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王老师18610206462
【活动目标】
1、能理解恶作剧对他人情绪上的影响。
2、知道朋友间互相尊重、友好交往的重要性。
3、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4、愿意分角色表演简单的故事情节。
【活动准备】
1、老虎、豹、猩猩、大象的毛绒玩具或自制指偶。
2、绘画材料和工具。
【活动过程】
1、爱开玩笑的纳纳。
——老虎纳纳爱开玩笑。
一天夜里,它趁豹子熟睡,在豹子身上涂满了黄颜色,你们猜会发生什么事?
——一天,他邀请猩猩来吃那些用橡胶做的香蕉,你们猜猩猩会怎么想?
——还有一回,他把大象的鼻子系成了一个结,你们猜后来怎么办?
——你们觉得纳纳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
2、不受欢迎的纳纳。
——纳纳开的玩笑虽不伤人,但动物们都觉得不安宁。有一天,大伙儿决定想一个办法让纳纳改正缺点。
——你们能猜出动物们想出来的办法吗?
——教师讲述故事第二部分,引导幼儿说说纳纳遇到了什么事。
——大伙儿都不理睬纳纳,纳纳心里怎么想?
——后来纳纳是怎么做的?小动物原谅他了吗?
3、我也曾开过玩笑。
——完整能听故事一遍。
——你喜欢纳纳吗?为什么?
——你有没有做过像纳纳那样的事情?结果怎么样?
——你觉得怎样开玩笑才不会让朋友生气?
——引导幼儿画一张画送给好朋友,对自己以前的过错表示歉意。
建议
1、该活动为二课时。活动重点不在语言上,而在于引导幼儿知道交往的基本要求和礼貌待人、相互尊重的重要性。
2、中班幼儿往往希望被同伴认可,与朋友友好相处。这时教师应引导幼儿避免恶意戏弄人、嘲笑人,从而使幼儿积累成功交往的经验。
附故事:
爱开玩笑的纳纳
老虎纳纳爱开玩笑。他这个脾气总也改不掉,一天到晚恶作剧。譬如,有一天夜里,他在豹子身上涂满了黄颜色。第二天,豹子醒来吓坏了,以为身上的斑点脱落了!另一次,纳纳邀请猩猩来吃香蕉。猩猩来了,可是,当他发现那些香蕉全是橡胶做的,脸上真是尴尬啊!另外还有一回,纳纳把大象的鼻子系成一个结。大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解开鼻子!纳纳开的玩笑虽不伤人,但总让大家感到不舒服。只要他在附近,动物们就觉得不安宁。有一天,大伙儿商量说:“咱们谁都不要同纳纳说话,也许他会明白,我们实在讨厌他的那些恶作剧。”第二天,纳纳像往常一样,清早出了门。他向大家打招呼:“你好!”可是,大象不理他。纳纳问候河马:“你身体怎么样?”河马转过身去。纳纳心想:“他好像在生气。”他继续往前走,又朝猩猩喊了一声:“睡得好吗?”可是猩猩掉头走了,一句话也没说。纳纳感到很不自在,他自主自语:“大伙儿都不理睬我。我得想想这是为什么!”他仔细想了一会儿,突然明白了。“因为我总开他们的玩笑,他们生我气了。我应该去向他们道歉!”纳纳来到大伙儿面前,对他们说:“我保证以后再不同你们胡闹了。请你们还是同我做朋友吧!”大象回答道:“有时候你可以开个玩笑,但是不能总那样!那么大家就会喜欢你!”
活动反思:
《爱开玩笑的纳纳》中主要体现的是能理解恶作剧对他们情绪的影响;知道朋友间互相尊重、友好交往的重要性。活动重点引导幼儿认识交往的基本要求和礼貌待人,中班幼儿已经懂事很多了,希望自己被同伴认可,与朋友友好相处,但有时也会做出一些冲动的恶作剧行为,教师从而引导幼儿避免恶意戏弄人、嘲笑人,从而使幼儿压成良好的交往习惯。
本次活动是以故事的形式展开,主要围绕《爱开玩笑的纳纳》这一线索来引导幼儿从中达到教育的目的。根据社会活动的目标,结合故事提出的问题也是围绕情感方面的。在活动前面部分,我进行了修改,解释了“恶作剧”的意思,并且举例说明。面对一个新的词,孩子们大都还不理解这个意思,教师要进行解释,然而在本次活动中,“恶作剧”这个词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不加以解释的话,达到的效果会不明显。孩子们的想法也很丰富,能认真听讲故事,回答老师提出来的问题。
最后环节中我问孩子们有没有像纳纳一样开过玩笑,孩子们都说没有,其实是有的,只是他们对爱开玩笑这件事还没理解透彻,所以都说没有,这是老师要进行解释,向孩子们举例子,像悄悄地把小朋友的椅子搬掉,把小朋友的东西藏起来,无意间在他背后吓人家……,其实这些都是开玩笑的表现。从而引导幼儿不能乱开玩笑,要与人友好相处。
在这次活动中发现的这些问题,同样在其他领域也会折射出此类问题,课与课之间也存在相同的地方,都会相互关联。只有在活动后进行反思,才会有所进步,从而积累经验,把活动进行的越来越完善。
觉得不错,请在看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