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问题不仅是各地区的问题,也是一个全社会关注的新问题。如今学前教育越来越关注活动区。既然在活动区做活动,那应该怎样做?怎样把它做好?
活动区是以儿童兴趣为导向、以活动的装备材料作为载体的活动。那么在活动区管理的策略中怎么来创造环境,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如果搞不清这些的话,活动区开展的教学活动效率就会非常低,所以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关于学前教育,我认为是指“既要顺应儿童的发展,又要将儿童发展纳入社会所需要的轨道”这两个方面,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相互矛盾的。幼儿园教师该做什么?幼儿园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既要让孩子玩得开心,又要让教师教学有效”,前者主要是为了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后者主要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并将儿童的发展纳入社会所需要的轨道。
“让孩子玩得开心”其实并不困难,给儿童越多的自由和空间,他们就玩得越开心。在幼儿园教育的操作层面上,要求教师做的应该是真正明白什么是幼儿游戏,要给予儿童足够的时间去游戏,要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去游戏,要让儿童自己去选择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游戏;不要只是以教师的意愿去要求儿童游戏,不要过多地去干预儿童游戏,不要刻意地让儿童游戏去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让教师教学有效”是很困难的,因为幼儿园课程教学中或多或少有游戏的成分,因为幼儿园课程教学需要比中小学课程教学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兴趣与需求。幼儿园教师不仅要明白“为什么要教”“教些什么”,还要把握“如何去教”,既要在该教的时候不要错失机会,也要在不该教的时候不去干扰儿童的学习。
学前教育就经常处在两难当中,到底左边怎么玩,右边怎么玩?不是完全偏向左边或完全偏向右边,要在左右之间权衡。左边是什么?强调儿童自然发展,强调一般领域的发展。右边主要是强调预设有序的教育任务,完成既定的活动。经常有疑问,学前教育到底以儿童为主,还是以成人为主?我认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准,这才是学前教育最基本的道理与课题。
我很反对把教学应试化做成教育化,为什么?因为这个没有新意,“绿豆”没有变成“大米”,“大米”也没有变成“绿豆”。只是它们按不同的比例在组合。所有的教育活动,你想得出来的和想不出来的,玩的、教的成分有多少?比例是多少?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结构化”。教学程度越多,结构化越高,教学程度越少,结构化程度越低。完全的游戏就是没有结构的,无结构的,这就是区别。施教者根据自己的现实、孩子的特点,以及各种条件来决定“教”与“玩”之间的平衡。教育的价值讲到最后就是度的把握,也就是如何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幼儿园课程选择和设置的基本道理。
活动区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在幼儿自己选择的游戏或生活情境当中对幼儿随机实施的教学。这样的随机教学对教师能力是一种考验。在活动区教师要做的是什么?教师要做的是以顺应幼儿自己活动的意愿为前提,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追随儿童兴趣的需要,让幼儿在活动中以玩为主,教师适时、适地、适宜地介入或引导幼儿的活动。教育要注意适时切入,具体应该怎么做,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教育时机,及时介入和引导幼儿的活动。
任何的教育活动都有目标、内容和评估,这是活动的三大要素。有目标很清晰,我就直奔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在哪里?这个目标是不确定的、游离的,目标会变的,随着活动过程会随时变动,这对教师的要求就很高。
不知道活动内容在哪里,但是心中要有目标。这确实很难。我们强调要以儿童兴趣需要为导向。比如幼儿要什么东西,他选择什么?教师要根据感受和理解,把这个活动引导到大致的目标上来。
由儿童发起的区角活动,旨在满足儿童兴趣和需要。一个完全的自主性游戏,放着材料让孩子自己去玩,这对教师来讲非常容易做到。这当中,没有教育目标,也没有教育计划,更没有任何社会功利性,活动是孩子完全自主的,这是“本体游戏”。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下区角活动与“本体游戏”之间的差异。“本体游戏”指没有教师教学、辅导与干预的活动,也就是纯粹的、没有任何教育目标的活动。现在许多幼儿园都在讲什么“顺应孩子”“自由生长”,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一所幼儿园如果成为纯粹的自由模式了,这就不会是一所好幼儿园。
我相信大家能找出大量的案例去分析什么叫“本体游戏”,什么叫有指导的区角活动。一个是没有目标的,完全由孩子自己来决定;一个是内容、目标都有,但是这个目标隐藏在背后,它是一种根据孩子不同的发展水平随时进行调整的游戏。
一所幼儿园的教育,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所以,教师必须把握好教育活动的内容,这就是一所有规划的幼儿园与一所没有规划的幼儿园之间存在的差别。这个差别还在于:怎样在游戏中合理地开展教学?比如,烧大米并不难,难的是用大米汤煮绿豆,经常是大米已经糊掉了,绿豆却还没熟,这就是最难的地方。
区角活动既然是有教师在介入,那么教学目标在哪里?这个目标又是如何设定?如何达成?在目标达成之后,根据什么来做评估?这是做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这也是教师的价值所在。我们讲教育、谈教学,是不能离开价值的,价值是目标的实现和达成。有教学,就会有教学的内容,活动的教学内容到底是什么?内容到底怎么选择,怎么组织,教学的价值如何实现?这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我们以前对环境的认识,环境指的是围绕主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包括自然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概括,人以外所有的一切都叫环境。
无论是“本体游戏”还是有指导的区角活动,都会涉及对环境的重新识。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说过一句话:环境包括有机体本身以外的,影响人的发展或者受人的发展影响的任何事件或条件。这怎么理解?
