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建构游戏同角色游戏一样,都是通过儿童的想象和表征,创造性地反映周围世界的一种手段。在建构游戏中,教师要在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权,保障幼儿自由游戏权利的同时,也要及时识别幼儿经验的“最近发展区”,适时地为幼儿提供支架,丰富和拓展幼儿的游戏经验。
1 游戏实录
场景一:欣赏与观察
在一次建构游戏中,大班幼儿A对斜拉桥产生了兴趣,并在记录本上设计了斜拉桥的图样。
幼儿A(绿衣男孩)与幼儿B(白衣男孩)根据事先画好的设计图搭建斜拉桥,桥面由两块长条积木组成。幼儿A找来一段绳子,试图做出斜拉桥,尝试了很多次,最后将绳子对称捆绑在桥面上的两根柱子上,横着拉了一根绳子。
教师在一旁欣赏并观察着幼儿的探索行为。
场景二:识别与等待
幼儿A觉得自己搭建的桥不像斜拉桥,拿出设计图仔细观察。幼儿B找来矮一点的圆柱和中长条积木,试图在桥的两端拼搭桥墩和斜坡,但幼儿A显然不满意,立刻将新搭出的部分拆掉了,继续研究他的设计图。
教师先仍在一旁仔细观察。过了一会儿拿起一根绳子在桥柱旁边比划。
场景三:陪伴与支持
两名幼儿再次尝试无果,而此时教师在一旁开始进行平行游戏。当教师将绳子系在桥(长条板)的一端,然后将桥面上的绳索斜着拉起来时,幼儿开始关注教师的行为。
教师提示幼儿:看看你们的设计图,斜拉桥的绳索是从桥面斜拉上去的。这个绳子怎么才能斜着固定呢?好像少了点什么。
场景四:共同探讨
场景五:比较与提升
2 分析解读
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
大班幼儿积木建构的水平和特点:
建构游戏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较强。他们能够事先确定好建构主题,并进行一定的设想和规划。
积木建构技能日趋成熟。他们已经能够熟练地掌握架空、围合、对称、平衡等技巧。
案例中的大班幼儿A、B能根据事先设计好的图纸,在游戏一开始就迅速运用长条积木和圆柱积木搭好桥墩和桥梁,在游戏整个过程中一直围绕斜拉桥的搭建主题,表明该幼儿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能够围绕稳定的游戏主题,有计划地进行游戏;同时,能熟练掌握架空、平衡、对称等搭建技能技巧。
识别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幼儿A与B事先设计好图纸,并合作搭建斜拉桥。他们多次尝试试图做出斜拉桥的拉索时,但是缺乏对斜拉桥细节经验和原理知识的了解,不知道如何将材料之间建立联系(将绳子和木板连接),陷入了困惑之中。教师敏锐地察觉到幼儿的困难关键点,识别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捕捉到重要的发展契机,产生了要帮助幼儿突破困难的积极愿望,支持幼儿将斜拉桥的设计图符号经验转化为动作建构经验。
适时介入,提供支架
案例中,教师观察到幼儿B拓展和丰富了斜拉桥的情节,搭建出桥墩和斜坡,以供车辆行驶。但幼儿A仍然专注于没有搭好的斜拉索,陷入困惑中。教师尊重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欣赏幼儿的专注探索行为,并不直接干预幼儿游戏,而是在一旁陪伴、提示、共同探讨,希望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行为(固定斜拉索的方法)直接感受桥面、柱子和绳索之间的联系以及斜拉桥力的平衡的原理。
教师通过提问式的语言和暗示性的动作,为幼儿提供支架,引发幼儿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启发幼儿思路,增强幼儿对建构材料间关系的认识,提升幼儿的建构经验。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版权说明 优师教研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喜欢就点亮“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