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因教育孩子时被家人拆台、唱反调,而感到无奈抓狂吗?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妈妈在一脸严肃地教育孩子,爸爸或者家里的老人,不仅不帮着你教育孩子,还在旁边打断你,替孩子说话。
下面的现象你是否经历过:
妈妈立规矩,不许吃零食、不能玩手机,但爸爸却认为“孩子还小,别管那么严”;
孩子犯错屡教不改,妈妈决定惩罚,让他长个记性,爷爷奶奶却护着说:“大了自然就懂事了”。
其结果,往往是教育失败,不仅引发家庭矛盾,还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01
拆台式教育,伤害的是孩子
父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模式,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盛行了几十年,曾一度被推崇为“锦囊妙计”。
如今看来是有待商榷的,一个家庭中的教育如果有两种标准、两套法则,通常会以失败告终。
妈妈说边吃饭边看ipad是坏习惯,不能看。
可爸爸说没关系;
妈妈说不能用玩具打其他小朋友,
可爸爸说,小孩子闹着玩,别大惊小怪。
对于没有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来说,很容易陷入混乱,甚至无形中建立起一个错误的是非观:
哪种做法让我舒服哪种就是对的。
02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妈妈说了算”
李玫瑾教授说:管孩子,只需要有一种声音。
尤其现在很多家庭都是3、4个大人养一个孩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东拉西扯的情况。
这时候,在培养孩子的习惯、责任感等原则性问题上,就需要一家人达成一致,共同约定好以谁的教育方式为主。
另外,还有教育学家跟踪了一批分别由爸爸带大和妈妈带大的孩子。
他们发现:优师教研,爸爸教会孩子勇气、责任感等品质。妈妈培养孩子好的品质和习惯。养育女孩,爸爸给孩子安全感,自信心,给女孩好的婚姻模板;妈妈则是培养女孩的三观、情商、性格和品质,决定女孩的人生高度。
父母责任不同,分工也不同。爸爸需要做的主要是:陪伴、榜样的力量。而妈妈主要的职责是:建立规则、教会孩子为人处世做事的方式
03
如何达成统一
和另一半谈谈小时候的教育
至于怎么说服另一半呢,建议从「谈谈小时候的教育」开启话题。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难免会重复自己曾接受过的教育模式。
可以和另一半谈谈小时候自己是怎么被教育的,彼此了解教育风格。
通过这样的有效沟通,多用启发性的方式抛出不同的想法来讨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求更容易达成一致。
与老人有策略地进行沟通
一旦夫妻达成共识,消除隔代教育分歧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本着尽量不伤感情的原则,建议「谁的爸妈由谁去说服」,外公外婆的沟通工作由妈妈来做,爷爷奶奶的沟通工作由爸爸来做。
这种情况下,建议父母可以多借助「权威声音」跟老人沟通。
方式为:转发育儿文章到家庭群,灌输育儿知识,把自己的教育观念说成是某某专家说的;另外,多引用新闻事例给老人听。
“某某专家说了,6岁以下的孩子看手机一次不能超过20分钟,要不然很容易近视!”
“啊!新闻里有个小孩因为成天吃高糖高热量的垃圾食品,最后居然患上了糖尿病!”
这样一来,比我们说一万次“不能纵容看手机”、不能吃那么多零食”要管用的多。
04
求大同存小异,不要相互拆台
即使最后做不到完全统一,也可以尽量求大同存小异。不要把分歧暴露在孩子面前,当着孩子的面相互拆台。
还有些孩子会背着父母耍花样,例如说“爸爸允许我看完电视后再写作业”,告诉他,你会先找爸爸核实下,再回答他。
只要父母这样相互维护,慢慢的孩子就会发现:爸爸妈妈是”一伙“的,我没有可以钻空子的机会。
与此同时,背地里家长也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另一半的不是,应当维护另一半在孩子心中的正面评价,这样孩子才能潜移默化中学会爱与尊重。
一个家庭中,如果谁都说了算,那就是谁说了都不算。
因此,想让孩子从心底里尊重父母,养成好的习惯和是非观,首先需要做的是,父母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步调统一。
-END-
来源 | 帮妈聊育儿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家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