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游戏时,幼儿在操场发现一只虫子,兴趣瞬间被点燃。一场消灭虫虫的战斗就此展开。幼儿或用脚踩,或借助游戏材料驱赶,在一片热闹的惊呼中虫虫“牺牲”。
消灭完虫子后,幼儿依旧在激烈地讨论虫虫大战的游戏:“肯定是臭屁虫!我感觉它有臭味。”“我看到它的壳是光亮的,应该是甲虫之类的。”“你们不觉得有点残忍吗?它都被你们压成肉泥啦!”“虫子有害虫也有益虫,它有自己的伙伴,它的伙伴会伤心的。”……
在游戏反思环节,老师组织幼儿反思讨论,原本想和他们开始一场关于昆虫的科学知识学习或益虫与害虫的探讨学习,但是幼儿在讨论中提出他们当下最想做的事情是“捕捉一只虫”。
▍捕捉一只虫
于是,老师支持幼儿对捕虫计划与准备事项进行思考。
师:你最想捕捉一只什么虫?你觉得可能会有哪些困难?
幼1:我要找个玻璃瓶放点糖果在里面,给蚂蚁做个陷阱,等它爬到瓶子里就把瓶子盖上。
幼2:我想捉一只蜜蜂,但是担心被它蜇到。
幼3:我要捉只臭虫,闻闻它是不是真的那么臭。
幼4:我想捕捉一只蜘蛛,可是万一它的脚把网子挣破了怎么办?
幼5:我准备捕捉七星瓢虫,数数它背上的点点。
…………
确定好捕捉对象,对可能存在的困难进行预设之后,老师提出问题:捕捉虫子需要准备些什么?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商讨制作捕虫计划导图,对捕虫的地点、准备工作、工具等进行了计划。老师为幼儿提供了捕虫行动的记录表。幼儿兴致勃勃,家长则支持幼儿按照自己的计划实施捕虫行动,为他们提供物质材料支持与安全引导。
▍虫虫探探
幼儿捕捉到虫子,小心地带到教室,用放大镜观察,与同伴讨论自己的发现。老师为他们找到了幼儿园的一些昆虫标本,支持他们观察。
遇到不认识的虫子,幼儿向老师求助,在老师表示自己也不认识后,他们提出可以查资料了解虫子:“我妈妈手机上有一个‘天眼识虫’,只要拍下虫子的照片,手机上就会出现这个虫子的资料。”根据观察发现,幼儿提出问题:蜘蛛有8条腿,没有触角,它到底是不是昆虫?幼儿查阅资料寻找答案:昆虫有6条腿、1对触角,蜘蛛、千足虫都不是昆虫。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为幼儿提供了宽松自由的观察探究环境,充足的探究时间以及一些标本与观察工具,并在幼儿需要时给予启发性回应。幼儿则通过实际观察发现昆虫的基本特征,并在同伴间进行交流分享,建立起学习共同体。
▍爱上《昆虫记》
在捕捉昆虫、观察昆虫之后,幼儿中间生出一股昆虫书籍阅读潮。他们一来幼儿园就谈论自己从书中了解到的昆虫知识。有的幼儿通过蓝牙便携音箱听《昆虫记》,有的热心家长在班级群分享昆虫专题知识资源,教师则鼓励大家把家里关于昆虫的书籍带到幼儿园,在班级阅读区打造了昆虫专题读书角。
同时,应幼儿要求,在晚餐后的离园十分钟,教师每天给他们播放关于昆虫大揭秘的科普故事。幼儿通过对昆虫知识的自主探究、阅读,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昆虫知识经验。
▍昆虫百科大PK
在《昆虫记》的影响下,幼儿关于昆虫的谈话与讨论随时激烈展开。有几次他们直接争论起来。幼儿俨然成了昆虫专家,教室则成了“昆虫风暴屋”。
对话一:
幼1:你知道蚂蚁的天敌是谁吗?
幼2:是熊。
幼1:才不是!是食蚁兽。它是专门吃蚂蚁的。
对话二:
幼3:你知道蜜蜂获取、传递信息的方式吗?
幼4:昆虫不就是用触角传递信息。
幼3:是气味和声音,还有它的舞蹈。
幼4:不然,我们来一个昆虫知识比赛,大家介绍自己知道的昆虫,看看到底谁最厉害。
于是,老师在班上征询幼儿的意见,请他们自主报名。班上共48名幼儿,有39名幼儿报名参加昆虫知识比赛,其余的幼儿则表示想当观众。
老师为幼儿搭建比赛舞台,组织幼儿讨论比赛事宜,就比赛的形式、奖项奖品设置、规则等进行自主商讨准备。
比赛精彩纷呈,很多平时不爱发言、上课不举手的幼儿,也积极参与,大胆登上舞台。他们介绍起自己喜欢的小昆虫来头头是道。比赛结束后,幼儿得到了家委会精心为他们准备的昆虫小积塑奖品,体会到自我挑战的勇气与快乐。
之后,老师又针对演说中的具体情况,引导幼儿及时反思。幼儿对“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演说者?”“当同伴在演说的时候,我们怎样做一名文明的观众?”进行了认真思考与激烈讨论,并通过思维导图将自己的思考表征出来。
▍昆虫王国
昆虫知识比赛的小奖品昆虫积塑引发了幼儿的新一轮游戏。他们把自己得到的昆虫积塑在家拼好后带到幼儿园,陈列在区角。
幼1:老师,这是我们的微型昆虫王国!
