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视频“短、快、精”的特点,使得它的互动性较强,信息传递及时、内容广泛,能便于满足家长动态了解幼儿在园活动、掌握班级整体发展情况等方面的需求。下面,笔者将梳理微视频在家园沟通中具体的运用策略。
在微视频内容选取方面,教师要关注“关键的少数”,即抓住信息传达的关键,突出重点,根据幼儿活动主题内容或场景性事件来选择,时长一般30秒~3分钟以内。家长通过观看视频,能够清楚知道幼儿当天做了哪些有意义的活动?有哪些新的发现?与伙伴的互动是怎样的?等等。幼儿在视频中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引起家长的重视。微视频可以使家长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下快速沉浸在孩子每日的新鲜事中,增进家园之间的了解和更高效的互动。
例如,元宵节的时候,我们幼儿园举行了游园会,活动过程中指定专门工作人员分组对重要环节进行了拍摄,活动结束后他们将拍摄的视频片段制作成生动活泼的小视频,然后统一由各班教师发送至班级群和朋友圈。通过短短几分钟的视频,家长们了解了“游园会”的重点活动环节,也为亲子之间的沟通提供了话题,更拉近了家园之间的距离。
在以往的家园共育中,教师反馈内容通常以文字稿、幼儿照片、家园联系栏等静态内容为主,忽视了学习过程的呈现。微视频非常好地弥补了动态记录过程缺失的遗憾。动态的视频内容和简短的时长能更加立体直观地展示幼儿学习内容、活动表现、同伴交往等内容:一方面使家长的教育理念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更新,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儿个体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延续性。
例如,在“春天的秘密”主题活动中,我们请小朋友们收集家里废旧的酒瓶,与瓶子来一个“满是花朵”的约会。在制作过程和成品展示环节,教师悄悄拍摄了孩子们认真尝试的镜头,配上温馨的背景音乐,及时发送到微信家长群里,家长们纷纷为孩子们的学习品质和无限创意点赞,并留言评价“孩子们好认真”“没想到小小的酒瓶也能装饰得这么美,真有创意”,等等。可见,家长从微视频中,不仅看到了孩子们绘画的成果、创意的碰撞,也关注到了在创作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的投入、专注、一遍又一遍不停尝试的坚持等良好学习品质。在直观的影像中,家长们不再单纯地关注最终作品的呈现,更加有意识地关注活动过程中孩子内在能力的展示、行为习惯的培养等隐性的教育价值。
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各自的发展水平和表达能力。微视频将幼儿原有的、真实的、有代表性的场景进行还原和记录。同伴在集体生活中的相互影响,不仅可以便于家长整体性观察幼儿,了解班级的整体状况和自己孩子的发展水平,也便于家长展开个别化的认知了解和行为的引导,更多地关注孩子、了解孩子,发现孩子的个性差异和闪光点。
如“七十二变生活技能”是我园的一个特色活动,在开展年级组内“七十二变生活技能比赛展示之叠围裙”活动中,我们将比赛过程的视频和获奖幼儿的图片发送至班级群,不仅让家长对自己孩子发展水平有更清楚的了解,也更清楚幼儿园以及班级老师对于幼儿掌握生活技能理念的传达和重视,同时也增加了家长与老师沟通的话题。
推送给家长的微视频需要考虑发布的时间、关注的主体对象、内容的真实性等因素,所以在制作时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针对幼儿在园一日活动拍摄的游戏或学习视频,教师应利用微信、QQ 等平台当天分享给家长。家长虽然不是专业的教育者,但决不应该是教育的旁观者。正所谓“趁热打铁”,及时的反馈可以让家长更加全面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及发展水平,增加亲子之间的话题,抓住当下的教育时机,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由及时反馈带来的及时互动,可以让家园双向多方位了解幼儿,增加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实现家园的有效配合。
对于班级的活动,教师可以将视频上传至QQ群的相册,方便家长下载存储。发送到班级群的幼儿视频,拍摄时必须确保有每个小朋友的镜头(如若正脸镜头,请尽量保持一致性)。教者必以正,教师是实施公平教育的主体。这样一方面让每一位幼儿都被公平对待,另一方面也消除个别家长因自家孩子出镜率少而产生疑惑。
坚持正面引导,以有温度的儿童立场向家长说明当下发生的一切。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是最投入且放松的状态,及时捕捉类似镜头的视频,更加真实。不要为了家长工作的顺利,求“和谐”效果,让幼儿“摆拍”。好的教育是刚柔并济的,真实的视频反馈,可以让家长从实际出发,真实了解幼儿目前的处境、达到的能力水平、遇到的问题等。
每个幼儿都有其个性特点,且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教养模式,所以教师也要在整体反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交流。如为了方便一对一家长约谈,教师可针对个别孩子录制“个人专辑”,尤其是那些个性比较突出的孩子。微视频可以让教师反馈的素材更加真实、完整,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也能让家长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更加配合教师帮助幼儿发挥闪光点,实现幼儿身心协调发展。
微视频适应了当下家长媒体阅读的习惯,所以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有助于进行高效、生动的家园合作,同时也为孩子留下了珍贵的成长影像。
原文刊载于2023年5月《早期教育》(教育教学),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策划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文字编辑 | 早期教育编辑部 张娟
微信排版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李烨
作者单位 | 苏州湾外国语学校幼儿园
![]()
![]()
长按关注我们吧
![]()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早期教育亲子 一 柿子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