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手足口病有很强的传染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常见于夏秋季。
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比较轻微,预后良好,极少数患儿会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肺水肿、心肌炎等疾病。
手足口病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的症状一般出现于感染病毒的3~7天后,1周左右自愈,一般不超过10天。发病早期的表现类似普通感冒,有发热、食欲减退、咽喉疼痛、浑身不适的症状。
一般发热1~2天后,口腔黏膜、舌和咽喉部会出现小而扁平的红色斑点,并且逐渐发展为小疱疹,然后破溃形成疼痛的溃疡点。这些小红点和溃疡有时候会出现在嘴唇及其周围皮肤。患儿常因嘴里溃疡的疼痛不愿喝水而存在水摄入不足的风险。
年龄小的孩子会有流口水比平时增多的情况。同时,手心和脚底也会有这些扁平的小红点,有时还会出现在膝盖、肘关节、臀部和肛门周围,这些皮疹也会发展成小疱疹,周围有红晕。手足口病皮疹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会发痒。大多数患儿在1周内体温下降,皮疹逐渐消退。疱疹也可在3~5天逐渐干燥结痂,脱痂后不留瘢痕。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人都会有以上全部症状,有些人感染了病毒也可能一点症状都没有,却仍可能把病毒传染给其他人,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无症状带毒者或隐性感染者。
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是哪些
手足口病常见于婴幼儿和10岁以下的儿童,特别是5岁以内的孩子为高发人群,所以在托幼机构较多见。
但是,因为会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有20多种,所以存在再次感染发生手足口病的可能性。
手足口病会传染吗
手足口病会传染,潜伏期通常是3~7天。
手足口病会通过呼吸道、胃肠道或频繁密切接触传播。举几个例子,比如密切接触、亲吻、拥抱、共用杯具和器皿;咳嗽和打喷嚏;接触到手足口病患儿的大便(如换尿布时);接触到疱液;接触已经沾染病毒的玩具、衣物及家具等物品。
所以,手足口病在年幼儿童中比较常见的一个原因是在更换尿布或者如厕时病毒播散,同时也和幼儿经常会有吃手的习惯有关。
隐性感染者也是传染途径之一,有些儿童或者成年人虽然感染了手足口病的病毒,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但是仍然可以把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宝宝得了手足口病怎么办
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有自限性,不需要特殊治疗,使用抗生素无效,通常症状和体征会在7~10天内消失。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减轻症状,尽可能缓解患儿的不舒适感。
可以使用退热镇痛药,如酚麻美敏或布洛芬可缓解疼痛、发热的问题。
吃吃喝喝对宝宝来说可是个头等大事,但是因为口腔溃疡的疼痛感,以及发热生病带来的不适感,宝宝会不愿意进食或喝水。这个时候,我们要适当鼓励孩子尽量多饮水或其他液体,可以频繁地小口啜吸,以防止脱水。
这里列出来几点小贴士,可用来鼓励宝宝进食并减少进食或饮水时的疼痛感。
另外,不要刺破、挤压手心和足底或身体其他部位的水疱,应该让其自然干结。
我的孩子得过手足口病了,还会再得吗
孩子如果得过手足口病,以后可能还会再得。
现在发现有20多种病毒可以导致手足口病,宝宝得手足口病后只是对引起此次感染的肠道病毒或柯萨奇病毒类型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力,对其他类型的病毒没有抵抗力。不同类型病毒之间是没有交叉免疫作用的,所以比较郁闷的事实是,人们有可能感染手足口病不止一次,但是病毒的相似性会帮助免疫系统更快、更好地在下一次感染的战役中取得胜利。
手足口病日常如何预防
(1)洗手。宝宝和爸爸妈妈都要记住,要经常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洗手,每次至少20秒,特别是在宝宝大、小便或更换尿布前后,在准备食物或进食以前,以及外出回家后。
(2)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用没有洗过的手接触眼睛、鼻子和嘴巴,做出如吃手、揉眼睛及抠鼻子等动作。咳嗽和打喷嚏时要遮住口和鼻子,可以用一次性纸巾或胳膊肘。成人也有可能感染手足口病的病毒,因为免疫功能比儿童强,所以成人病毒感染往往是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因此也要注意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成为传染源。
(3)对宝宝经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和公共区域进行消毒,比如餐桌、料理台、玩具及门把手之类。因为病毒可以在这些物品表面生存数天,可以先用肥皂水,然后用稀释的含氯漂白剂和水擦洗消毒。
(4)手足口病流行的高峰期尽量避免带宝宝去人流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密切接触已确诊的手足口病患儿(比如亲吻、拥抱,共用杯具、餐具、毛巾等)。患儿应该在家隔离2周后,并且水疱干结为止才能返校。
(5)不要故意去挤破或戳破水疱,因为疱液具有传染性,挤破有继发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