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以外的所有外在影响到人的发展,或者外在环境受到人的发展影响,这才叫环境。环境并不是人以外的所有一切,如果这个环境没有对人发挥作用,或者人没有对它发生作用,那它怎么能叫环境呢?至少,不能叫做好的环境。所以如果对社会环境也这样定义的话,那么主体跟客体的事情就联系起来了。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环境创设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第一,它在儿童时代客观存在;
第二,它影响儿童的发展,或受儿童发展的影响。
没有这两个条件,就不是好的环境。这赋予了教育另一层含义。
所以我们去看一所学校,不是说它的条件好还是不好。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什么?是它跟儿童之间有没有发生关联,它有没有对儿童的发展构成影响,或者这个环境本身是否受儿童的影响而变化。
首先,让儿童围绕自己的经验作用于环境和活动材料。我们从顺应儿童自然发展的角度来讲,这就是环境,为什么呢?儿童进入这个环境以后,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总有一种东西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来玩的,这个玩是围绕他经验而产生的,儿童的想象力很丰富,会把它想象成一个汉堡包、一块砖,或是任何一个东西。
这个环境里材料功能越多、越原始、越简单反而更好,为什么?因为儿童可以自己玩,可以按照他自己想法玩,围绕经验来玩。我们更多的是要影响儿童发展,或者是受儿童发展的影响。我们要想到,环境的创设,是要有目的的,环境怎么样促进?我们不要忘了教师教学的重要性。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教育强调教学,教师的作用被淡化了。
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的学前教育风向转了,教师的作用越来越被强调与重视,教师的教学与儿童玩之间的互动,已经成为世界学前教育的主流。真正的教育发生在师生互动中,有效互动,让管理和教学结合,这才是最要紧的。
所以,教育必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有效的教育是教学式的发展,教学要在儿童发展之前,而不是在它之后。发展在先,教学在后,没有儿童发展就不要提教学。
要有效地顺应儿童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材料。一套材料对于不同的儿童,它的功能、教育意义是不一样的。材料应当受儿童发展的影响,当环境、材料客观上没有变化时,因为儿童发展了,材料的功能变化了,教师的作用就是随着儿童能力的发展在材料上做文章,同样的一套材料应掌握不同的用法、功能以促进儿童发展,这要求环境创设的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教师要知道这些材料到底做什么,如何利用材料创设不同顺应儿童发展的教学活动。这两大问题不解决,我们做事情很难有效果。
现在的教学,教师一会儿到这里看看环境,一会儿到那里看看环境。幼教界就像蜂窝一样,好与不好也不问到底是为什么,就照着别人的经验稍微改动一下去做。但问题是你看到的是什么,你要的是什么?我们经常提到,千万不要只是做材料,要做课程。材料不值钱,课程才值钱。材料是客观的东西,是生产商生产的东西。课程是我们教师要的东西,在教育实践当中用到的东西。所以,你到底看到的是材料还是材料背后的课程这是关键。
素质教育被大家广泛地关注,当你有了各种各样新材料之后,计划去做幼教课程时发现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师知道怎么来用这些材料,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来最大限度促进教育的发展,这就是材料跟课程的区别。
玩,要玩出花样来。这就是游戏的目标,它是一种可能获得的经验。教师尽管不一定要实现这个目标,但是教师要有这种经验在心中,要有这种通过活动达成的一种目标结果,通过幼儿的活动,我要实现的东西是什么?这是一种变化无穷的理论。
游戏是不难的,难的是老师在儿童游戏中给予指导。教师不要用所谓的游戏去为难幼儿,如:为幼儿的游戏制订目标,让幼儿按照我们的方式去做; 让幼儿根据我们的设计去游戏,不断地去评判幼儿在游戏当中的是非。
迄今为止,人们对于幼儿游戏的指导,可以说如同一把双刃剑。教得太多,必然伤害儿童,教得太少,光有开花就没有结果。然而什么叫多?什么叫少?大家心里并不知道。人们对于幼儿游戏指导的认识一直有争议。做学前教育难,难就难在该教的时候就要教,不教就上不去。在该教的时候怎么教?很难把握。
以游戏为主的区角活动,会有一些不同的指导策略。哪种指导更为有效?没有答案。于是我们经常用多种解读的方式,在做区角活动时演绎不确定的情景化的指导策略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事,它不需要教师对这个理论的理解。一般的教师缺乏总结经验理论的能力。但是,我们可以用别的办法指导教师去做。
有一些教师给我讲述他们幼儿园里玩教具运用的体会以及一些怪现象:
第一,幼儿有选择区域的自由,却没有选择材料的自由;
第二,高结构的材料,等于没有选择玩法的自由;
第三,凡是非常重视活动区的幼儿园,教师自制操作材料的比例最高,自制材料的更换频率也最高;
最后,是幼儿对这样的区域游戏不感兴趣,教师备感困惑。同时,普遍抱怨活动区制作的材料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加上案头工作已经不堪重负。
所以我非常反对,有些部门在说自制玩具。我做过一次这种比赛的评委,但是之后我再也没有去了。为什么?教师浪费大量的精力去做的那件事情说不定对幼儿还是有害的。
在这里我需要强调问题的本质,就是我们在大力倡导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教师专业要求与教师的实际专业素养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首先教师自身需要明确活动区的目的,根据本班级实际情况创设环境、丰富材料,再根据幼儿情况适时、适地、适宜地开展活动区活动,不能一味地盲从与模仿他人的成果。
注:本文来源于《保育与教育》


推荐阅读:
|版权说明 优师教研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喜欢就点亮“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