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因你而出现,并且,永远用心爱着你。
那就是孩子。
孩子的爱,就像一道微光,点亮你的生命。
然而,“父母”这个身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无需岗前就业训练就能获得的,同时又是责任重大的一个“职业”。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近日,辽宁抚顺6岁女童遭母亲及母亲男友虐待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热水浇头、钳子拔牙、打火机烧嘴、钢针扎腿、喂猫粮……
影视剧都不敢如此编排,居然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发生,实在是令人震惊和愤怒。
100多天的日子里,这个年仅6岁的辽宁女孩童童,就像掉进了炼狱,受尽折磨,分秒如年。
然而谁能想到的是,行凶者竟然是女同最信赖、最亲近的母亲以及其帮凶。
有位从业24年的律师都惊呼:这是我执业至今,见到的最残忍案例。
事发之后,童童的生父后悔莫及,展示出来两张照片,一张是以前聪明漂亮的童童,一张是……
虎毒不食子只是存在于文字中的,现实中,有人比禽兽还要残忍百倍。
令人欣慰的是,当地政府表示,会对行凶者从严处罚,相信法律会还女童应有的温暖。
家庭,本应是孩子温暖的港湾,父母,就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坚强护盾。
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曾指出,父母并不是子女的创造者,只是孩子的监护人。
父母必须承担崇高的使命,去保护儿童,并深切地关注他们。
父母是一份职业性很强的工作
父母是一份职业性很强的工作,可是我们很多父母都不专业,有的甚至根本就不称职。
教育孩子本身并没有对与错,只有合适与不合适。
要知道,孩子并非一个玩偶或宠物,喜欢的时候各种宠溺,不喜欢的时候可以随意处罚、虐待。
孩子是一个拥有生命的独立个体,不是父母随意摆弄的玩偶。
很多父母正在使用错误的方式方法伤害自己的孩子,致使孩子频频出现问题!
好的教育,就要因材施教,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使其按照自身的特质,自然而然地茁壮成长。
正如纪伯伦的诗中写道: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要把孩子当成你的附属品。
天空中的每一朵云都不一样,就像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
教育孩子也不应统一模式,而要因材施教。
蒙台梭利博士相信,童年时期不单纯是通往成年人的过渡阶段,而应该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个体。
蒙台梭利博士说,“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一生,也决定他一生”。
爱对教育的意义
李跃儿老师在她的著作《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书中,曾这样来形容爱,她说“爱对教育的意义就像光,时钟照耀着整个教育的过程”。
作为父母和教育者,要懂得,你不仅传递的是知识,更是在呵护一个个心灵的成长。
孩子是爱的源泉,不能传递爱的教育者,何必要将这股源泉扼杀在泉眼之中呢?
爱是教育的前提,作为教育者,要抓住每一次出现在你面前可以启发孩子的每一个机会,让孩子们心中充满爱,将这个爱传承下去。
爱是什么?
蒙台梭利博士在《童年之秘》书中写到:“爱不是原因,而是一种结果。”
爱的动力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是本能,更是生命的创造力,在创造的过程中产生爱。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蒙台梭利博士说,儿童是爱的源泉。
“爱”不是我以为你应该如何,“爱”是我理解你所持有的状态。
孩子在你面前,可以自由做自己。
这才是“爱”。
爱孩子是本能,立规矩是责任
了解爱的真谛,读懂童年的秘密。尊重孩子、为孩子立规矩,都是出于爱孩子。
这才是有智慧的爱。
然而,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淘气、耍赖也是常见。
教育孩子最忌讳简单粗暴,作为家长要明白,这世上有一种东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那就是发脾气。
教育的最大死敌,就是父母的脾气。
教育界的专家曾经指出:贫穷不会带来教育的失败,但精神的虐待一定会制造一个问题儿童。
那么,怎么教育孩子?蒙台梭利教育孩子有三个原则:不伤害自己、不打扰他人、不破坏环境。
如此,孩子只要能做到这三个原则,就可以自由活动。
爱孩子,就要立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
一定要让孩子明白,遵守规则的孩子,才能懂得对自己负责。
蒙台梭利博士指出,3-6岁,是孩子规则意识和早期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因此,当孩子的自我管理开始萌芽的时候,就要抓住时机,和孩子一起建立起规则。
3-6岁的孩子,要立什么规则呢?
* 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龙应台在《目送》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再怎么爱孩子,父母都没有办法陪伴孩子走完一生的路。
孩子,人生的路,只能靠自己。
所以让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培养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当有一天父母放手的时候,就不会过于担心,孩子自己完全有能力掌控一切,自己也不会恐惧。
这也正是蒙台梭利博士所倡导的,永远别去帮一个孩子做他自己觉得能搞定的事情。
* 自由选择,养成自律习惯。
康德说:自由即自律,自律是最大的自由。
孩子未来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想要未来能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自律必不可少。
孩子能够养成自律的好习惯,是解放孩子,也是解放自己。
自律的核心离不开专注力。
孩子在专注的状态下,才会发展内在的纪律,有内在纪律的孩子能够最终达到服从:服从自己内心建立起来的秩序 – 自律。
自律不是天然就会的,它是需要学习才能不断增强的一种能力。
因此,蒙台梭利教室中,孩子们自由地选择操作的教具,自由地选择工作时间长短,自由地选择工作地点,这些规则下的自由,帮助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
爱孩子是本能,立规矩是责任,有智慧的爱孩子,才是长久的爱。
点“在看”给我一个小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