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三个文件的出台及相关问题做出介绍,并回答媒体的相关提问。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谢焕忠、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郭春鸣、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秘书长王文源出席了此次发布会。
发布会上,谢焕忠对民办教育给予了肯定。“民办教育的发展,有效地丰富了教育服务供给,有力地创新了教育体制机制,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扩大了教育资源供给。民办教育的发展,弥补了公办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加了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同时,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满足了人民群众特色化、选择性的教育需求,民办幼儿园和中小学“一位难求”的现象也经常出现。
二是缓解了公共财政压力。民办教育的发展,调动了多元投资主体兴办教育的积极性,开辟了社会资源向教育资源转化的有效渠道。“十二五”期间,按照各级各类学校的生均经费标准折算,举办和发展民办教育,每年约节省公共财政2500亿元左右。
三是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2016年,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总占地面积达到10.92亿平方米,总校舍建筑面积5.61亿平方米,教职工423.40万人。发展民办教育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周边产业、创造就业岗位、拉动地方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是创新了办学体制机制。民办教育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凭借自身体制机制优势,在内部治理、提升质量、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在改革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教育发展增添动力、激发活力、释放红利。
总的来看,民办教育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
附:
【版权声明:文章转自微言教育。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投稿邮箱:zaojiaoweiguan@163.com】
微者,精妙也;观者,谛视也。以早教微观,可以知上策,明幼规,察园涵,破迷题,解师心,安父母,健童生,谐成长,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