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宝宝都是爸妈心中的宝贝,在家里时,宝宝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但是当宝宝出门在外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也是家中小公主、小王子的孩子,如果宝宝被别人孩子欺负了,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家长代替孩子去做这件事,那么下次他依然不知道怎么处理,只会慌乱。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们发生争吵,就会过去将孩子们劝开,我认为这是不妥的,这是锻炼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好机会,为什么要干涉他们呢?而且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没有大人们的参与,他们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
对于孩子被别人欺负了,专家给出的这样几点建议:
1、家长要充分体会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被别人欺负的时候,心中一定会有很大委屈,家长需要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充分发泄出自己的情绪,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样在让孩子学着表达自己的时候,也可以让孩子回顾一下事情发生的经过。
2、引导孩子正确地保护自己
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时候,出现一些小矛盾和小冲突都是在所难免的,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保护自己,事先告诉孩子,如果有人欺负你了,应该要保护好自己,必要的时候,需要出手反击,回家之后一定要告诉父母。
3、及时和欺负人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
小孩子之间的打闹,家长直接管教别人家的孩子并不合适,这时候需要的是家长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孩子犯错了需要自己父母的教育,也只有当孩子自己的父母意识到孩子做错事情了,才可以在平常的生活中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天生的坏孩子,只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就会成为一个懂事的孩子。
4、鼓励孩子积极和他人相处
很多家长因为别的孩子欺负了,而他的家长并不会加以管教,就让自己孩子再也不要和这个孩子玩耍。其实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怯懦,无法让孩子真正变得强大起来,也不会让孩子的内心感到有安全感。
举例:
小玛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经常被同班的一个小女孩欺负,小玛非常讨厌那位小朋友。妈妈了解情况后安慰小玛说:“那位小朋友其实是个好孩子,她只不过是因为你上次做了一个可爱的手工玩具被老师称赞后嫉妒,所以才找你麻烦。”
小玛相信了妈妈的话,不仅做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可爱玩具送给那位小女孩,还主动要跟对方做朋友。那位小女孩很高兴,当场便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后来,小玛发现对方的确就像妈妈说的,她是个好孩子。
所以,如果你家孩子遇到不愉快的对待,除了找到背后原因,有针对性地应对外,试试使用“自证预言”,教会孩子从善意的角度思考,而不是第一时间跟别人交恶,有时能找到意想不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么父母该如何教会孩子从善意的角度思考呢?
“不要相信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念头”吗?这是应用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乐观心法。教给你的孩子!
当发现孩子出现在脑袋里的第一个念头是负面的,比如“欺负人的孩子是个坏孩子,他总爱找我麻烦……”那么可以想象到这个孩子接着下来采取的一系列反击也是负面的,比如欺负回别人、比如用暴力对付别人,这样的结果会制造新一轮的矛盾。“相信别人是坏孩子”,对方也会变得更坏,自证预言也会悄悄发生效果。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摒弃脑子里的第一个负面的念头,从善意的角度思考别人的行为,不仅能帮助孩子发现对方的优点,还能帮助孩子发现自身做得不够好或错误的地方,从而帮助孩子以更积极的行为应对。
举例:
一个大约5岁的男孩在搭积木,后来,搭积木的区域又来了一名四五岁的女孩,女孩很调皮,抢走了男孩已经搭好的积木。男孩委屈地哇哇大哭起来,哭声惊动了男孩的妈妈,男孩的妈妈一上来就很凶地责备男孩:你就知道哭,像个男孩子的样子吗?她抢你的积木,你过去抢啊!哭有用吗?
期间,男孩的妈妈几次拉孩子起来,让他去要回自己的积木,男孩都不肯去,甚至一屁股坐在地上。男孩“窝囊”的行为让妈妈异常愤怒,说了很多伤男孩自尊的话,胆小鬼、窝囊废、不中用、爱哭鬼等等。
身为父母,看到孩子被欺负了,心里肯定会不舒服,更让人耿耿于怀的是宝宝的怒其不争——咋就不知道还手呢?
一些父母在孩子被欺负后,会教育孩子:别人打你,你还手啊?这样教育管用吗?不一定管用,就像在游乐园被欺负的这个男孩,妈妈站在一旁,给他撑腰,他都不敢去和女孩要积木。
那么,孩子为啥会表现得如此窝囊呢?
