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研修现场】数学
6月12日,《幼儿园完整儿童活动课程》编写组在实验园开展了第十四次研修活动。幼儿园教师展示了“图形好朋友”(小班下)、“图形变变变”(中班下)、“小棒变变变”(大班下)三个活动。随后,编写组与执教教师展开了讨论。
(中班活动“图形变变变”,幼儿尝试用各种图形拼车)
在大班活动“小棒变变变”中,幼儿初识“公用边”这一名词,但在日常的建构活动中他们早已感知到这条边的存在,就如有的幼儿说“它们(图形之间)共用这一条横”。“公用边”作为这节活动的重点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他们已有的经验中去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在拼搭规定数量的三角形时,借用的“公用边”越多,需要的小棒数量越少。而设计适宜的操作材料对于幼儿的学习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支持,基于此,教师设计了一张记录表,供幼儿记录拼出来的图形形状和使用的小棒数量。
(幼儿记录自己拼搭的图形形状和所用小棒数量)
这张表中,教师认识到“公用边”的数量与小棒使用数量存在着一种负相关的关系,这一关系恰是一条隐形线索。但作为幼儿,在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应该很难识别出这样的关系。教师可以在记录表上再加一项内容,即“公用边”的数量。一样的记录,有助于幼儿通过直观呈现的数字感知两者的关系。
(幼儿自由拼搭小棒)
同时,在集体展示、验证的环节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教育契机。如,一名幼儿在黑板上用小棒摆出了造型,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点数摆放小棒的数量,并追问现场的幼儿是否有不一样的摆放方法,并进行现场调整。教师可鼓励幼儿思考如何移动其他的小棒,用最少的小棒拼出第3个三角形。幼儿在移动、增减小棒的过程中,打破了他们局限的思维,探索更多可能。
(幼儿尝试拼搭出更多不一样的图形)
此外,在小班活动“图形好朋友”中,幼儿尝试用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拼出一个大正方形。在集体展示环节中,由于图形片全是黄色,幼儿无法清楚地识别出构成大正方形的图形。这里,教师可以准备多种颜色的图形,便于幼儿识别。教师也可以自己多准备一份材料,用于拆解幼儿作品后使用、呈现,如。这些环节,都有助于幼儿从中更好地感知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活动中,教师使用“波比在线”网站资源中的PPT)
教师在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操作材料的情况下,也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如,在“如何摆放三角形使它像滑滑梯”时,幼儿所呈现的作品中,三角形的底边都是平的,即都可以是滑滑梯。教师在呈现不同几何图形时,除了准备不同样式的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外,还可以在摆放时,选取不同的方向等,帮助幼儿整体感知并区分不同的图形。
幼儿的茁壮成长,需要我们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与材料。教师要围绕活动的重点设计教具,以便在教具中突显重点关系;在准备幼儿的操作材料时要多方面地去思考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为幼儿创造出各种造型提供足够的材料。在几何图形模块中,教师也要善于观察幼儿在建构游戏中体现出来的不一样的游戏水平,基于幼儿的经验进行教学活动,进一步推动幼儿的发展。
感谢每一位幼教专家、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所付出的努力!
关注
我的
扫码更多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