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圾”时分类
课程缘起
在“地球村”这一主题背景下,我们致力于引导孩子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明白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都休戚与共。随着课程的推进,孩子们逐渐认识到地球村丰富多样的生态、多元融合的文化,然而,一个严峻且无法忽视的现实问题——垃圾困境,悄然闯入了大家的视野。
课程目标预设
1.通过讨论垃圾的来源、危害和处理方式,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增强交流和沟通技巧。
2.制作垃圾分类宣传海报和变废为宝的手工艺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鼓励他们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对环保的认识和情感。
思维导图
课程实施
在“什么是垃圾”活动中,我们引导孩子们展开了对垃圾定义的讨论。孩子们积极参与,提出了各种关于垃圾的看法。
垃圾是脏脏的东西。
用过的餐巾纸是垃圾。
我们吃剩下的就是垃圾。
还有我们做手工用产生的废纸也是垃圾!
垃圾就是没用的东西!
零食的包装袋也是垃圾。
这个活动不仅帮助孩子们认识到垃圾的多样性,还让他们理解到垃圾其实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讨论,孩子们开始思考垃圾的来源和对环境的影响,为后续的垃圾分类和环保行动打下了基础。
垃圾的危害有哪些呢?我们进一步引导孩子们探讨垃圾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孩子们表达了对垃圾可能造成的污染和危害的担忧,比如垃圾很臭会产生细菌、会污染环境、垃圾扔到海里会让鱼生病等。
这个活动让孩子们意识到垃圾处理不当会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从而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在“垃圾分类大调查”中,我们鼓励孩子们亲自去寻找和记录身边的垃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加强了对垃圾的认知,而且对生活中产生的不同垃圾有了更明确的认知。孩子们们发现生活中每天都会产生很多垃圾,这些垃圾对土壤、大气、水、人体等都有危害,甚至还会危害我们的地球。
我们身边每天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大量的生活垃圾未经分类处理会造成环境污染。快来看看小朋友们找到了哪些垃圾,把它丢到了哪个垃圾桶里吧。
我们把垃圾分类放到垃圾桶后,垃圾车把垃圾送到哪里去了呢?这些垃圾到底去了哪里呢?究竟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原来垃圾分类经过了垃圾的收集、垃圾的运输最后才将垃圾进行填埋、焚烧、再利用等方式处理。
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
把垃圾送到垃圾处理站。
挖个坑,埋起来。
生活中有这么多垃圾,那我们可以做什么呢?在这次的讨论中,孩子们各自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杨松源:每天不浪费粮食,把东西都吃完。
刘一鸣:光盘行动,把碗里的饭菜都吃完。
刘雨彤:教室里有不同的垃圾桶,我们给垃圾分分类吧!
垃圾分类是必不可少的,那我们可要好好提升自己,将垃圾分类做好哦,于是我们展开了垃圾分类小游戏。
通过游戏的方式加强幼儿的垃圾分类技能,让幼儿能更好的掌握生活中的垃圾分类。既然都知道了垃圾怎样分类,让我们来把垃圾的分类画下来吧!
垃圾分类的行动如火如荼的进行,我们也通过各种方法巩固了幼儿垃圾分类技能的掌握,让幼儿能做好垃圾分类小达人,让我们把回收的垃圾利用起来!孩子们从他们熟悉的在一日生活环节入手,将垃圾分类落在实处。要保护我们的地球妈妈,光进行垃圾分类可不行,还要从根源减少垃圾的产生,那我们要怎么做呢?小朋友们用画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每天都把饭饭吃光盘。
可以拿塑料瓶来当做花瓶。
可以拿塑料瓶来做成玩具车。
把一些能用的废旧瓶子洗干净种花。
垃圾分类在指间,美好生活靠大家。孩子们知道了在生活中不仅要从自身做起,还要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小朋友们设计了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海报。
从认识垃圾的种类到如何正确地对这些垃圾进行分类,孩子们化身为宣传小达人,向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老师们进行宣传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垃圾分类中。
你瞧!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们都努力做到不乱丢垃圾,看到地上有垃圾都会比较积极的捡起来扔到相应的垃圾桶里。知道了节约资源、植树造林、少开车都是环保行为,争着做环保小卫士。
在对垃圾分类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许多垃圾都可以再回收、再利用,我们小朋友也不甘示弱,提出了许多变废为宝的好点子。
收获与反思
在活动中,孩子们认真的观察、记录、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主动寻求答案,通过实践活动、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体验和感知垃圾对人类以及环境的影响。幼儿也学会了辩证性地去看待问题,在他们眼中垃圾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绝大多数的垃圾都可以回收再利用以及变废为宝,对于孩子来说,垃圾分类更重要的是分类意识和再利用意识的建立与渗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为本,观察先行。”在儿童的世界里,我们一直在努力:相信儿童,看见、听见儿童,用孩子的百味故事,记录幼儿的成长轨迹,支持幼儿的学习。班级里课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孩子学习的结束,课程实际上并没有结束,而是潜移默化地转移到了生活之中关于垃圾分类的学习,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幼儿体会垃圾分类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情感和热情,也能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温馨提示
童生 童长 童美 童好
感谢关注“萧山区南阳第三幼儿园”
随时可看我们新动态哦!
版权声明
本账号所发布照片、视频均属于幼儿园原创,
版权归属萧山区南阳第三幼儿园。
转载需授权,侵权必究,谢谢。
编辑:施佳囡、张伊婷
一审:冯芸芸
二审:韩佳乐
三审:王春华
-公众号-
-视频号-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萧山区南阳第三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