这两种教养方式容易养出“窝囊”的孩子
孩子身上的问题就是家庭教育的折射,通常这两种教养方式容易养出“窝囊”的孩子。
1、是过度保护下成长的孩子
曾听一个幼儿园的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孩子说口渴了,老师叫他去喝水,孩子没有动,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口渴了。老师便把水杯给孩子拿了过来,放在桌子上,可这个孩子依然没有动,继续说道:“我渴了。”后来,这个老师才意识到这个孩子不会自己喝水,最终老师将水杯端起来,放在孩子嘴边,孩子才张口。
现在的家庭大多数只有一两个孩子,全家人都围着宝儿转,孩子该喝水了,不用孩子自己张口,水杯就已经端到了嘴边;孩子吃饭,有爷爷奶奶追着喂;孩子走路摔了一跤,还没等孩子反应过来,家长就一把给抱了起来。
有些孩子到了两三岁,还不怎么会说话,渴了,就指水杯,为啥呢?因为家长没有给他说话的机会,很多时候不用他说话,家长就替他把所有的事情做好了。凡事都替孩子去做了,孩子就缺少了锻炼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自我保护的能力了。
2、孩子在一岁以后,就逐渐产生了“自主性”意识
他们会不断地尝试探索,比如,将球放进桶里,再拿出来,反反复复地进行,不厌其烦,他们这样做是想知道外界的哪些东西是他自己能控制的,哪些东西又能控制他们自己,他们是怎样与外界联系起来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有了强烈的个人操控感,逐渐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在探索与尝试的过程种,逐步树立起信心,从容地应对生活种的挑战。
美国“新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父母的过度保护会阻碍这个年龄儿童的自主性的发展,如果儿童的探索行为不被允许,不能获得个人控制感和对外界施加影响的认识,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羞怯和怀疑的感情,对自己感到不确定,变得依赖于他人。
从表面上看,过度保护孩子可以让孩子免受一些伤害,但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束缚了孩子的手脚,让孩子无法独立起来,那么,当他们在遇到外界的一些困惑,比如有孩子动手推了他们一下,抢走了他们的玩具时,他们就会不知所措,像个受惊的小兔子一样瑟瑟发抖了。
父母比较强势,经常被要求无条件服从的孩子
有一次,带孩子们在楼下玩,看到两个孩子正在下五子棋,有一个小女孩每走一步,都要用余光看一眼她的妈妈,小心翼翼地,有好几次女孩刚要把棋子落下去,她妈妈就喊道:别放这里,放这里就输了。后来,这个女孩还是输了,她妈妈就很生气地说:叫你听我的你不听,怎么样?输了吧!
下棋,本来是孩子们很轻松很愉快的一个游戏,因为这个妈妈的介入,气氛也变得紧张起来。中国的父母总喜欢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要听话。将听话代替了沟通,如果孩子有什么不同意见,或者反对父母对自己做的安排,就会被当成是不听话,甚至是上纲上线为大逆不道。
父母强势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喜欢命令孩子,要求孩子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经常替孩子做选择,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从不听取孩子的意见或想法。
如果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们就像从小被一根细铁链束缚的小象,即便是长大了,也意识不到自己的力量,妈宝男就是如此,家里换个灯泡都要打电话给妈妈。
试想一下,这样的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负,他会知道反抗吗?他从小就学会了逆来顺从的,有些孩子即便是外面受了委屈,回家还不敢和父母说,因为父母会骂他们:你个没用的东西,怎么就这么窝囊啊?
有一位家长的儿子与几个比他大的孩子玩,别人抢走了他的滑板车,他想要回来,追着那几个大孩子跑,可他跑不过几个大孩子,心里又急又气,差点哭了,跑过来找我,让妈妈帮他要过来。
妈妈对孩子说:“我可以陪你一起去,但你要自己去说。”起初孩子不愿意,我明确告诉他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必须自己去处理。后来,在他妈妈的鼓励与支持下,孩子要回了滑板车。
如果我代替孩子去做这件事,那么下次他依然不知道怎么处理,只会慌乱。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们发生争吵,就会过去将孩子们劝开,我认为这是不妥的,这是锻炼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好机会,为什么要干涉他们呢?而且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没有大人们的参与,他们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
培养独立人格,才是孩子强大的根本
独立人格是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鲁迅曾经说过,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很少受外界因素干扰,他明确知道自己的价值是什么,也知道如何去面对挫折与挑战。
独立人格是由内向外的散发,而不是外在的塑造。父母该如何培养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孩子呢?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父母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让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人民日报曾发表一篇名为《防治校园欺凌,留守儿童扎堆的地区更紧迫》的文章,文章中提到: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遭受欺凌的检出率为16.03%,较城市非寄宿制学校更为严重。很显然,农村寄宿学校是一个充满“缺失”的典型场域:远离父母,父母情感支撑缺失。
一个人的人格是否独立与他从父母那里得到多少爱密切相关,如果父母关系很好,很恩爱,而且都很爱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那么,孩子的安全感就会越高,特别是在孩子0—6岁这个心理关键期,如果孩子生长在一个有爱、有温度的家庭环境里,那么,就有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父母为了培养孩子,让孩子尽早独立,很早就将孩子推出去,比如,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就让他去读寄宿学校,上到初中,就让孩子出国。这不是在锻炼孩子,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而是让孩子从心理上感觉被抛弃了。
这样的孩子自理能力会很强,但他们的内心会非常脆弱,因为他们心里缺少了爱的支撑,从父母那里未能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就像是《绿野仙踪》里的胆小狮。
所以说,童年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才最幸福,也最勇敢,最强大。
众所周知,自信对孩子意味着什么,但自信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孩子通过实践,在不断战胜自己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
二是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
众所周知,自信对孩子意味着什么,但自信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孩子通过实践,在不断战胜自己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删除!
编辑制作:张妮
审核:陈蓉
让教育充满智慧和快乐
糖球儿幼教研究中心服务号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
值得我们去尊重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