幼2:微型就是小的意思,我们还想建一个巨型昆虫王国!
师:你们觉得可以用什么材料搭建巨型昆虫王国,怎么搭建?
幼儿通过讨论、实地查看,提出食堂门口的乐高积木和螺母可以用来搭建。于是,一场顺应幼儿兴趣与需要的昆虫王国建构行动就此展开。
从自主认领想搭建的昆虫并自由组队,到合作设计建构计划(确定材料、步骤与分工)、实施计划、完成计划(计划失败),全班合力共建巨型昆虫王国。
▍蚁族大搬运
昆虫王国搭建完之后,幼儿在野趣区惊喜地发现了蚂蚁窝,于是兴奋地观察蚂蚁。通过自主查阅资料以及向同伴、父母咨询学习,他们了解到蚂蚁“能搬运比自己身体重几百倍的物体”,了解到蚂蚁“团结合作、勤劳勇敢”的精神等。
在收放材料时,幼儿一边合作抬垫子,一边吆喝:“嘿哟,加油!我们是勤劳的小工蚁!”其他幼儿纷纷加入,一场“蚁族大搬运”的自创游戏开始了。幼儿自由结伴组队,老师在一旁加油鼓劲,幼儿还给自己的队伍取名,在美工区给队伍做队旗,进行搬运大比拼。
▍蚂蚁家园
从发现蚂蚁窝开始,野趣区成了幼儿的“蚂蚁研究所”。他们想办法合作搬梯子从树上摘来李子,放在沙地上吸引蚂蚁,又围绕李子在沙子上挖“迷宫”。等到蚂蚁爬过来了,幼儿兴奋得叫起来!
幼1:老师,我们的梦想就快要实现了!
师:什么梦想?
幼1:建造一个蚂蚁的家园。
…………
游戏反思环节,老师组织幼儿反思、讨论:你想建一个什么样的蚂蚁家园?除了沙地,蚂蚁的家园还可能在什么地方?
幼儿通过查阅资料确定内容—设计制作计划—分组合作准备材料(父母帮助)—动手制作—重回野趣区找寻蚂蚁,他们专注于享受自己的蚂蚁探索。
在一个游戏推动另一个游戏,一个活动生发另一个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家长均有所收获。
首先,幼儿的认知水平与五大领域核心经验得到综合发展。每一个活动都包含丰富的学习体验。如在自创体能游戏“蚁族大搬运”中,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耐力、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等得到提高。幼儿围绕游戏中感兴趣的事情进行讨论、商议,他们的语言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得到提升。在自主自发阅读昆虫书籍的过程中,幼儿的阅读习惯得以养成。在昆虫王国、蚂蚁家园等自由分组行动中,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分工合作的能力、规则意识等得到发展。幼儿接近自然、探究自然,获得关于昆虫的知识与经验等。其次,幼儿探究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了任务意识,做事情有计划性,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对周围世界产生持续探究的欲望,探究能力得到提升。第三,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得到发展。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主动性,鼓励幼儿观察、探究新事物,支持幼儿独立思考、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观点,积极主动地追随幼儿推进活动。幼儿能专注、持续地完成任务,主动、有计划地做事,持久、投入地学习,不怕困难。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用专业的眼光解读幼儿的行为,真正看到了幼儿需要什么,从而成为幼儿的游戏伙伴。从捕捉游戏兴趣点到助推游戏生长点到获得课程价值点,教师通过与幼儿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引发幼儿在游戏中的深度学习,更好地顺应游戏链的生发。教师关注游戏实施中的计划性。游戏性和计划性并不冲突。在这个游戏案例中,我们看到,引导大班幼儿有计划地做事是提升其探究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不论是“捕捉一只虫”的捕捉计划,还是“昆虫王国”中的搭建计划,还有“蚂蚁家园”的设计图,这些计划更好地帮助幼儿顺利完成自己的游戏,有效提升其游戏水平。
家长和幼儿一起参与到昆虫的捕捉和探究游戏中,看到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展现出的积极主动、专注投入的状态,亲身感受、见证游戏的魅力。这引发家长更新教育理念,思考如何学做用心陪伴的家长,积极主动地根据幼儿的需求出谋划策,尊重、相信幼儿,与幼儿平等交流,真正成为幼儿园良好的合作伙伴。
*本文系长沙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安吉游戏课程园本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JK2021023)成果。原文刊发于《年轻人·幼师园地》2023年第3期。作者单位:长沙市教育局幼儿园。(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丨彭羡予