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伊顿家长大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jg5MDYwMw==&mid=2650053617&idx=1&sn=2bf713ceca59ed2e081214810cf0865a
内容来源:伊顿家长大学
全文共1655字,建议阅读4分钟;
关键字: 催眠、巨婴、弱者、家庭教育。
1
之所以取这个题目,要从上周日我遇到的一件小事说起。
事情是这样的:
周日,我带俩孩子去翻斗乐玩。9岁多的女儿刚等到一个秋千准备上去玩。
这时,一个小男孩一扭一扭地走到她身边,仰着脖子一本正经地跟女儿说:“让我先玩!我小,你得让着我!”
我看那孩子大概3、4岁的样子。这话从他嘴里说出的那么自然,好像对他来说这就是一个无往不胜的法宝。
女儿哪见过这种情形,直接愣在那了。正待要下来,让小男孩玩,我立刻走到她面前,跟她说“你继续玩你的!”
转头,我对那个小男孩说:“宝贝,你不小了。你是个小男子汉了。我们都要遵守规矩,排队等待。”
“现在该姐姐玩了,你要排队等一会儿。姐姐玩完了,你再接着玩,好吗?”
小男孩估计也从来没见过法宝不好使的时候,愣在那不吭声了,乖乖地在那等着。
不一会儿,女儿就从秋千上下来,叫小男孩过来玩了。
2
这件事一直在我心里,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我小,你得让着我”,小男孩嘟着小嘴儿理直气壮地说出这话时的表情一直在我眼前挥之不去,让我细思恐极。
我确信,他们家人一定经常有意无意地跟身边人说“孩子还小,要让着他”这样的话。
他也一定这样跟家里人、跟其他人说过不止一次,而且每次肯定都如圣旨一样,屡试不爽。
从小要懂得谦让。大的要让小的,已经成为每个家长教育孩子时的金玉良言。
但一味地让孩子谦让,且不说对大孩子有失公平,对于小的孩子来说,就真的好吗?
▼
在家里,老大跟老二抢玩具,我们经常告诫老大:弟弟(妹妹)小,你得让着他。”
这给幼小的孩子传递的是什么信息呢?
我可以因为自己年纪小,就跟哥哥抢玩具,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
这样的场景,你是不是也很熟悉:
孩子想伸手帮你做点什么,你大手一挥,把孩子打发一边。
说:“宝宝乖,你现在太小,还不会呢。别给妈妈添乱哈!”于是,孩子以后学到的是:“我太小,我不会”。
▼
你语重心长地跟孩子说:“孩子,你要好好学习呀!如果不好好学,爸爸妈妈就是给你找关系,你也上不了重点高中(初中、大学)!”
于是,孩子感受到的是,我即使好好学习,也不可能仅凭自己的能力上重点高中。
我们认为自己是在爱孩子,其实是在给他们催眠:让他们相信自己就是弱者。
吃到了弱者才能享受的“甜头”,以后长大了,无意中培养了孩子的“弱者心理”,恃“小”而骄,用“小”来博取同情。
3
说这些,并不是我小题大做,危言耸听。我大学舍友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新生报到第一天,她还是由爸爸妈妈扛着行李给她送到了宿舍。
娇滴滴一个女生,经常耍小性子,动不动就拿“人家还小嘛”为由,让我们帮着做这做那。
出于善意,我们也都是能让则让。有时候甚至到了“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步。原来,她是家里众多孙子辈中唯一的女孩。
从小家里长辈就教导大孩子们要让着妹妹。即使自己闯祸了,老人们也都撇撇嘴儿,以“孩子太小,长大了就知道了”为由替孩子开脱。
大学四年,很少见她用筷子。她说从小就是爷爷奶奶喂着吃饭,一直持续到上高中。
一岁多的时候,她不愿意用勺子吃饭,爷爷奶奶说:她还太小,长大了就会了。
两岁多了,她不太会使筷子,夹菜夹不住,她急的大哭。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看不下去了,再等等吧。太小了,手指头还没劲儿呢。
后来,等她大了再让她自己吃,她都是小嘴一撅,“我太小了,不会使筷子。”
谁能说她现在这样的脾气秉性不是由于家长的“太小论”造成的呢!
而如今,放眼我们身边,这样还没断奶,以自己“小”、“无能”为荣的“巨婴”又何止她一个?
4
或许,为人父母者,我们从潜意识里不希望孩子长大,这样才能一直满足自己控制孩子的欲望。
我们把这种控制美其名曰“爱”。而正是这种狭隘和自私的爱,造就了无数个思想上的“弱者”!
年龄小,不是我们为孩子开脱的借口,也不能成为他们博取同情、恃小而骄的通关门票。
长大了他们会发现,这个社会,不是“你小,我们就得让着你”的社会。没有人会因为你小买单。
这个世界不需要弱者,也不会同情弱者。
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将来成为这样的弱者,那么,请从现在开始,别总跟孩子说“你小,你不能……”
成就孩子更好的未来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伊顿国际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