不再需要的空瓶日用品、空瓶化妆水、成人轻薄的衣服、短裙子、较矮的高跟鞋、拖鞋、镜子、墨镜、围巾、领带、帽子、发饰、大发夹、发箍等生活类用品。 3.以前用过的照顾宝宝的奶瓶、衣服、婴儿推车、小背包、纸尿裤、袜子鞋子、衣架、水壶等。 4.已坏的吹风机、电磁炉、手电筒;计算器、电脑、各种零食盒等。 请您将以上能收集的废旧物品下周五(25日)之前带来幼儿园交给班级老师,非常感谢家长们的支持!
▲通知二
通知二中,对于需要家长收集的材料,明确标识出“淘汰的、不再需要的、以前用过的、已坏的。” 首先这样的词汇,不会给家长带来收集材料的负担,老师不是要家长去买新的材料,而是将家里不用的闲置的材料顺便投放到幼儿园,家长也更愿意去做。
其次,对于需要收集材料的性质也做了较准确的说明,比如“轻薄的衣服、短裙子、较矮的高跟鞋”等,这样明确具体的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家长收集过来的材料是“有用”的材料,当然于家长而言,找材料时更有方向性和目标感,于是也更愿意配合收集。
>>> 第三步:正向反馈,推动家长行动
正向反馈让人趋之。当人在行动的过程中,或者行动后得到的正向反馈越多,就会越愿意接着做下去,或者做得越持久,而负向反馈让人避之。
比如在拍球时,如果球都按着你顺意的方向走,这时这项活动会给你一种成就感,这就是正向反馈,面对正向,人的本能是喜欢的。而如果每拍一次球,球都往你所期待的反方向跑,可能会给你一种挫败感,这时你会产生“不好玩”的想法,这就是负向反馈,面对负向,人的本能是逃离。
而反馈举动的本身,就是当一个人做了一个行为后,收到来自外界的回应,肯定的、积极的关注会推动主体持续行动。
当家长收集合适的材料投放到幼儿园后,如果能得到老师或者园所给予的正向回馈,收集的行为也会持续推动,因为人都喜欢被肯定,都喜欢价值被看见。
当然给予正向反馈也不能简单地“谢谢”,而是结合之前老师给家长树立的目标本身,比如目标中提到“因为孩子们喜欢,因为玩这样的材料能推动儿童能力发展”,那在正向反馈环节,就需结合这两方面进行,真正让家长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是朝着自己的预期发展。
比如当家长收集了锅、碗、瓢、盆,老师清洗后投放到班级后,可以拍一些孩子们玩这些材料的游戏场景,配合着孩子们游戏中的行为表现以及能力发展分析,家长的价值感会瞬间爆棚,当然后续的材料收集也会自发自愿自主行动起来。
就像这个场景:
图片 | 遵义市实验幼儿园
如果老师拍下这张照片,再配上下方这段文字:
“非常感谢家长们提供的锅和盒子,孩子们真的在他们喜欢的游戏中用起来了。彤彤和涵涵将布铺在地上,说在玩野炊的游戏,她们将吸管、纸片放在锅里当菜,旁边一筐积木也是她们的食材。这充分的展示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这也表现了他们借助周围的材料表达着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理解,展示着他们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能力。游戏中,两个小朋友相互讨论、对话、合作,体现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伴交往能力等。”
游戏行为表述+游戏行为能力解读,体现了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和专业性,同时体现了家长配合的价值。这一行为很好的诠释了如何将教师展示自己、欣赏孩子、肯定家长全方位表达,让家长感受到重视、尊重、放心的同时,更加配合,做到更有效的家园共育。
创作 | 烨煊
编辑 | 小白
审核 | 蒋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